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对大面积骨缺失的治疗.[方法] 骨缺失的修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骨外科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自体骨移植虽然得到普遍认同,但大面积的骨缺失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自体骨,而人体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和自体骨非常相近,它具有人骨的三维孔隙结构、更好的材料学和生物学特性,并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上有更强优势.但是如何将大段骨缺失用同种异体骨移植,降低移植骨宿主炎性反应及免疫排斥,完成骨诱导、骨传导以及移植骨逐步被自体骨替代的过程,自2000年5月-2004年7月作者收治了共3例四肢骨大段缺失的病人,将不同节段的、长度分别为6~12 cm的同种异体骨进行移植,同时进行了有效固定和抗免疫排斥处理.[结果] 移植均获得成功,每位患者随访2年以上,最长随访3年,患者复诊时x线片显示移植骨逐步被自体骨替代,患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经有效地固定和抗免疫排斥处理的大段同种异体骨的移植,能使肢体大段骨缺损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段冷冻异体骨和人工关节复合物修复股骨下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按Enneking分期 ,广泛性边缘切除股骨下段肿瘤 ,选用长柄人工轴心铰链膝关节将大小和形态合适的同种异体骨关节与宿主骨经骨水泥髓内固定 ,假体柄插入宿主骨髓内长度与异体骨轴心长度比≥ 0 8~ 1。结果 :本组 14例中 ,12例平均随访 3 4个月。 2例分别于术后 9和 15个月死亡。所有患者均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和断裂。异体骨和宿主骨间均达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7 4月。术后患侧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 82°。结论 :人工关节通过现代骨水泥固定技术将异体骨与宿主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从而达到牢固的髓内固定。异体骨与宿主骨间的生物性连接 ,增加了人工关节的固定臂 ,从而防止了肿瘤人工关节下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 ,具有异体骨和人工关节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二期重建修复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例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病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46岁.缺损最短8.0 cm,最长23 cm,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清创、伤肢股骨外固定、闭合创面.二期大段同种异体股骨段修复骨缺损并骨折内固定.[结果] 13例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无钢板离断,无异体骨骨折.按Kilmer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1],本组优4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69.2%.[结论]Ⅰ期清创,外固定;二期同种大段异体骨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同关节复合人工假体移植治疗骨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应用同种异体骨关节复合人工假体移植治疗骨肿瘤12例进行临床回顾分析。其中髋关节周围7例,膝关节周围3例,肩关节周围(肱骨近端)2例,病变性质;骨巨细胞瘤6例,皮质旁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转移性腺癌2例,均行肿瘤切除及异体骨关节复合人工假体移植。结果:本组12例病人手术均顺利,肿瘤获彻底切除,平均随访时间2.5年(1-5年),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1.6%,结论:同种异体骨关节复合人工假体移植是修复骨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段 (关节 )移植重建四肢恶性肿瘤所致的大段骨缺损的方法、观察和疗效。方法 :应用内锁髓内钉、髋动力加压钢板、髁支持钢板等内固定器材和同种异体骨半关节或骨段移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 18例 ,随访时间 13~ 2 4个月。结果 :15例植骨愈合 ,1例骨不连 ,1例肿瘤复发截肢 ,1例内固定松动而行更换固定 ,术后总优良率 83 3 3 %。感染、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加合适内固定器械是一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肢体功能已成为骨肿瘤保肢手术的重要方法。根据肿瘤类型确定手术切除边界,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重建患肢功能,术中辅以坚强的内固定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至关重要。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骨愈合机制主要为激活骨诱导及骨传导,体现在受体逐渐爬行替代异体骨的缓慢过程。异体骨缓慢愈合过程中感染、异体骨骨折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了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的效果。该文就骨肿瘤保肢手术中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手术方法、并发症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学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1880年Macewen首先施行了人类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建立了骨库,使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可行,骨移植已成为仅次于输血最常用的移植术。同种异体骨移植与实质脏器移植有所不同,诱发的宿主免疫排异反应一般不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但免疫排异反应往往干扰移植骨愈合,影响治疗效果。1 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抗原骨骼中的矿物质不具有抗原性,胶原和非胶原蛋白仅是弱抗原,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抗原刺激主要来自其细胞膜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MHC)。MHC抗原分为两大类,Ⅰ类抗原在人类为HLA-A…  相似文献   

8.
大段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近关节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块骨缺损,就随访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70例进行临床分析,异体骨移植长度8-25cm。普通髓内固定25例,交锁髓内钉固定21例,螺栓固定22例,钢板固定2例。结果:7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年(5-22年)。异体骨愈合68例,不愈合2例。主要并发症,肿瘤避部复发8例,感染7例,骨折3例,关节面塌陷6例,关节强直2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23例,良19例,中12例,满意率78.2%,结论: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是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骨肉瘤的诊断、围手术期准备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对1例股骨干骨肉瘤患者从误诊到确诊,从辅助化疗到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等临床过程进行总结。根据化疗前后的MRI信号改变来确定肿瘤的侵袭范围,并确定截骨位置,然后定制相应长度的同种异体骨,术中行冰冻进一步确定截骨区的安全性后进行移植并行髓内针固定。结果股骨干骨肉瘤少见,临床易误诊,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相关报道少。本例患者术后对移植骨耐受良好,没有排异反应,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邻近关节活动良好。结论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肉瘤是极具前景的保肢方法。术前鉴别诊断非常重要,MRI用来确定病灶范围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冰冻的合理应用为谨慎而有效的诊治策略,术中严格的无瘤操作及对同种异体骨段的修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过程和减弱其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是骨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讨论了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冷冻和冻干骨的免疫性、组织配型技术和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冷冻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修复股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肿瘤28例,其中复合股骨上段的全髋关节置换13例,复合股骨下段全膝关节置换15例。按Enneking分期,广泛边缘性切除肿瘤,选用长柄人工关节将大小和形态合适的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经骨水泥髓内固定,假体柄插入宿主骨髓内长度与异体骨轴心长度比应在0.8以上。术后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28例中除2例复合股骨下段患者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6~78个月,平均41个月。3例骨肉瘤患者于术后18个月内死亡;4例(恶性骨巨细胞瘤2例,皮质旁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各1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内局部软组织复发,经广泛切除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患者均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和断裂。9例异体股骨大转子区及6例股骨髁区部分吸收。24例异体骨和宿主骨间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11个月,平均7.4个月。13例复合股骨上段的全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主动活动度为71°~124°,平均85°;13例复合股骨下段全膝关节置换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68°~135°,平均92°。按ISOLS骨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分为22~28分,平均26.2分。结论现代骨水泥技术将人工关节、异体骨与宿主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达到早期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肱骨近端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行瘤段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的结果和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共25例肱骨近端肿瘤行MalaverⅠ型切除后重建的患者,重建方式为肿瘤型假体置换(6例)、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12例)与异体骨段复合入工关节假体(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APC,7例)移植.对患者进行肿瘤学结果评定、影像学评估及切除重建后功能评价(改良MSTS评分).结果 2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20例.平均随访48个月(16~80个月),局部复发2例,转移2例,死亡2例.MSTS评分:肿瘤型假体组(22.5±1.6)分,异体半关节组(24.6±1.4)分,APC移植组(27.0±1.5)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3,P=0.000).肱盂关节的外展度数:肿瘤型假体组42.2°±4.5°,异体半关节组48.3°±5.3°,APC移植组58.0°±5.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0,P=0.000).间室内肿瘤的外展范围显著大于间室外肿瘤(t=5.40,P=0.000).关节不稳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晚期并发症,共10例.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瘤段切除后APC和异体骨移植术效果优于单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功能结果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及切除范围,尤其是外展装置保留及重建程度.重建后肩关节不稳是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多发生于间室外肿瘤.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valuate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after intra‐articular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alawer I type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or invasive benign tumors from August 1999 to August 2005 were evaluated. A variety of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s, including modular tumor prosthesis, osteoarticular allograft, and 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APC), were performed after resection of tumor. Oncological and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The modified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 evalu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assess limb functional outcom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consisted of 10 male and 15 female patients, among which there were 20 malignant and 5 benign tumors.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function was achieved with a prosthesis in 6 patients, osteoarticular allograft in 12, and all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 in 7. At a mean of 48 months follow‐up, 2 patients had died of disease. Two patients had local recurrence and 2 had metastatic disease. On the basis of the modified MSTS functional evaluation, the mean scores were 22.50 in the modular prosthesis group, 24.58 in the osteoarticular allograft group, and 27.00 in APC group, respectively. Joint instability and subluxation were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shoulder function in 10 patients.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s an option that provides good relief of pain and preserves manual dexterity. Functional outcomes are better for APC and allograft than for modular prosthesis, due to retention of the rotation cuff. Complications in the APC group were less than in the allograft on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骨肿瘤初次保肢手术后生物性重建失败的肿瘤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2004至2006年,13例骨肉瘤和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5例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骨重建,另1例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应用肿瘤型假体进行翻修手术的重建。翻修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良好时,订制的可延长假体接受延长手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3.2岁(13~43岁),平均随诊26.4个月(6~47个月)。翻修手术的原因包括:7例患者出现同种异体骨骨折或软骨下骨塌陷,5例患者骨不愈合,3例患者异体骨感染,1例患者膝关节僵硬。翻修手术的假体包括10例患者应用订制型假体,其他患者应用组合式假体。翻修手术的部位包括9例股骨远端假体,6例胫骨近端假体和1例股骨中段假体。订制假体中6例是可延长假体,假体的延长方式中5例是微创延长、1例无创延长。翻修手术后,膝关节活动改善,平均从18.1°(0°-90°)至91.9°(50°-120°)。下肢缩短不等长畸形从平均5cm(2-11.5cm)纠正至平均1.5cm(0-4cm)。翻修术后患肢功能MSTS评分从34.6%改善到89.2%。翻修术后2例患者出现部分皮肤坏死,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以后部分恢复,1例患者出现胫骨裂纹骨折;没有感染和植入物失败。结论保肢手术后生物学重建失败所引起下肢缩短和僵硬,应用人工假体翻修是可行的,早期效果令人鼓舞。膝关节僵硬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严重的下肢缩短畸形通过可伸长假体逐渐获得纠正。  相似文献   

15.
张涛  高延征  赵炬才 《中国骨伤》2005,18(6):340-34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21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保肢治疗,其中铰链式膝关节10例,股骨近端假体5例,人工肱骨头4例,人工肩胛骨1例,人工肘关节1例。结果:随访1~7年,平均4年,局部复发率9.5%,最终保肢率90.5%;所有患者人工关节置入均超过6个月,参照Enneking(MSTS)评定标准,平均得分21.2分,优良率76.2%。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于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软组织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关节在膝关节周围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人工关节联合新辅助化疗在膝关节周围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对 5 6例膝关节周围肿瘤进行手术治疗 ,恶性肿瘤 5 0例 ,良性肿瘤 6例。 5 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 6例截肢。 5 0例患恶性肿瘤病人均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结果 :6例病人失访 ,随访时间 10~ 44个月 (平均 2 2个月 ) ,49例病人生存。术后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4~ 5分 46人 ,3分 2人 ,1分 1人。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 ,可明显提高膝关节周围肿瘤的保肢率及最大限度保留肢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0例骨肿瘤患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恶性肿瘤22例,其中骨肉瘤11便,软骨痤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2例,恶性骨母细胞瘤、腺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巨细胞肉瘤各1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7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4例,股骨近端7例,股骨干2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  相似文献   

18.
特制人工假体在四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制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骨肿瘤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重建骨缺损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术后疗效、生存情况、功能状况、并发症及处理。肿瘤包括恶性骨肿瘤23例,良性骨肿瘤30例。结果:23例恶性骨肿瘤:5年无瘤生存率34.8%(8/23),5年生存率52.2%(12/23),局部复发率17.4%(4/23),最终保肢率82.6%。30例良性骨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0),总的保肢率为85%(17/23)。结论:特制人工假体置换可用于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但应进一步改善假体设计、固定、软组织重建,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观察原位微波灭活+肿瘤假体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原位微波灭活+肿瘤假体置换在四肢肿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原位微波灭活+肿瘤假体置换方法治疗四肢近关节肿瘤5例,其中骨肉瘤4例,骨转移瘤1例;4例骨肉瘤Enneking分期:ⅡA期3例,ⅡB期1例。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死亡2例,术后生存期分别为7和29个月,1例骨转移瘤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无局部复发,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及断裂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以上进行功能评分,优2例,良2例,中1例,Enneking得分平均21分。结论原位微波灭活+肿瘤假体置换在不增加局部复发机会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更多骨量,为更多软组织覆盖及远期假体翻修等处置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存在的诊疗失误,分析保肢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年4 月至2010 年6 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 例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保肢手术时存在的诊断和治疗缺陷.结果 16 例患者保肢手术失败的原因包括:(1)对四肢恶性骨肿瘤疾病缺乏认识;(2)病理诊断困难;(3)对新辅助化疗及术后化疗认识不足;(4)对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适应证把握不恰当;(5)肿瘤切除的手术边界不足;(6)肿瘤切除后重建方式选择不当;(7)活检通道选择错误.结论 对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实施保肢手术应尽量避免上述诊疗缺陷,提高保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