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例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4例经OKT3冲击,3-10 d后逆转,且无肺水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另外1例仅予激素冲击,于术后12d出现移植肾破裂,及时行移植肾切除术。【结论】早期诊断并合理应用OKT3,结合血液透析及支持治疗,能有效逆转移植肾加速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d。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d。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趋化因子是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简称,这一名称最早是1992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免疫学会议后确定的。它代表一大类类似于细胞因子的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介质,属于一种分泌性蛋白。趋化因子由白细胞或组织细胞持续性或受刺激后分泌,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模式在局部发挥作用。移植器官发生排斤反应时,在免疫细胞向移植物浸润的过程中,某些趋化因子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50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25例。治疗组术前静滴赛尼派25mg,同时口服骁悉(MMF)0.75g,对照组仅口服MMF0.75g;术后两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常规强的松(Pred)、环孢素(CsA)和MMF三联抗排斥治疗。结果:治疗组3例发生AR,对照组9例,相差显著(P<0.01);治疗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对照组7例逆转,另2例失败、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丙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380例肾移植病人分为诱导组(n=232)与对照组(n=148),均常规应用环孢素 酶酚酸酯 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分析2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诱导组术后16、mo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9/232)和19.8%(44/232),发生时间为(65±s28)d;对照组分别为10.1%(15/148)、31.7%(47/148)和(19±8)d,均有显著差异(P<0.05)。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尿素氮和肌酐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延迟首次发生时间,减轻发生强度,增加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动态监测52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进行了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作全面分析.结果 肾移植术前患者IL-6、IFN-α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者血清IL-6、TNF-α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结论 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IL-6、TNF-α进行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286例次肾移植受者,按HLA误配率(MM)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2 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状态.结果 HLA配型6误配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3%;5误配组为29.8%;4误配组为19.3%;3误配组为16.0%;2误配组为12.0%;1和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供-受者间HLA配型愈好,即误配率愈低,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愈低.  相似文献   

9.
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力  黄江燕  张绍珂 《护理学报》2005,12(10):48-49
探讨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通过观察14例高致敏受者尿量、体温、血压变化,以监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10例高致敏患者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OKT3抗排斥反应治疗逆转.良好护理及术后监测,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展,肾移植术后存活率有所改善,但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早期移植肾功能的主要因素。鼠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体(Wut3)是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我科应用Wut3治疗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共33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统计3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尿量减少及体温增高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首要和集中表现,其次为血压升高和体重增加,另外也可表现为移植。肾胀痛等。结论 肾移植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了解患者的主诉,采取预见性护理,以有效判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抗排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防治。方怯:对13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1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即无尿者2例,11例在术后1周内无尿。急性肾小管坏死者11例,其中发生左心衰1例,发生左心衰及肺部感染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1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12例肾功能于47d内恢复到正常,1例略高于正常值。结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减少神经钙蛋白阻滞剂用量对CAN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减少或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剂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 (CAN)患者的肾功能。【方法】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期间 ,对病理诊断为CAN(Ⅰ级 )肾功不全的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 1~ 2周内将其神经钙蛋白阻滞剂 (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减少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或完全停用 ,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 ;B组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未作大幅度减量、而是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 3年的随访。 3年后共有 96例患者完成了全程随访 ,其中A组 5 2例、B组 4 4例 ,比较两组移植肾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等有无差异。【结果】3年后A组有 32例(6 1.8% )患者移植肾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 ,肌酐清除率 (CCr)损失量为 (5 .2± 4 .8)ml/min ;而B组除 4例 (9.1% )移植肾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 ,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 ,CCr损失量为 (16 .9± 10 .5 )ml/min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1.5 % (6 / 5 2 )和 9.1% (4 / 4 4 ) ,差异无显著 (P >0 .0 5 )。【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剂可使部分肾移植后CAN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防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超声对7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床旁动态监测,连续观察了功能正常移植肾及急性排异(AR)、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功能正常组移植肾术后11天,移植肾厚径、截面积、锥体高、宽同基础值相比分别增长9.7%、18.8%、25.2%;2.AR组移植肾排异后15天,移植肾厚径、截面积、锥体高、宽分别增长21.8%、33.3%、38.2%、45.7%,高于正常组(P<0.01)。肾窦面积减少19.1%。低于正常组,(P<0.01);3.ATN组移植肾锥体肿大峰值时间早于AR,肿大程度略重于AR;4.正常组移植肾术后7天,弓形动脉RI值与基础测值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并达峰值0.56;5.AR、ATN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于临床及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4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冶疗组在术前及术后14d分别静滴赛尼哌一个剂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安慰剂,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期内,人肾均存活。结论赛尼哌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移植肾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本院首次行肾移植的受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二组各16例。实验组于血管开放前、血管开放后给予UT120万U,术后一周每日给予UT120万u;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肾移植术后60d两组受者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急性排斥反应(AR)、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受者口服环孢素A(CsA)后12h的血药谷值浓度。【结果】对照组受者发生ATN4例,实验组为0例(P〈0.05);对照组受者的AR发生3例,实验组为0例(P〈0.05),二组受者的骨髓抑制各发生1例;对照组受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2例,实验组为3例(P=0.638)。【结论】肾移植血管开放前、开放后及术后一周给予UTI可以显著降低DGF发生率,且不会加重UTI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析AR患者移植肝活检前肝功能生化检测值。结果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随发病进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逐渐增高,成正相关,与非急性排斥组(NAR)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3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超声观察,结果表明:①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组(AR组)、急性肾小管坏死织(ATN组)的移植肾长径分别为10.83±0.86cm,12.75±067cm,11.15±0.54cm。AR组长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ATN组长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②正常对照组、AR组、ATN组的皮质部RI值分别为:O.66±0.04,0.87±0.07,0.81±0.06。AR组和ATN组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R组和ATN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AR组可观察到肾皮质回声增强,肾窦回声减低、面积缩小,集合系统粘膜增厚等表现。④经抗排异治疗后,AR组RI值约5~7大恢复正常,而ATN组则需10~14天。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总结11例肾移植后并发ARDS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严重的肺部感染是ARDS的主要病因,且病原复杂。耐药严重,氧供和代谢失衡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很高,治疗难度大。结论:尽早采用超广谱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积极改善氧合和纠正代谢失衡的综合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2月,采用多普勒超声对5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自术后第2天起行移植肾动脉血流检查。根据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血流速度、血流时间及血流图象改变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与移植肾活检对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1%和93.75%。证明它是一种可靠、快速、重复性好,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