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具有一定的抗瘤活性,过继免疫治疗却未表现出理想效果,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处于系统性缺陷或耐受状态.在诱发阶段树突状细胞(DC)诱导TIL发生免疫偏倚,有的则因DC严重不足或状态不佳使TIL几无功能.肿瘤细胞的生理变化及肿瘤局部微环境也使TIL的杀伤活性受到严重抑制,甚至被反杀伤.体内TIL自身变化同样造成抗瘤免疫力低下.因此TIL的抗瘤免疫受到多方面困扰.  相似文献   

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具有一定的抗瘤活性,过继免疫治疗却未表现出理想效果,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处于系统性缺陷或耐受状态。在诱发阶段树突状细胞(DC)诱导TIL发生免疫偏倚,有的则因DC严重不足或状态不佳使TIL几无功能。肿瘤细胞的生理变化及肿瘤局部微环境也使TIL的杀伤活性受到严重抑制,甚至被反杀伤。体内TIL自身变化同样造成抗瘤免疫力低下。因此TIL的抗瘤免疫受到多方面困扰。  相似文献   

3.
4.
对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来说,2006年是杂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伴随着我国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而实现了新的飞跃:成功地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我们深知,稿件质量和顺应生物医学发展趋势的办刊理念是杂志的生命,也是未来进一步飞跃的基础。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杂志的稿件质量和编辑水平。我们通过多途径组稿,引进了编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了对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并特聘了专业人员对杂志进行了审读。此外,杂志还建立了审稿专家库,不仅扩…  相似文献   

5.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继 LAK 细胞之后新近研究的又一类新型抗瘤效应细胞。近几年,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及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动物肿瘤模型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具有特异、高效的杀瘤活性和依赖 IL-2低、副作用小等 LAK 细胞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并初步展示其临床应用的光辉前景。因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罗慧  汪琪  张大昕 《肿瘤学杂志》2019,25(11):936-940
摘 要: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取得了备受瞩目的临床疗效,在晚期肿瘤中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T细胞亚群作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肿瘤免疫及肿瘤免疫逃避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文就T细胞亚群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免疫激活及肿瘤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和机制及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免疫治疗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免疫治疗耐药的出现使大多数患者获益有限,如何逆转免疫治疗耐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存在大量T淋巴细胞,在增殖、活化和发挥效应的生物过程中,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面临严峻的局部代谢压力而发生代谢重编程,以满足急剧增加的能量需求和生物合成需求。这种适应性改变自身代谢模式的过程与TILs的表型和功能密切相关,影响免疫治疗疗效并介导免疫治疗耐药。近年来,随着对TILs代谢的研究,寻找特异性的代谢调控点,靶向TILs代谢通路有望恢复其肿瘤杀伤功能,逆转免疫治疗耐药。本综述探讨TILs代谢重编程与免疫耐药的关系,为逆转免疫耐药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肿瘤免疫     
免疫是机体排除异物(抗原)及清除体内突变细胞,衰老细胞等的生理防御机能。这功能在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下,通过体液因素与细胞因素来完成的。因此,可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免疫功能可以从先天遗传而来,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在生活中与抗原接触而形成,称特异性免疫。本世纪20年代在体液免疫的成就推动下,通过肿瘤移植,发现绝大多数肿瘤移植到异体宿主后不能生长,于是产生了肿瘤有免疫作用的概念。以后由于纯种动物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发现肿瘤的排斥与动物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直至1943年 Gross 用 C_3H 纯种小鼠证实了肿瘤有特异性抗原,1953年 Foley 等也相继肯定了动物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存在,称 TST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 (IL -4 )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和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DC激活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89 .39%± 3.0 5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5 4.89%± 1.48%和 3.6 5 %± 0 .2 6 %)。而它们对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一届国际肿瘤会议有关免疫学的文章共有278篇。现将其主要内容,从下述三方面加以综述。一、肿瘤抗原及其意义寻找人体肿瘤抗原是肿瘤免疫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至今尚未分离出一种纯的专一的瘤细胞结构抗原。  相似文献   

11.
肿瘤免疫     
一、肿瘤抗原及其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还没有分离出一种肿瘤的纯特异性抗原,以同时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胚胎性抗原的研究是这次会议有关肿瘤抗原报导较多的内容:1.甲种胎儿蛋白(AFP),我国关于“人体甲胎蛋白的研究”的报导指出采用简便、灵敏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普查,可以早期发现肝癌,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dtrating lymphoeytes,TIL)自1922年由Mac Carty描述以来,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一类抗癌效应细胞。1986年Rosenberg等从荷瘤小鼠实体瘤中分离到TIL,在体外加IL-2培养扩增后,其抗肿瘤作用比LAK细胞强50~100倍。而且只需要小量的IL-2就可以发挥作用,随即逐步向临床方面延伸。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肿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就近年来TIL的基础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Liu JY  Zhang CY  Zhao YN  Tang K  Zhang LT  Li T 《癌症》2003,22(10):1030-1033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又称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在体内、外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和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5.76±2.93)%,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犤分别为(52.11±1.48)%、(51.35±1.46)%和(3.59±0.25)%犦。而它们对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犤分别为(40.03±1.29)%、(22.09±0.87)%、(21.66±0.85)%和(1.76±0.14)%犦。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乳腺癌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室以往的研究表明,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in)基因联合体内转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本文对其免疫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CT26结肠腺癌细胞体外经过CD/Lin基因转染并给予前体药物5-FC后,CT26结肠腺癌细胞表达CD80和CD54分子明显增加,提示经CD自杀基因和Lin基因联转移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增加。荷瘤小鼠体内经联合治疗后,小  相似文献   

15.
肿瘤的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在人体免疫监视功能作用下仍能发生、发展、转移,表明肿瘤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功能。肿瘤自身释放的抑制因子起到重要作用。肿瘤细胞本身会释放VEGF、IL10、TGFβ、PEG2、IL6、趋化因子、NO等抑制因子使DC分子表面MHC分子或共刺激分子CD80/86表达改变;或是肿瘤细胞表面的标志物Fas、CD44、TAA、MHC分子、B7分子、MCRP在肿瘤表面表达改变,影响DC的抗原提呈过程,致使肿瘤无法被正常识别和杀伤。另外,T细胞应答能力的下降,在肿瘤细胞数量极少时造成漏逸,以及血清中封闭因子的存在,也会造成机体在抗肿瘤方面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在免疫学领域中,肿瘤免疫监管学说是颇为流行的。早在1908年Ehrlich就认为,免疫系统的机能之一就是防御肿瘤的发生。但是,他的观点很久未被重视。直至1959年Thomas指出,机体的移植免疫性不是为对抗外来的同种手术移植物而发生的。他认为,维持细胞类型的均一性,防止突变细胞的形成和繁殖是多细胞生物体的普遍需要。机体对同种移植物的排斥现象可能是防御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后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了从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中分离、扩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方法,分别对TIL某些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肿瘤包括膀胱移行细胞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肾上腺癌和威尔姆氏瘤。方法:把从手术室获得的20例肿瘤标本,经酶解消化、密度梯度离心后制成含活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单细胞悬液,然后在四种不同培养条件下扩增培养。  相似文献   

18.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中国癌症杂志》1998,8(2):152-154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基因治疗*陈敏综述叶胜龙审校(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200032)*本课题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CMB93583)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第4种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并为防治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提供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免疫学和免疫病理学的进展使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分类已突破了过去单纯形态学的界限。在欧美国家大部分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来源于B淋巴细胞系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统计了12,015例淋巴瘤,何杰金氏病的发病率占3/10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是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之后,第二代抗肿瘤免疫活性细胞。它具有高效、特异、副作用小等优点,它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免疫细胞,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TIL的研究现状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