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经导管ASD封堵术后及随访中心脏形态和大小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36例ASD患者经导管ASD封堵治疗术前、术后3 d、术后3月和术后6月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右房长径(RAD1)右房横径(RADt)、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房前后径(LAD)。结果ASD封堵术后3 d及术后3月,RVEDD、RAD1、RAD t逐渐缩小;LVEDD、LVEDV和LAD逐渐增大。术后6月随访时,RVEDD继续缩小,LVEDD和LVEDV继续增大,RAD1、RADt和LAD无进一步变化。结论ASD封堵术治疗既减轻了右心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缩小,也改善了左心的几何构型,使已经缩小的左房、左室逐渐增大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经皮Amplatzer伞片封堵术和外科修补术两种术式手术前后右心室的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改变。方法继发孔ASD患者行外科修补术10例和经皮伞封堵术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0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Tei指数测定。结果继发孔ASD患者均成功行经皮Amplatzer伞片封堵术以及外科修补术,两组患者的右室Tei指数在术前和术后30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补术和封堵术对右心室Tei指数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陆晓燕 《现代保健》2011,(2):130-131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诊断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并总结分析经导管封堵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已进行VSD封堵术的患者37例,入选条件是术前有明显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I)。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显示三尖瓣上收缩期高速由右室向右房的逆行血流(TR),运用Simpson法测量TR的容积。疗效评估:比较术前、术后TR容积的变化。使用仪器:Philip sonos 5500、iE33超声诊断仪。结果超声二维和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VSD;37例行封堵术的患者均存在三尖瓣瓣膜或腱索与VSD边缘粘连的情况,比较患者封堵术前后的TR,术前平均为(4.56±1.5)ml,术后减少平均为(1.77±0.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的结合会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立体定位准确性,封堵术对因粘连引起的TR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 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及随访中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全组96例患者,男41例。女55例。均使用房间隔封堵器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6及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V1导联R波振幅,超声心动图右室横径、右室流出道直径、右房长径、室间隔矛盾运动(PsM)发生率、肺动脉收缩期峰压均较术前明显改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后6个月时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D封堵术后及短期随访中。右心结构进行性改善,主要表现在右房长径、右室横径、右室流出道直径均进行性改善。右心室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术后明显减轻。自术后6个月开始,右心保持了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边缘不足(<5 mm)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7例边缘不足的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得缺损最大直径平均为(22.89±8.08)mm,根据ASD边缘不足分为前缘(主动脉缘)不足型、后缘(主动脉对侧缘)不足型、下缘(下腔静脉缘)不足型及复合不足型,分别制定封堵策略,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或经右胸小切口进行封堵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48~72h及3个月时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同时测量右心大小以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中前缘不足型20例(0~4 mm),下缘不足型3例(1~4 mm),后缘不足型1例(2 mm),复合不足型3例(前缘、下缘均<5 mm).27例ASD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1例术后1 h发现封堵器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成功率96.3%(26/27).26例患者封堵后右房及右室内径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1),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缘、后缘或下缘<5 mm的继发孔型ASD可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且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岳庆雄  刘佳  周瑜 《现代保健》2012,(10):87-89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均行TTE或TE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应用TTE或TEE引导监测封堵器的释放。根据引导方式,分为A组30例,使用TTE引导监测;B组22例,使用TEE引导监测。术后使用TTE随访。结果:A组29例在TT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下腔静脉缘较薄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6.67%;B组21例在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ASD过大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45%。A组TTE术前检查ASD直径3~27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36mm,B组TEE术前检查ASD直径4~36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40mm,A组ASD直径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封堵器大小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直径与封堵器大小间相关性均较好。50例随访3~6个月以上,效果良好,均无并发症。结论:依靠TTE或TEE选择封堵器、术中引导监测ASD介入封堵治疗可以顺利完成。TTE及TEE是引导ASD介入封堵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窦瘤破裂在临床并不常见,但其预后凶险不易控制,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通过手术封堵缺口,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积累该病的诊断经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长、为尽早手术争取时间意义重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手段有其明确的特征性诊断依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在介入封堵术的术前准备及术中引导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术后长期随访复诊中判定封堵器的稳定性、周边有无异常反流及评价心脏整体血流动力学情况、评估预后的过程也对超声心动技术十分依赖。超声影像技术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该病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为快速诊断、鉴别乃至治疗术式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将从超声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及术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评价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应用国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关闭小儿继发性中央型ASD的临床疗效。应用深圳市先健科技生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继发孔中央型ASD12例,经胸心脏彩超及导管球囊测量均适合封堵闭。患者经临床、X线平片及经胸超声检查诊断为ASD。术前所有患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经胸心脏超声显示房间隔缺损直径7~32(平均15.2)min,根据球囊最大伸展直径选择≥1~2mm型号的ASD封堵器,在X线透视及床边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关闭ASD,记录术中、术后各相关检查指标,术后1d、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小儿继发孔AS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尹兵  王峻松  宋世洋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908-4909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RT-3DE检测18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析缺损口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态,并于封堵术后RT-3DE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及距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等周围组织和血管的距离。结果:RT-3DE能实时动态的显示房间隔缺损及其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25例缺损口的下腔静脉端未见残端回声,5例缺损口最大间距为45 mm以上,且缺损口的心房顶部端和下腔静脉未见明显残端回声,1例因缺损处为筛孔状改行外科手术。结论:RT-3DE在明确房间隔缺损的解剖位置、观察封堵器释放后的形态结构、明确残余分流的性质及原因等方面较二维超声心动图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胸非体外循环下房缺微创封堵术的疗效。方法15例患者,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5岁,平均体重20.8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Ⅱ度孔房间隔缺损,均为中央型。缺损直径8~26mm,平均14.5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旁右第四肋间切口,长2~3e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房壁置人腰部直径12~32mm的国产房缺封堵器。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2例患者术后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4.6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大量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下房缺微创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胎儿心脏四腔心观对胎儿房间隔异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孕24~40W的胎儿常规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尤其是具有先天性心脏病高危因素者,以四腔心观观察胎儿心脏。结果检出胎儿房间隔异常29例,房间隔缺损8例(上腔型1例,中央型4例,Ⅰ孔型房缺3例),单心房5例,心内膜垫缺损6例(其中,不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4例),房间隔膨出瘤7例,三房心2例,房间隔早闭1例,产前诊断房间隔异常者均被证实;另有2例房间隔缺损生后复查确诊,缺损分别为6mm及7mm,诊断的特异性为100%,准确性93.5%。结论胎儿心脏四腔心观诊断胎儿房间隔异常的特异性、准确性高,是胎儿期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18周岁为年龄分界、以20mm为房间隔缺损(ASD)大小分界,比较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99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照其年龄及房间隔缺损大小分为4组:未成年小房缺组,未成年大房缺组和成年小房缺组、成年大房缺组。其中,每组又各自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亚组及外科亚组。分别比较每组条件下不同亚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住院天数、输血量等。结果4组中每2个对应的亚组在技术成功率和残余分流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死亡病例,但外科亚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量方面高于介入组,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和操作时间方面均长于介入组。结论2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大小房间隔缺损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观察组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其手术相关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等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9,P>0.05);手术成功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EVF呈正相关(t=7.832,P<0.05),与性别无相关关系(t=0.892,P>0.05);>45岁的入组患者中,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5.728,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5.372,t=5.382;P<0.05)。结论: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导管介入封堵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在年龄>45岁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秋果  朱才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65-966,96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年10月~2009年4月之间共38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在经微创介入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1年等4个时间段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来评价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3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1年复查封堵术疗效良好。[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微创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引导、术后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