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岛市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MAU)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其最佳切点。方法选取青岛市3 506人年龄在2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研究对象,应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血HbAlc,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血HbAlc预测MAU发生的最佳切点。结果 (1)不同血HbAlc水平患者的UAER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血HbAlc水平的增高,其UAER水平亦随之升高(P0.01);(2)HbAlc水平与UAER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由ROC曲线得到HbAlc预测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切点为6.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5.3%。结论 (1)HbAlc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评估微量白蛋白尿患病风险的指标;(2)HbAlc≥6.3%作为预测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最佳切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床边指数(BISA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II)及Ranson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时行BISAP、APACHEⅡ及Ranson评分,比较三种评分标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轻度、重度AP患者BISAP评分[(1.48±0.76)vs(2.72±1.81)]分、APACHEⅡ评分[(2.82±2.18)vs(10.71±2.87)]分、Ranson评分[(1.68±0.35)vs(4.56±2.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例AP患者中预后不良8例,预后良好50例,两组三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BISAP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6、0.65、0.64;APACHEⅡ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2、0.78、0.94;Ranson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0、0.71、0.72。结论三种评分标准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类似,但在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上APACHEⅡ评分预测价值最大,临床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初诊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在35~64岁的初诊高血压患者472例,所有患者从未服用过降压药。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将患者分为MAU阳性组(ACR≥30mg/g)和阴性组(ACR30mg/g),其分别为198例和27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和颈动脉超声等情况,然后分析MAU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①MAU阳性组的诊室、24h、白昼、夜间SBP及DBP均高于对照组。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尿酸、诊室SBP及白昼DBP是初诊高血压患者发生MAU的危险因素,夜间血压下降率则是MAU的保护因素。③MAU阳性组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AU阴性组。④随着年龄的增加,MAU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结论:年龄、尿酸、诊室SBP及白昼DBP和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弱与初诊高血压患者MAU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另设30例非EH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尿白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粥样斑块指数(PI).结果 (1)与对照组(9.1%±1.8%)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NAU组已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6.3%±1.1%, P<0.05),而MAU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则进一步降低(5.0%±1.4%, P<0.05).(2)MAU组颈总动脉IMT较NAU组增高,且两组均较对照组增高[(1.0±0.2, 0.9±0.1 vs 0.8±0.1)mm, P值均<0.05].(3)MAU组的微量白蛋白尿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r=-0.597, P<0.001);微量白蛋白尿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700, P<0.001).结论老年EH患者均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IMT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CR)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关系。方法 2007年10月对沈阳市大东区居民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收集1523人,详细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及腰围(WHR),采集血样测定TSH、甲状腺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30 min血糖(OGGT 30minPG)、2 h血糖(OGTT 2hPG)、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集空腹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及尿肌酐,计算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结果 MAU的发生率为11.8%,MAU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1)。MAU组较非MAU组的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糖负荷后30min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TG、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WHR、FINS、TC、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H、亚临床甲减及亚临床甲亢的患病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提示,高血压、高血糖是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68和1.469,P均<0.05)。结论 ACR与血清TSH未见相关性,高血糖、高血压是发生AC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重新评价BISAP、APACHEⅡ、CTSI等评分体系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新分类内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评价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6例AP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BISAP、CTSI、APACHEⅡ、SIRS、Glasgow、Ranson评分,评估各评分体系与新分类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各评分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准确性,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136例AP患者中,轻度急性胰腺炎组50例(36.8%),中度重症胰腺炎组61例(44.9%),重症胰腺炎组25例(18.4%)。(2)BISAP、APACHEⅡ、CTSI评分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3)BISAP、APACHEⅡ和CTSI评分对新分类中SAP预测准确性AUC值分别为0.904、0.942和0.823,最佳预测值分别为3分(敏感度84%,特异度86.5%,阳性似然比6.216,阴性似然比0.185)、10分(敏感度96%,特异度86.5%,阳性似然比7.104,阴性似然比0.046)和4分(敏感度96%,特异度56.8%,阳性似然比2.220,阴性似然比0.070)。(4)BISAP评分与疾病复发相关(P0.05)。结论 BISAP、APACHEⅡ、CTSI评分与新分类相关性较好,其中BISAP、APACHEⅡ评分对SAP的预测最为准确,BISAP≥3分或APACHEⅡ≥10分提示SAP。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及非微量白蛋白尿组在临床特征及心脏结构诸指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停服抗高血压药物2周后,检测其晨尿白蛋白浓度(Alb)及肌酐(Cr)水平,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42%的患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MAU)(2.5<Alb/Cr<25),微量白蛋白尿组(MA)患者及非微量白蛋白尿组(NA)患者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年龄、高血压病程、及血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MA组的IVS、PWT、LVDd、LVW及LVMI皆显著高于NA组(P<0.05~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早期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量白蛋白尿(MAU)主要预测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MAU不仅是?型糖尿病患者DN的一项指征,更是反映广泛血管功能障碍的标志.是反映糖尿病(DM)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强烈预测因子。研究发现MAU的存在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1倍,总死亡率也增加1倍。MAU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26%~40%.部分患者在DM诊断之前已经存在MAU。临床健康人群MAU与动咏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MAU是胰岛素抵抗(IR)综合征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压力(IAP)、APACHEⅡ评分对CAP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筛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发病96 h内入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ICU的18~75岁AP患者,其中47例符合根据决定因素的AP分类(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DBC)中的CAP诊断标准.对这些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APACHEⅡ评分,并测量IAP.记录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情况、中转手术引流例数、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IAP、APACHEⅡ评分预测患者预后和中转手术的价值,及其与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入院24h的平均APACHEⅡ评分为13分,平均IAP为16.9 mmHg(1mmHg =0.133 kPa),血培养阳性22例.发生呼吸系统衰竭45例次(96%),肾功能衰竭34例次(72%),心血管功能衰竭22例次(47%),其中出现2、3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患者分别为16、19例.17例(36%)患者接受手术引流.院内病死18例(38%).平均入住ICU 31 d,平均总住院时间38 d.IA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随衰竭器官系统数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AP水平预测患者病死的AUC为0.80(95% CI 0.41 ~0.76),以16.1 mmHg为阈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和62%;APACHEⅡ评分预测的AUC为0.58(95% CI0.38~0.73),以13.5分为阈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4%和73%.IAP水平预测患者病死的敏感性高于APACHEⅡ评分,两者预测中转手术的敏感性均较低,与患者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CAP具有极高的手术率和病死率.早期监测IAP可以有效预测预后较差的CAP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即免疫试纸定性法(Micral-Test)、免疫比浊法(DCA2000分析仪)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Micral-Test试纸结果阳性或可疑阳性的133例糖尿病患者,留取随机尿和过夜8h尿进行Micral-Test试纸定性法、放射免疫法和DCA2000分析仪3种方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1)放射免疫法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质量(Alb)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ER)的检测值明显低于DCA2000分析仪(P<0.01),后者AE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6.2%,κ=0.812。(2)随机尿和过夜尿的Micral-Test试纸判读结果ROC曲线下面积(AUC):0.900对0.934。(3)随机尿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和Alb的AUC分别为0.952对0.923;而过夜尿ACR和Alb的AUC分别为0.965对0.958。结论3种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均较高。Micral-Test试纸适用于尿微量白蛋白初步筛选,尿ACR尚不能代替尿AER作为诊断标准,DCA2000分析仪较放射免疫法精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存在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尿微量白蛋白(M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共入选患者208名,平均年龄为(65.4±10.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49人(71.6%),冠心病患者125人(60.1%)。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入选因怀疑或为排除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并排除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于静息状态下留取随机尿标本测白蛋白和肌酐,并计算二者之比值(ACR),ACR〉30mg/g且〈300mg/g判断为MA阳性。并采用修正的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结果尿MA阳性和阴性组在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上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的患者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hsCRP、AC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他汀类的使用差别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ACR与Gensini评分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01)。以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LDL-C、HDL-C、HbA1c、hsCRP、ACR为自变量建立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性别、ACR、LDL-C为Gensini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B值分别为-25.0,0.3,9.2;P值分别为0.002,0.006,0.041)。结论M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ACR、性别、LDL-C均为Gensini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 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和健康对照22例,测定MPV、血清hsCRP和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定义是尿微量白蛋白>19 mg/L.根据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非MAU亚组79例和MAU亚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该院检验科2011年2月—2012年9月对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阳性率为0,糖尿性患者则为49.07%。而且,随着病史的不断增加,患者发生尿微量白蛋白(MA)阳性率从27.71%上升到85.71%。结论通过尿微量白蛋白(MA)的检测结果,可为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尿微量白蛋白(MA)与糖尿病病史之间关系密切,患者的病史越长,其出现尿微量白蛋白(MA)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HTN合并MS组)5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HTN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晨尿白蛋白/肌苷比(ACR)及血浆vWF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HTN合并MS组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及UAE较HTN组高(P0.05),两组患者ACR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UAE与ACR显著相关(r=0.574,P0.05),而两者与vWF间无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UAE、血浆vWF水平与是否伴发MS具有关联性。结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MAU和血浆vWF水平增加,且MAU与血浆vWF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的关系.方法 EH患者6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MAU)含量分为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组(MAU组,n=30)含量和高血压尿正常白蛋白组(NMAU组,n=30)及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MAU、hsCRP及PP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MAU组的hsCRP及PP均高于NMAU组及对照组(P均<0.05),EH患者hsCRP(r=0.42,P<0.05)及PP(r=0.62,P<0.05)与MAU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矫正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等因素后hsCRP(r=0.26,P<0.05),PP(r=0.32,P<0.05)仍然保持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相关.结论 合并MAU的EH患者体内hsCRP增高,脉压增大,EH患者.肾损害与hsCRP及P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的关系。方法 EH 患者6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MAU)含量分为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组(MAU 组,n=30)含量和高血压尿正常白蛋白组(NMAU 组,n=30)及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 MAU、hscRP 及 PP 等,并进行比较。结果MAU 组的 hsCRP 及 PP 均高于 NMAU 组及对照组(P 均<0.05),EH 患者 hsCRP(r=0.42,P<0.05)及 PP(r=0.62,P<0.05)与 MAU 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矫正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等因素后 hsCRP(r=0.26,P<0.05),PP(r=0.32,P<0.05)仍然保持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相关。结论合并MAU 的 EH 患者体内 hsCRP 增高,脉压增大,EH 患者肾损害与 hsCRP 及 PP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影响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进展和缓解的因素。方法纳入尿蛋白定量30~300 mg/24 h,血清肌酐110μ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糖尿病病程等),临床指标(血糖、Hb A1c、血脂、血压、尿酸、肾功能、24 h尿白蛋白定量等)。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中失访18例,MAU进展组22例(24.44%),MAU稳定组40例(44.45%),MAU转阴/缓解组28例(31.11%)。MAU转阴/缓解组患者基线尿白蛋白定量显著低于稳定组和进展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和进展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总胆固醇、ACEI/ARB使用是MAU转阴/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临床表现MAU的DN患者基线临床指标能够预测MAU进展与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316例住院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152例),原发性高血压组(EH,80例)、糖尿病组(DM,84例),比较3组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变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0.9±0.2 vs 0.8±0.2)mm, P<0.01]、CCA-内径[(6.9±1.0 vs 6.6±0.9)mm, P<0.01]、粥样斑块出现率(48.5% vs 36.5%, P<0.05)均显著高于MAU阴性患者,尿蛋白排泄≥60 mg/24 h时粥样斑块出现率显著升高(P<0.05).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EH组MAU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升高(P<0.05),MS组MAU阳性患者CCA-IMT、CCA-内径明显高于MAU阴性患者(P<0.05,P<0.05).结论 MA阳性患者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当尿蛋白排泄≥60 mg/24 h时这种危险性进一步增加.与MA阴性者比较,MS患者MA阳性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9.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指的是尿的白蛋白排泄率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临床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尿白蛋白水平。本文通过对MAU与糖尿病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MAU不仅可以对糖尿病肾病加以预测,而且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监测MAU,当MAU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的发生率或者延缓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脂、血尿素氮及肌酐、MAU检测。根据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AASI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系数。留取晨尿行尿白蛋白及肌酐测定,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albumin-creatinineratio,ACR)男性ACR≥22 mg/g或女性ACR≥31 mg/g定义为MAU。以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10%则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非杓型血压。根据AASI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AASI≤0.34组43例、0.34<AASI≤0.46组44例、0.46<AASI≤0.56组40例及 AASI>0.56组40例。按是否合并MAU,将患者分为MAU组68例,非微量白蛋白尿(non-microalbuminuria ,NMAU)组99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组63例,非杓型血压组104例。分析高血压患者AASI与MAU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 ⑴随AASI增高,各组尿ACR及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有增高趋势(P<0.05),GFR及杓型血压比例则随AASI升高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高血压合并MAU组AASI(0.58±0.11)较NMAU组AASI(0.28±0.1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以AASI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年龄(β0.369, P<0.001)、log尿ACR(β0.566, P<0.001)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3)非杓型高血压患者AASI(0.54±0.13)较杓型高血压患者AASI(0.33±0.1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AASI、MAU、高龄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491,1.278,1.246)。结论 AASI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