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弓形体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市儿童医院(200040)余嘉飞,汤锡华我们采用母子同步检测尿巨细胞病毒(CMV),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及子尿弓形体-DNA(PCR)、流行病史调查婴儿肝炎综合征38例,追踪随访报道如下。一、一般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关系。方法对87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和同期入院的89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应用ABI Prism 770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进行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定。结果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中64例为AA型,20例为AT型,3例为TT型;对照组中45例为AA型,26例为AT型,18例为TT型,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治疗恢复顺利者65例,43例为AA型,19例为AT型,3例为TT型;恢复不顺利者22例,21例为AA型,1例为AT型,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易感性及恢复有一定的相关性,IFN-γ+874AA型患者易感染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恢复慢。  相似文献   

3.
用聚合酶以应技术(PCR)检测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HCMV0DNA在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同时做尿HCMV病毒分离。结果表明:HCMV DNA阳性47例,阳性率78.3%,而HCMV分离阳性30例,阳性率50.0%。HBV DNA阳性12例,阳性一率20%。提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HCMV和HBV感染有关。PCR技术特异,敏感,快速及简便,可协助临床医生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做  相似文献   

4.
作者观察红细胞G-6-PD缺乏与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的关系~[1,2],得出病毒性肝炎患者G-6-PD缺乏率高;黄疽较深,溶血发生率高,尤其是儿童患者。鉴于国内外尚无肝炎G-6-PD缺乏者基因突变的研究,作了本研究。现将检测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对象:1997年男性儿童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14例,母及其本人均系汉族,广西玉林市、北流市籍人。年龄<5岁1例,5~10岁11例,>10岁2例。急性黄复性肝炎9例,急性重型肝炎3例,慢性重型肝炎1例。G-6-PD检测二次以上11例。家系调…  相似文献   

5.
婴儿肝炎综合征64例许昌市中心医院儿科(461000)齐烨,田霞,阎光霞我科自1991年~1993年共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64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64例中,男犯例,女22例,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60例。64例中30例为巨细胞病毒...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特异性IgG亚群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1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简称肝炎组)与10例无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简称无症状组),应用ELISA方法进行抗巨细胞病毒(CMV)IgG亚群检测,肝炎组中13例做了恢复期的复查。结果表明,肝炎组抗CMVIgG_2、IgG_4值均为较低水平,无症状组抗CMVIgG_1、IgG_3,值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炎组恢复期抗CMVIgG_3明显增高,而抗CMVIgG_1增高不显著。提示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抗CMVIgG_3在抗CMV感染中起到一定作用,对CMV感染高危婴幼儿可考虑应用含高滴度抗CMV抗体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3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黄疸肝炎患儿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多肽抗体变化,并与10例婴儿无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比较,旨在探讨抗CMV多肽抗体与婴儿巨细胞病毒性黄疸肝炎疾病发生之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黄疸肝炎患儿(肝炎组)30例,为本院住院患儿,平均月龄为3月;婴儿无症状CMV感染者(无症状组)10例,为  相似文献   

8.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与川崎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柯萨奇病毒B组(CBV)感染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已发现CBV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肝炎、肠炎、下呼吸道感染、皮疹及长期发热等疾病[1]。为了探讨CBV感染与川崎病发病的关系,我们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了35例川崎病患儿及40例上感患儿的血清CBV-IgM  相似文献   

9.
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120例上海市南汇县传染病医院(201300)陈晓玲,季青,朱根娣我院自1993年6月~1994年6月共收治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508例,其中病毒血清学阳性者396例,小儿120例,占30.3%。现将小儿病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2...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8年~1994年共诊治小儿病毒性肝炎并发败血症患儿9例,现总结其临床特点如下。一、临床表现9例均系我院住院患儿,男5例,女4例,年龄1.5岁~4岁。按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急性黄殖型肝炎7例,亚急性重症肝炎2例。血清学检验均为抗—HAV阳性(IgM)而乙肝标志物阴性,发热2周~11周,其中弛张热6例,间断发热3例;出血性皮疹2例,意识障碍2例。血白细胞10.2×109/L~24.9×109/L。血培养金葡菌6例,白色念珠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病程50天以上。二、治疗与转归除按病毒性肝炎治疗外,同时参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32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原学及临床分析。方法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抗体,弓形体IgM抗体,梅毒抗血清,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本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结论由于孕母CMV感染是宫内传播的主要根源,建议把孕期CMV检查作为常规,一旦诊断CMV婴儿肝炎综合征,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李桂玲,吴兰芬,董永绥,方峰,李革我们应用ELISA法对280例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和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进行血清抗HEV检测,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共302例,为1993年1~12月本院儿科收治患儿。共分两组:其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97例年龄<三个月的婴儿肝炎及婴儿肝炎综合征免疫球蛋白检测,并对其中21例进行随访,结果表明:本组病例中IgG高于正常者60例,IgA高于正常者7例,IgM增高者82例,其中高度增高者(在正常高值300%以上)IgA1例,IgM28例。从21例随访中发现免疫球蛋白下降正常(主要指IgM),需在一年左右,占95.23%。结合文献对小婴儿肝炎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IgM的关系进行探讨,初步推测免疫球蛋白IgM高度增高的婴儿可能与宫内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以来经临床上实验检查诊为巨细胞病毒肝炎81例,进行生长与骨胳发育随访观察,测量身高,头围及胸围,发现身高低于同龄儿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1例,低于1个标准差3例,有佝偻病早期症状者54例(占67%),发现的佝偻病骨胳畸形者48例(占589%)。左手及腕部摄片23例,发现骨龄延迟者7例(占30%),7例腕骨骨化中心块数,与同龄儿比较少1-3块,手及腕骨成熟总分数与同龄儿比较,延迟年龄8-24个  相似文献   

15.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LMP-1)对1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2例LMP-1阳性(75%)。8例混合细胞型全部阳性,其次为结节硬化型5例中4例阳性。5岁以下、6~10岁及11~14岁三个年龄组阳性无明显差别。提示,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其中又以混合细胞型与EB病毒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与肝炎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为肝炎患儿6岁,因巩膜黄染,腹胀1个月入院,外院按病毒性肝炎治疗无效。体检有腹水证,查血胆红素总量377umol/L(22mg/dl),直接胆红素25umol/L(1.5mg/dl),SGPT72U,转肪酶173U...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的意义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无症状CMV感染患儿16例,CMV肝炎患儿52例(其中肝炎型31例,淤胆型21例)及正常对照2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肝炎型及淤胆型患儿分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比较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vWF变化。结果:(1)CMV肝炎患儿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症状CMV感染组(P<0.01),且淤胆型肝炎患儿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肝炎型患儿(P<0.01);(2)CMV肝炎患儿治疗后D二聚体和vW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CMV肝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患儿治疗后D二聚体和vWF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检测CMV肝炎患儿D二聚体和vWF水平有助于及早对肝损害情况作出判断。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以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可能对CMV肝炎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72-274]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株直接早期蛋白EcoRIJDNA片段内,自行设计二对引物,建立套式PCR检测HCMVDNA。经实验证明有高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对其它疙疹类病毒和正常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一次性PCR检测HCMVAD169株基因组的最小检出量为100fg,而套式PCR可达10fg,经PStI酶切后,得到的片段与设计相符。对23例新生儿肝炎临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一次性PCR,套式PCR检测,结果表明套式PCR能进一步提高一次性PCR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适用于新生儿肝炎HCMV感染的临测。  相似文献   

19.
1 020例小儿肝穿刺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小儿肝穿刺活检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1)对多院小儿肝病科1983-2000年1023例住院患儿采用一种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2)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0-4级)。结果 1023例中成功1020例,成功率为99.7%。1020例穿刺成功者中,病毒性肝炎985例。占96.6%。985例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743例为首位,占75.4%。非病毒肝损害有所增多(13.6%,69/509例),χ^2=15.1,P<0.001),疾病谱不断有变化,病因由9种增到18种,前五位是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疾病(21.4%)、肝豆状核变性(20.4%)、肝糖原储积症(10.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9.2%)、自身免疫性肝炎(7.1%)。肝脏病理分型表明,76.4%的小儿乙型肝炎为活动性炎症损伤,表现为≤G2,61.2%的成人为≤G2,χ^2=9.15,P<0.005。乙型、丙型肝炎的肝脏活动性炎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学龄期达到高峰,χ^2=4.45-52.97,P<0.05-0.001。婴儿期中重度肝脏炎症损伤在慢性乙型肝炎未见(0/4例),在慢性丙型肝炎可见(2/6例)。非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损伤肝脏病理改变归纳为3种,特征性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肝糖原储积症,先天性肝纤维化等),非特异性病理改变(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早期等)和肝硬化(大部分疾病后期)。结论 本组乙型肝炎占首位。肝脏的炎症性损害较成人轻,在学龄期形成高峰。非病毒性肝炎肝损害逐年增多,病种在扩大和改变。小儿肝活检安全可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输血后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后肝炎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翟力平马伴吟由输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早已为人知晓。80年代国外发现输血后丙型肝炎有较高的慢性率和肝硬化率,更引起了广泛重视。90年代以来国内亦给予普遍关注。通过输血传播的肝炎有多种,常见的有乙型肝炎(H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