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受检者进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均未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图像质量分4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分别评价各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0例受检者平均体重指数(BM I)为(25.00±2.58)kg/m2,扫描时平均心率(71.13±9.63)次/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3.31±1.08)mSv,显示了94.76%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秀占79.49%。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受检者都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辐射剂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一组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病人及另一组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病人的成像质量及病人放射剂量。方法本研究依从HIPAA法案并得到了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由于设计是回顾性研究故不需要知情同意。2位独立阅片者分别对100例病人心脏CT成像(每组各50例)的冠状动脉进行分段影像质量评分和综合评分。计算观察者间偏差。记录对应实际扫描Z轴长度的病人放射剂量,以Z轴长度为12cm的典型心脏计算标准化剂量。结果2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及CT参数匹配良好。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自由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疑诊冠心病的自由心率(心律变异≤5次/分)患者,按心率高低分为A、B、C三组,A组心率<75bpm,B组心率为75~90bpm,C组心率>90bpm;三组均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其中A组中有13例、B组有18例、C组有11例在CTCA检查后一周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三组患者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可评价血管节段数/总节段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以CAG为金标准,计算三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A、B、C三组CTCA冠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7.6%(649/664)、96.9%(928/958)、95.2%(660/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48)、(4.56±0.44)、(4.74±0.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5.98±0.19)、(5.00±0.18)、(4.10±0.1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94.0%、82.4%、95.2%,B组分别为90.5%、94.8%、83.8%、97.1%,C组分别为84.4%、96.70%、90.5%、94.4%。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自由心率患者CTCA均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并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其辐射剂量随心率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70次/min 的患者动态容积 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18例心率>70次/min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320容积扫描,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R 波后250~400 ms 多扇区采集,管电压100 kVp,自动管电流调节,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370 mg I/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测量冠状动脉 CT 值、图像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心律整齐,心率>70次/min 者满足诊断率83.05%。心率>70次/min 组、心率>75次/min、心率>85次/min 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23±0.72)分,(3.54±1.22)分,(1.87±0.74)分。各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25,P =0.0503)。辐射剂量随心率增加。结论动态容积 CT 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对心率>70次/min 患者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可以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974.4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mSv,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心率>65次/min的人群中,通过超声多普勒引导前瞻性心电门控,评价其冠状动脉CT造影的有效辐射剂量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64)和多普勒组(n=62),传统组的心电门控曝光窗口设置在心动周期的30%~80%;多普勒组中,由超声分析最佳曝光时相,当等容舒张期长度>90 ms,最佳窗口设置在舒张期的60%~80%,否则设置在收缩期的30%~50%.结果 在传统组与多普勒组之间,图像质量(F=1.54,P=0.42)无显著性差异,但多普勒组剂量比传统组显著降低[(5.5士3.3)mSv vs (9.7±4.0) mSv,F=41.67,P<0.001].结论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是一种技术的改进,对于具有较高心率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1≥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 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