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疾病(包括鼻粘膜疾病)的发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起着重大作用。为了了解鼻粘膜慢性病变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作者等对120名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呼吸和嗅觉功能及鼻粘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功能进行了研究,另以20名健康人作对照,将所获检查结果加以对比。本组患者中有血管运动性、肥厚性、单纯性和萎缩性鼻炎各30例,男、女各半,年龄由20~59岁,病程由不足1年到10年以上。30例血管运动性鼻炎中,23例系常年型过敏性鼻炎,7例为神经-植物型;30例肥厚性鼻炎者中,纤维型14例,  相似文献   

2.
鼻变态反应性病约占人体变应性疾病的1/4,变应性又是引起植物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作者对74例患者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包括张力,反应性和活动性)进行了测试和评定。病史提示55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19例有双向表现,无1例为交感神经占优势者。各功能系统的植物神经张力。眼:交感占优势者9例,副交感占优势者65例(42例在30岁以上)。情感领域:交感占优势者49例,病史较长者副交感更具优势。副交感的优势影响表现在皮肤者46例,末梢血液成份者66例,体  相似文献   

3.
鼻炎冲剂对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鼻炎冲剂对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的影响,证实对AR的治疗,方法:选用健康豚鼠29只,随机分成剂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冲剂组采用鼻炎冲剂治疗。结果冲剂组鼻痒,喷嚏计分明显低于其他组。结论鼻炎冲剂可以改善AR患者鼻粘膜的炎症变状态,从组织学证明其对AR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微血管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6.
性激素对鼻粘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性激素与鼻粘膜的关系,认为体内雌、雄激素水平的改变常是引起鼻部某些疾病的原因。临床治疗某些鼻部疾病时应重视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神经生长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在有免疫功能动物体内构建的可 行性及其对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同种异体片状和“C” 型半管状工程化软骨;将4周形成的片状工程化软骨用于修复12只新西兰大白兔甲状软骨大 片缺损;一定时间取材,分别对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情况及其修复效果进行大体和组 织学评价。 结果 ①构建4周形成的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呈乳白色,有弹性和支撑力,8周时软骨 呈瓷白色,镜下观察显示软骨组织特征;②甲状软骨缺损修复术后4、8、12周观察,修复区 愈合良好,组织学 检查修复区与正常软骨间的界面区可见软骨细胞生长及软骨基质生成,无免疫排斥迹象。 结论 在有免疫功能的动物体内可形成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获取的工程化软 骨对甲状软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透射电镜下观察PAP20例。其发作期鼻粘膜的病理学特征是:上皮纤毛损害,上皮间隙扩大,上皮胞浆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吞饮小泡增多;上皮下和固有层组织水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腔内血浆和血细胞成分淤带,毛细血管内皮和周细胞饮小泡增多,内皮连接间隙扩大;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浆细胞增多;浆液腺体增生和分泌亢进。结合病理学所见对PAR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加味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P物质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致敏法制作。经鼻腔给予加味玉屏风散后,作鼻粘膜组织病理学和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临床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也用加味玉屏风散经鼻腔给药,给药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鼻分泌物中P物质的变化。结果:动物治疗组鼻粘膜细胞中所表达的P物质明显减少,对照组中明显啬 ,临床患者用药前后鼻分泌物中P物质含量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加味玉屏风散能减少鼻粘膜细胞内P物质的含量,及鼻分泌物中P物质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物质受体(substancePreceptor,SPR)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大鼠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局部免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取该模型和健康对照组动物的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SPR在鼻粘膜中的分布、密度及其在该模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SPR广泛分布于健康鼻粘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细胞及导管、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其它单核细胞。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上述部位SPR染色加深,阳性颗粒增多,密度增强,同时SP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结论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SPR表达增多,提示SPR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自1985年起用特制钛电极作为阳极对鼻腔各反射原区以20mA直流电治疗变应性鼻炎,每天一次,每次8~15分钟,10~12次为一疗程,疗效高而机制不明。以观察微循环改善作为判断疗效和作用机制的主要客观指标。对20例患者(21~29岁)于治疗前及后10~12天、3~12个月作动态观察。观察项目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P物质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探讨P物质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健康大刀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局部免疫建立大鼠为应性鼻炎模型,取该模型和健康对照组动物的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SPR在鼻粘膜中的分布,密度及其在该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Short-circuitcurrent,Isc)的变化。方法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c变化。结论SP经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后,可引起上皮表面离子电位变化、上皮通透性增高等一系列鼻粘膜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①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②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主要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袢数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形态。③针刺治疗:选择曲池、血海两穴进行针刺。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径针刺后较针刺前增粗;针刺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形态变化以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为特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袢数针刺后较针刺前增多;变应性鼻炎患者针刺后血浆ET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变应性鼻炎针刺后鼻粘膜微循环明显改善,表现为鼻粘膜微血管管径增粗,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管拌数增加,并与血浆ET存在密切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ET的水平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1)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2)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主要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袢数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形态。(3)针刺治疗:选择曲池、血海两穴进行针刺。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径针刺后较针刺前增粗;针刺后变应性鼻炎患  相似文献   

16.
对198例变应性鼻炎行鼻粘膜表面嗜碱性细胞检查,阳性者84例(42.4%),与160例非变应性鼻炎中的阳性者16例(10.0%)对比,P<0.005。提示临床上检查鼻粘膜表面的嗜碱性细胞,有助于变应性鼻炎的确诊。  相似文献   

17.
P物质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的变化。方法 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 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  相似文献   

18.
鼻粘膜吸收药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鼻内给药途径的研究是国外近10多年来新兴起的研究课题。由于鼻粘膜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许多药物可经鼻粘膜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本收集国外有关献进行综述,将可经鼻粘膜吸收的药物分成五大类,即①心血管炎;②类固醇药物;③小分子多肽类;④大分子多肽类;⑤抗生素类。并总结出5个方面影响鼻粘膜吸收药物的因素。即①药物灌注率和灌注体积;②药物pH值和渗透压;③药物分子量与鼻粘膜吸收通道之间的关系;④细胞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9.
鼻变态反应是鼻粘膜表层的嗜硷性细胞或肥大细胞上的IgE和侵入的抗原结合而脱颗粒引起的病症。以β受体兴奋剂喷雾鼻腔,然后用抗原给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鼻粘膜激发试验,喷嚏、水样鼻涕和鼻塞等症状即可被抑制。有人检查过敏性哮喘患者肺组织和末梢血淋巴细胞,发现β受体减少,α受体增加。近来还发现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有β_2受体的自身抗体存在。提示β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0.
免疫疗法能降低鼻粘膜对变应原的敏感性,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选择4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人对尘螨皮试阳性者,20例以尘螨浸出液进行免疫治疗,另20例用抗组胺药治疗,以资对照。尘螨免疫治疗是以能产生阳性反应的最小浓度开始注射,每周一次,根据局部及全身反应逐渐加大剂量,使达到1∶1000的浓度,0.3ml/次。最高剂量维持一周,后调整为每隔1、2、3周一次,最后减到每四周一次。治疗前后剪取鼻粘膜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