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使易感者对多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 ,并可引起气道狭窄 ,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症状。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哮喘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无效或呈爆发性发作 ,发作开始后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者 ,是哮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支气管严重阻塞 ,威胁生命 ,应采取措施积极救治 ,降低死亡率。现对近 4年来我科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急诊救治作一临床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 1997年 8月至 2 0 0 1年 8月…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这种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气道反应性性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严重哮喘可威胁生命。我院2年来应用甲强龙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文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均符合重症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岁…  相似文献   

3.
田蕊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66-66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上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为了探讨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收集2000年2月~2006年6月121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121例均符合有关文献标准[2]。男65例,女56例。年龄12~76岁。农民56例,工人25例,干部19例,教师11例,其他10例。入院时病程<1个月者35例,1~3个月者42例…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高 ,并且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 ,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 ,一直是儿科的一个难题。近几年 ,我院儿科开设了支气管哮喘专科门诊 ,重点开展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缓解期治疗 ,对于防治哮喘的反复发作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其中 9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哮喘门诊自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就诊的患者 ,临床症状符合 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者 [1 ] 。男 5 8例 ,女 3 2例。就诊年龄 :2~ 12岁。其中 :<3岁 9例 ;~ 5岁 2 2例 …  相似文献   

5.
<正>支气管哮喘为各种细胞、细胞因子参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该病具有易反复发作、弥漫性特点,临床症状包括:反复发作咳嗽、胸闷、喘息,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缓解,但有部分患者病程延长可引起气道重塑、气道不可逆缩窄~([1])。目前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治疗以控制临床症状、预防病情加重为目的。抗炎、β受体阻滞剂和糖  相似文献   

6.
<正>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或感染可能导致慢性并发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等[1]。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气道平滑肌的痉挛和气道炎症,而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2-4]的效果及对患者相关肺功能、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7.
俞婉珍 《江苏医药》1991,17(3):164-166
人所共知,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广泛气道狭窄的疾病。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支气管高反应性,即气道对刺激物的反应过于敏感,其临床特点为间歇发作,往往经治疗或自行缓解。支气管哮喘的分型方法尚未统一。1931年Rackeman 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外源性(过敏性)和内源性(非过敏性)两大类,沿用至今。目前主张分为五型:(1)吸入性(又称过敏性)哮喘;(2)感染性哮喘;(3)运动性哮喘;(4)药物性哮喘;(5)混合性哮喘(见附表)。一、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典型支气管哮喘具有如下特点:(1)哮喘反复发作史;(2)发作时呈呼气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出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伴有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但一般可以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末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12例,现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1 % ,现将我院 3 0例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情况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我院自 1 992~ 2 0 0 0年共收治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 3 0例 ,年龄 2 2~ 3 7岁 ,2 7例为初产妇 ,3例为经产妇 ;1 8例为中期妊娠 ,1 2例为晚期妊娠 ;3 0例中晚期妊娠期间均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期分度按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 ] ,其中轻度 2 0例 ,中度 9例 ,重度 1例 ,无危重病例。1 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明确的停经史 ,经B超检查确定为妊娠 ,有反复发作胸闷、气喘病史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黄芪治疗组(黄芪治疗组),黄芪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高峰呼气流速(PEF)反映患者气道反应性的3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黄芪治疗组显效率为68.42%,常规治疗组显效率为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治疗组FVC、FEV1和PEF治疗前后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或<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这与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内、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数患者对常用的制喘剂有耐受或不能控制发作。自1989年以来,我院应用东莨菪碱治疗支气管哮喘13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0例,女3例,均选择较轻年龄患者,6~48岁,平均年龄27岁。哮喘发作史2年以内4例,3~5年6例,6~9年3例。在采用东莨菪碱治疗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3~12小时5例,l~3天3例。其中有5例患者,在采用东莨菪碱治疗前,已使用氨茶碱、糖皮质激索疗效不佳。(二)治疗方法及疗效:在积极控制感染等基础上,用10%葡萄糖250~500ml、东莨菪…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道慢性炎症。而这种炎症发展严重时 ,会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 ,从而出现哮喘的临床症状。然而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亦有各种各样 ,其中最主要的一类病因是气道的变态反应。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酮替酚、普米克气雾剂 (布地奈德 )、免疫疗法三联治疗。自 1997年元月~ 2 0 0 0年 3月对 86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了上述治疗并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6例过敏性哮喘患者。男 5 3例 ,女 33例(其中儿童 8例 )。年龄在 8~ 45岁。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呼吸专科门诊和病房的住院病人且做过变态反应皮…  相似文献   

13.
李群 《淮海医药》2012,30(2):185-18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患病率为0.3%~20%不等,我国支气管哮喘患者估计2 000万,全球约3亿患者[1-2]。近年来,因环境污染等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支气管哮喘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随着对哮喘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现将有关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茶碱缓释片(舒弗美)单独与联合短期甲基泼尼松龙(甲强龙)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治疗组接受茶碱缓释片(舒弗美)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对照组单独接受舒弗美治疗。比较用药前、用药3天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26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临床控制2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7%;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5,P=0.377)。在胸闷、呼吸困难及低氧等症状评分减少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3.7±14.3 vs 82.1±14.8,P=0.025)。在肺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FVC改善更明显(1.52±0.51 vs 2.01±0.45,P=0.044)。结论舒弗美联合短期甲强龙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酸特布他林治疗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患者均给予硫酸特布他林2喷吸入(每喷500μg),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心率等变化。结果轻度发作效果显著,治疗1周后,患者均可出院;中度发作组效果亦明显,一般患者在治疗1d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肺部罗音明显减少,肺功能显著改善,住院时间在10d左右;重度发作组在氨茶碱等药物配合治疗下,症状也较快得到控制,没有1例发展成为难治性哮喘或致死性哮喘,平均住院时间在2周左右。结论硫酸特布他林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抢救用药,特别是作为自救药物,起效快,疗效好,使用方便,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喘康速治疗哮喘发作的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玫 《哈尔滨医药》2007,27(3):39-40
目的 探讨喘康速治疗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患者均给予硫酸特布他林2喷吸入(每喷500μg),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 1)、心率等变化.结果 轻度发作效果显著,治疗1周后,患者均可出院;中度发作组效果亦明显,一般患者在治疗1天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肺部罗音明显减少,肺功能显著改善,住院时间在10天左右;重度发作组在氨茶碱等药物配合治疗下,症状也较快得到控制,没有1例发展成为难治性哮喘或致死性哮喘,平均住院时间在2周左右.结论 喘康速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抢救用药,特别是作为自救药物,起效快、疗效好、使用方便,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胺雾化联合甲强龙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时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两组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患者呼吸困难、喘息、啰音、咳嗽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患者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胺联用雾化并联合甲强龙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改善明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力  张久山 《河北医药》2006,28(7):633-635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有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染者产生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喘息反复发作、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伴有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哮喘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发作、改善呼吸功能,防止气道组织增厚与狭窄.抗炎、对症、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最基本的治疗方法[1],此外,尚有多种方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曹凤玲  韩汝棠 《河北医药》2003,25(5):358-358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非特异炎症性疾患 ,其特征是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为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的气道阻塞 ,改善通气功能 ,以利于炎症的控制 ,我们将在抗感染治疗同时 ,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 (沐舒坦 )联合硫酸特布他林 (博利康尼 )的治疗方法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84例。均符合支气管哮喘、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1 ] ,其中儿童哮喘 3 5例、婴儿哮喘 49例 ,男 5 1例 ,女 3 3例 ;年龄 10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心悸等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明显特征,只有4例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测确诊为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另外8例患者均于入院后临床表现出的胸闷、气促等症状加重,再次通过心电图等检测手段确诊。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不多见,部分患者在心电图检测时呈不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因此易出现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治疗难度大,引起的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