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兔的尿流动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尿流动力学在临床排尿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研究采用手术干预的方法,建立膀胱出口不全梗阻(BOO)模型,以明确尿流动力学分析在早期下尿路不全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9):787-789,i0011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对培养的第一代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模型膀胱平滑肌细胞静态Ca^2+浓度。结果:静息状态下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Ca^2+超负荷)。结论:膀胱逼尿肌细胞Ca^2+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家兔不完全梗阻所致不稳定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行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芍药甘草汤灌胃。对比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尿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差异(P〉0.05),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力和膀胱最大顺应性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能够降低家兔不完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的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同时能够改善膀胱顺应性。而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排尿梗阻后膀胱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进程,确定选择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最佳时期.方法结扎膀胱颈部形成膀胱出口不完全性梗阻,留置膀胱造瘘,清醒状态下进行不同时期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梗阻组动物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显著增加,排尿压与顺应性增加,出现膀胱白发性收缩.在梗阻的第5、6周,96%的动物发生膀胱不稳定性收缩,并有一相对稳定期,而到第8周,排尿压、顺应性与自发性收缩因膀胱功能严重损害呈下降趋势.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功能呈进行性损害;梗阻第5、6周的动物是用来研究DI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清醒膀胱测压建立梗阻性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模型的方法。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于会阴部行不完全性尿道结扎制作尿道出口梗阻模型,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于清醒状态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膀胱容量、压力变化、排尿反射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情况。结果大鼠清醒测压时保持排尿反射,梗阻组发生逼尿肌不稳定的占76.17%,单位时间发生率(1.38±0.80)次/min,逼尿肌不稳定组膀胱最大压力(93.62±12.91)cmH2O和容量(1.20±0.41)mL较对照组(51.50±8.78)cmH2O(、0.33±0.08)mL显著增高(P<0.01)。结论清醒大鼠膀胱测压是建立梗阻性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可靠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52例,药物治疗17例,1-2月症状消失52.9%,手术治疗34例,术后症状好转94.1%,术后随访28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稳定89.3%,其中80%患梗阻时间短于1年,结论:尿流动力学可明确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并指导治疗,有利于患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排尿障碍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borie尿流动力学分析仪对54例排尿障碍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椐结果分型行相关治疗。结果: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33例前列腺增生中有3例合并神经源性膀胱,3例为轻度前列腺增生,6例前列腺术后排尿不畅确诊为逼尿肌无力,其余病例与该检查前诊断相符。治愈24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排尿障碍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前列腺非恶性增大的年龄相关性组织学改变,可能引起男性膀胱出口梗阻(BOO),高达15%~25%的50~65岁男性患有下尿路症状(LUTS),包括夜尿症,尿急,尿频,尿不尽等。大部分患者基于症状和低流率而被施行了前列腺切除术,以解除BOO。但据报道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施行前列腺切除术后并不能改善症状。压力-流率测定(PFS)目前被认为是诊断BOO的金标准,已经被建议为术前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而当前普遍使用的尿流动力仪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的缺点,其检查过程耗时较长,费用较高,同时它是有创性操作,可引起患者的一些病理状态。因此,各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被提出以满足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需要,本文就各种非侵入性评价、诊断BOO的方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Q及N型Ca^2 通道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对照组(仅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运用膀胱平滑肌M受体激动剂和Q及N型Ca^2 通道阻滞剂,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Ca^2 浓度变化;了解膀胱平滑肌细胞是否存在Q及N型Ca^2 通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证实膀胱平滑肌细胞上是否存在Q及N型Ca^2 通道及其变化。结果: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组化均证实膀胱平滑肌细胞膜存在Q及N型Ca^2 通道,且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膜之Q及N型Ca^2 通道数量明显增多。结论:膀胱平滑肌细胞Ca^2 及其通道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 (ET 1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梗阻 6周 )及 1 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对照组 ,术后 6周 )膀胱壁组织 (分为膀胱体部及颈部平滑肌组织 )中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尿液中ET 1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膀胱壁的膀胱体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2 )。实验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 )。 结论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采用耻骨后膀胱颈和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两种方法,建立雄性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i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action, pBOO)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鉴定和比较,为pBOO后膀胱重构(bladder reconstruction)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成活率高,复制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I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20只;Ⅱ组为耻骨后途径膀胱颈部分结扎组,30只;Ⅲ组为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组,30只。依据梗阻时间分别将I组、Ⅱ组、Ⅲ组大鼠随机分为2周组和4周组,于术后2周和4周对大鼠行尿动力学检测后,完整切除膀胱测其重量,将精囊腺组织和部分膀胱用4%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Ⅱ组和Ⅲ组成活率分别为73.3%和80.0%,二者无统计学意义;I组、Ⅱ组、Ⅲ组建模手术时间分别为(9.75±2.29)、(17.33±3.54)、(10.77±2.44)min,Ⅱ组与I组和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组、Ⅱ组、Ⅲ组的2周组和4周组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 DLPP)分别为(26.31±2.32)、(27.34±3.93)、(24.68±2.39)mmHg和(26.42±2.41)、(34.23±3.01)、(32.63±3.20)mmHg,I组与Ⅱ组和Ⅲ组的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和Ⅲ组的2周组和4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耻骨后途经膀胱颈部分结扎和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两种方法都能成功建立雄性大鼠pBOO模型,与耻骨后途径相比,会阴途径成活率高,手术操作时间短,复制性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神经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免疫组化方法 ,对 10只新西兰白兔 (成年雄性 )不全梗阻性膀胱 (自制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梗阻时间为 6周 ,作为实验组 )及 10只无梗阻性膀胱同龄新西兰白兔 (对照组 )膀胱体及膀胱颈部组织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兔膀胱体、膀胱颈部粘膜及膀胱体平滑肌NOS神经均明显减少 (膀胱体粘膜为P <0 .0 5 ,膀胱颈粘膜为P <0 .0 1,膀胱体平滑肌为P <0 .0 5 ) ;膀胱颈部平滑肌NOS神经无显著变化。 结论 :一氧化氮对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 ,NOS神经的减少对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受体 (ET 1R)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采用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技术 (RBA) ,对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模型 ,梗阻 6周为实验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术后 6周 (对照组 )的膀胱体及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ET 1R进行研究。结果 :在膀胱体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 ,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2 ) ,而膀胱颈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无明显变化 (P >0 .2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 结论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膀胱体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明显增多。ET 1具有收缩平滑肌和促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有丝分裂 )的作用 ,故ET 1R的上调是导致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液中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分为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 (对照组 ,分为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兔尿液中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尿液中ET 1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实验组梗阻 3周组与对照组术后 3周组及实验组梗阻 6周组与对照组术后 6周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 ,实验组梗阻 3周组与 6周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5 )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5 )。 结论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 ,ET 1对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 ,尿液中ET 1升高可作为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兔血浆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血浆ET 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梗阻 3周组与梗阻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5 )。 结论 :血浆ET 1的上调与兔膀胱不全梗阻的病理改变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并且可作为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7.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未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msor tstability,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 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和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2]为实验组分梗阻3周组及梗阻6周组)及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为术后3周组和6周组)的兔血桨、尿液及膀胱平滑肌组织中内皮素-1及其受体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浆与尿液中内皮素-1含量均明显增高(血浆3周组与血浆6周组均为P<O.05;尿液3周组与6周组均为P<0.001);实验组较对照组膀胱体部平滑肌组织内皮素及其受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内皮素-1及其受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2);实验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P<0.001).结论内皮素-1具有收缩平滑肌和促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丝分裂)作用,内皮素及其受体的上调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为其膀胱壁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血浆、尿液中内皮素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含量的上调与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壁结构的改变与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可作为膀胱出口梗阻诊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