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分娩的防治措施,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2003~2007年我院妊娠合并梅毒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病例33例,其中潜伏期梅毒26例,占81%,潜伏期梅毒产妇,产后6个月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转阴,新生儿复诊期间均转阴。结论:以潜伏期梅毒占多数,应常规筛查,早期诊断、早期足量治疗,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舟山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感染情况和新生儿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发病情况及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为该地区孕产妇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转归情况。结果 51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中,孕前及孕早、中孕期确诊并正规治疗组早产、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晚期确诊未正规治疗组。结论通过对产前筛查出妊娠期梅毒后,及早、足量、正规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流产、早产、死产和分娩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对妊娠早、中期发现的梅毒患者不必终止妊娠,通过正规、足量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尽可能加强宣教,提高孕妇系管率,孕期及早进行梅毒筛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正规、足量治疗。  相似文献   

3.
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梅毒的筛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2001~2004年问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发病情况,探讨预防医院中梅毒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间住院患者中筛查出梅毒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955例住院患者中筛查出梅毒患者44例,梅毒患者占筛查人数0.23%,其中显性梅毒5例,潜伏梅毒32例,先天梅毒7例;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显性梅毒和潜伏梅毒在20-4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先天梅毒分布于儿科,显性梅毒主要分布于妇科,潜伏梅毒大部分分布于产科。结论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是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孕妇正规治疗后通过胎盘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首次产检发现的妊娠合并梅毒(早期)20例患者在继续妊娠并接受正规治疗后,观察其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率及感染情况。结果:20例患者的新生儿血清抗体均阳性,1例TRUST滴度1∶2,7例TRUST原倍阳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者以隐性梅毒为主,所有孕妇都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对于早期梅毒孕妇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情况,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定区2012-2015年筛查出的妊娠合并梅毒个案共266例,利用同期嘉定区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系统月报表及相关产科报表等信息登记,随机选取非梅毒孕产妇266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2015年孕产妇产时梅毒检出率由0.66%上升至2.30%,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6.229,P=0.013)。与非梅毒孕产妇相比,妊娠合并梅毒者早产发生率(7.52%vs.3.02%)、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6.64%vs.2.26%)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梅毒者早产发生率: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1:8组(11.63%)大于TRUST<1:8组(8.06%);未用药组(19.05%)>不规范用药组(7.87%)>规范用药组(0)。妊娠合并梅毒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TRUST≥1:8组(11.63%)大于TRUST<1:8组(5.65%);未用药组(14.29%)>不规范用药(7.87%)>规范用药组(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可导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的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与梅毒血清学滴度及孕期是否规范用药密切相关,孕期规范用药能明显降低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近3年129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12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0)例,监测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状况,新生儿血清及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的阳性情况.结果 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及死产、死胎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应常规开展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早期发现,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梅毒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早期治疗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孕20周后发现梅毒及发现后未治疗者为未治疗组。结果:5年期间我院分娩总数12305例,接受梅毒筛查6435例,妊娠合并梅毒56例,发生率8.7‰。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为13.5%,先天梅毒为18.2%,未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为80.8%,先天梅毒为63.6%。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早期规范的青霉素治疗,能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葛慧娟  任亦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519-35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临床意义,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8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6例流产,其余76例根据妊娠期梅毒发现时间及治疗情况分为全程治疗组(45例)、非全程治疗组(20例)及未治疗组(11例),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疗程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全程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5.6%(43/45),高于非全程治疗组(80%,8/10)和未治疗组(54.5%,6/11),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组发生死胎2例,非全程治疗组发生死胎1例;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81.8%(9/11),高于非治疗组(30%,6/20)和全程治疗组(11.1%,5/45),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流动孕产妇管理、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合并梅毒感染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妊娠梅毒58例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92.86%,未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孕妇早产、死胎发病率为7.14%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56.2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孕期≤16周,足月分娩率为100.0%,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16周,足月分娩率81.25%,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75%(P<0.05).结论 妊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以潜伏梅毒为多,故对孕妇应及早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规则抗梅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初治时间及治疗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清  黄素然  王静文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477-1478
目的:对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方法:将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4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院的晚期妊娠3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中早产、死胎死产、产褥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晚期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及早期进行梅毒治疗是改善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秀洲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2011-2012年的125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首次诊断孕周<28周且有2次规范抗梅毒治疗的72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28周并进行1次或2次抗梅毒治疗的53例为对照组。再根据分娩时孕产妇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滴度是否≥1∶4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94%,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39%(1/72);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87%,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9.43%(5/53);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5.97%,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妊娠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驱梅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孕妇血清 TRUST 滴度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江阴市妊娠梅毒流行特征以及新生儿梅毒干预后结局.方法 通过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江阴市妊娠梅毒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全市累计对25360例孕产妇进行了妊娠梅毒的血清学筛查,筛查出83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阳性率为3.27‰(83/25360),孕期梅毒检测率为78.86%(20000/25360),孕产妇梅毒规范治疗率为72.29%(60/83).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8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χ2=12.170~417.172,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7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724~15.586,均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79例新生儿,先天梅毒儿6例(7.59%),出生梅毒反应阳性10例(12.66%),出生梅毒血清反应阴性63例(79.75%),对这些新生儿进行治疗、追踪随访,6例先天梅毒儿经治疗后,1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出生梅毒反应阳性新生儿经预防性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均在9月龄内转阴.结论 2014-2015年江阴市妊娠梅毒仍主要在流动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性伴侣紊乱的人群中流行,近年来全市重视预防、筛查及治疗,已初显成效,孕产妇梅毒治疗率高,新生儿预后明显改善,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妊娠梅毒的筛查,加强宣教,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梅毒筛查 ,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探索降低对孕妇和围产儿危害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血浆反应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HA)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 5 4例 ,占住院分娩病例总数的 6 .2‰ ,潜伏期梅毒 5 1例 ,占 94 .4 %。在孕 2 0周内确诊 33例 ,占 6 1.1%。未治疗组中流产 8.0 % ,死胎 2 0 .0 % ,畸胎 8.0 % ,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以潜伏梅毒为主 ,早期、规则、全程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及防止感染先天性梅毒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梅毒36例,研究妊娠梅毒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寻求早期有效处置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将梅毒对妊娠的危害降至最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东台市中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门诊就诊的36例妊娠梅毒患者的资料,依次接受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并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结果36例妊娠梅毒患者RPR检查结果显示,滴度1∶2~1∶8之间18例,1∶16~1∶32之间12例,1∶32以上6例;TPPA检查显示患者均呈阳性。36例患者中1例临近分娩未接受治疗,1例青霉素过敏给予红霉素治疗,其余予以芐星青霉素治疗,患者中死胎1例,人工流产2例,自然流产2例。产后新生儿7例RPR阳性,TPPA检查显示均呈阳性;跟踪随访得知多数患者在1年内RPR结果转为阴性,仅有3例1年后转阴。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早期运用RPR、TPPA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并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的干预时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在不同时期驱梅治疗或未治疗的妊娠不良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 方法 将25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根据筛查诊断和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4组:孕前治疗组102例;孕期治疗组77例,其中妊娠≤20周治疗组32例,妊娠>20周治疗组45例;未治疗组73例.比较各组之间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及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结果 不同治疗时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孕前治疗组为17.6%(18/102),孕期治疗组32.5%(27/77),未治疗组56.2%(41/73),组间比较呈递增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表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潜伏期梅毒24.9%(43/173),一期梅毒44.1%(15/34),二期梅毒57.7%(26/4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干预时间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比较,孕前治疗组与妊娠≤20周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治疗组新生儿脐带血甲苯胺红实验阳性率及新生儿临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妊娠>20周治疗组,而妊娠>20周治疗组又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妊娠梅毒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是妊娠梅毒母婴阻断的关键措施,妊娠期产检发现梅毒可建议孕妇选择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广州市中心区早期妊娠妇女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和HIV抗体初筛检查,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的妊娠梅毒治疗方案给予规范治疗;对HIV感染者,给予适当的行为干预,随访并追踪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筛查2177例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其中梅毒感染13例,感染率为5.97‰,HIV感染2例,感染率为0.92‰。结论:在妊娠早期进行梅毒和HIV感染的筛查和干预更有利于控制母婴垂直传播及避免其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与否对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对48例感染梅毒孕妇及分娩新生儿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先天性梅毒予以治疗及随访。结果:孕期经正规治疗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存活率、足月儿比例、平均孕周及平均体重均高于孕期非正规及未治疗组。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早期干预可减少梅毒螺旋体对胎儿的损害,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时机对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为先天性梅毒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00例,根据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孕周≤20周,63例)与晚期组(孕周>20周,37例),均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结果早期组2例流产、2例早产,早期组预后不良率为6.35%、足月分娩率为93.65%,晚期组流产2例、早产7例,晚期组预后不良率为24.32%、足月分娩率为85.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分娩新生儿发生新生儿窒息4例、低体重4例、梅毒感染2例,发生率分别为6.35%、6.35%、3.17%,晚期组分娩新生儿发生新生儿窒息8例、低体重9例、梅毒感染8例,发生率分别为21.62%、24.32%、2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RPR滴度<1:8、≥1:8的孕妇分娩新生儿分别有0例、2例为梅毒感染,梅毒感染率为0、3.17%,早期组RPR滴度<1:8、≥1:8的孕妇分娩新生儿分别有1例、7例为梅毒感染,梅毒感染率为2.70%、18.92%,两组RPR滴度<1:8孕妇分娩新生儿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R滴度≥1:8孕妇分娩新生儿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时机越早新生儿梅毒感染率越低,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