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②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与3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③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结论脑梗死患者应及时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对于判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锦萍  贾鹏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10-271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观察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FIB值,作为实验组;120例非脑血管患者血浆FIB值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在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5例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说明FIB测定在急性脑梗死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中FIB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血浆FIB的测定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FIB测定在急性脑缺血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且大部分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1].Hamsten等[2]报道因纤维蛋白原基因水平的变异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占所有因素的51%,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多态性决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功能表达状态,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维蛋白原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有报道称,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3.03 g/L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增高近2倍[3].本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分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有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②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143例,随机分为非溶栓治疗组70例;溶栓治疗组63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TIA)31例;病例对照组30例。在不同时间测定FMPV、Fg、FMPV/ODmax血小板粘附率。③结果 FMPV在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急性脑梗死非溶栓组显高于TIA组(P<0.01),Fg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TIA及病例对照组(P<0.01)。持续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1周左右FMPV、FMPV/ODmax及血小板粘附率。④结论 Fg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之一,持续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分子活性,并及时应用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以防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 (CI)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功能的变化。 方法 应用Fg功能检测系统检测2 3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CI患者急性期及 32例CI溶栓治疗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 (FM)聚合反应的各参数 ,同时检测Fg浓度变化 ,并选取 5 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①CI急性期Fg浓度和FM功能参数均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急性期后溶栓的前 5天F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均低于对照组 ,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结论 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 ,这可能是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tAgt)、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 选择脑梗死组40例及对照组32例,脑梗死组在发病后6小时-48小时内采血,正常组清晨空腹采血.PLT和MPV在采血15min内全血状态下用F8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PV和F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PLT,MPV,F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变可作为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tAgt)、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 选择脑梗死组40例及对照组32例,脑梗死组在发病后6小时-48小时内采血,正常组清晨空腹采血.PLT和MPV在采血15min内全血状态下用F8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PV和F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PLT,MPV,F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变可作为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友定  何松彬  李洁 《浙江医学》2011,33(12):1741-1742,179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相关因素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韦氏记忆测试量表,对急性脑梗死3个月左右[(90±15)d]的280例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确诊认知功能障碍32例.通过匹配年龄、性别及脑梗死部位及大小,选择同时期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差异,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胆固醇、血糖、叶酸等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高血压持续时间、总胆固醇等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仍是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Exp(B)=41.049,95%CI为6.355-265.136,P=0.000].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影响。方法: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受检者的纤维蛋白原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王玥  周瑜  张建容  周中淑  王礼  杨清武 《重庆医学》2015,(26):3692-3694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病发展类型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每组各60例。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 Fb 的变化情况。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 Fb 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水平和 Fb 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提示严密监控患者血小板参数和 Fb 的变化情况对脑梗死的治疗,以及疾病演变的判断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苗青  王菲  周媛  孙静 《实用全科医学》2009,7(3):246-24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灶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随着脑梗死病灶增大,纤维蛋白原水平随之升高;脑梗死急性期预后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变差,血糖越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越低。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并提示其转归。  相似文献   

13.
己酮可可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发病24~72 h住院经CT确诊急性脑梗死. 治疗组31(男20,女11)例,年龄52~82(60.1±3.2)岁. 多发梗死灶9例,单个梗死灶22例. 合并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2例,Ⅱ型糖尿病9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监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经降纤酶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动态变化,根据不同FIB水平调整用药策略,以期提高降纤酶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灯盏细辛30mL、胞二膦胆碱0.75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连续使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发病12h内,加用海王降纤酶注射剂治疗,根据血浆FIB的水平≥4.50g/L、3.50~4.49g/L、1.00~3.49g/L分别给予降纤酶15U、12.5U、10U,2h内滴完.结果 治疗组经降纤酶治疗,约1周时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与入院1周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根据FIB水平决定给药剂量,可保证达到治疗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5.
倪荟 《吉林医学》2010,31(7):939-94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从而为脑梗死判定预后以及抗纤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8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量表进行评分。入院后第2天检查Fib,>4 g/L为增高组(F1),≤4 g/L为正常组(F0)。经过治疗后1个月、3个月再进行mRS、NIHSS评分,分析两组之间与评分的正相关性。结果:发病1个月及3个月后,F1组的mRS及NIHSS评分改善不及F0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ib水平高低是评价病情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袁建新  倪立新 《广东医学》2004,25(11):1332-133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在 4 8h之内就诊的 6 5 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 (观察组 )与对照组。降纤酶剂量为 10U静脉滴注 ,连用 3d ,此后减量为降纤酶 5U ,静脉滴注 ,1次 /d连用 7d ;对照组予以脉络宁 2 0ml静脉滴注 ,1次 /d连用 10d。评定的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两组比较 ,观察组病后 2 4h内治疗者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5 )。降纤酶组治疗后Fib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Fib水平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因此它能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顾志宏 《四川医学》2011,32(2):245-246
目的观察并评价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不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 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FIB≥3.55g/L组和FIB〈3.55g/L组。两组治疗相同,采用降纤酶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判定疗效,检测血凝指标。结果 FIB≥3.55g/L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FIB〈3.55g/L组,临床显效率亦优于FIB〈3.55g/L组(P〈0.01),两组对凝血系统有明显影响,FIB〈3.55g/L组可致出血倾向。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较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者降纤治疗近期疗效优于较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者。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g)浓度明显增高,在溶栓治疗监测中纤维蛋白原浓度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我们应用盐析法对19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浆进行了测定,并动态观察了45例ACI患者血浆Fg浓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宫鑫  张干  苗青  周媛  孙静 《实用全科医学》2011,9(6):880-88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比色法、直接法检测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45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凝血酶比浊法检测Fib水平,并比较ACI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ACI组中TG、TCH、LDL-C、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ACI严重程度的增加,TG、TCH、LDL-C和Fib水平逐渐增高,HDL-C水平逐渐降低,ACI轻型组、中型组TG水平与重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TCH、LDL-C、HDL-C水平与重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Fib水平与中型组、重型组相比,中型组与重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监测ACI患者血脂、Fib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 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 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 cm3);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分型:按照NIHSS进行评分,重型组(30~42分),中型组(15~29分),轻型组(0~14分)。脑梗死组在发病24 h内采集抗凝血标本,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则IL-17的含量,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FIB。结果大梗死组发病24 h内FIB、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 h内FIB、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发病24h内FIB、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型组发病24 h内FIB、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FIB、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FIB、IL-17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IB、IL-17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查FIB、IL-17水平对预防脑梗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