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中药僵蚕不同炮制品的颜色特征建立数据化判断标准,同时测定各炮制品中草酸铵的含量。方法:采用CIELAB颜色分析法研究僵蚕不同炮制品的颜色,采用HPLC法测定其抗惊厥的有效成分草酸铵的含量。结果:在颜色测定分析中,糖麸炒僵蚕的L值区间数值较小,亮度最暗,姜麸炒、蜜麸炒、姜麸炒L值较为接近,外观亮度比较相似;清炒僵蚕L值区间数值较大,亮度较高。清炒僵蚕的a值区间数值较小,较为接近白色,姜炙僵蚕次之,麸炒、蜜麸炒、糖麸炒、姜麸炒的a值比较接近,介于16.0~18.0,颜色偏红。清炒僵蚕的b值区间数值最小,最为接近白色,而姜麸炒僵蚕b值区间数值较大,较为接近黄色。在草酸铵的含量测定中,糖麸炒僵蚕草酸铵含量降低最为明显,姜炙僵蚕、姜麸炒僵蚕其次,清炒僵蚕、蜜麸炒僵蚕有所下降,麸炒僵蚕降低程度最轻。结论:基于CIELAB颜色空间技术的特征颜色提取分类方法能够表示中药炮制品的实际视觉描述分类关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中药僵蚕的各种炮制工艺对其草酸铵含量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麸炒僵蚕的影响为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拟建立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方法,为白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及改进该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中药饮片炮制火候判别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色度分析原理,引入色度空间参数L*,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值,采用色彩色差计对麸炒白术饮片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建立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和双侧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色度空间参数L*,b*的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判别符合率100%)及双侧90%参考值范围。麸炒12 min时白术达最佳炮制火候,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1)为炮制时间=0.675×L*+0.972×b*-49.365,函数值范围为10.103 6~16.051 4。判别函数式(2)为炮制时间=0.884×L*-0.998×b*-11.277,函数值范围为-6.366 0~0.496 7。双侧90%参考值范围为L*44.127 8~47.661 2和b*30.674 5~34.112 3。结论:基于颜色变化能够实现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后续将探索不同炮制火候的麸炒白术饮片颜色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地对僵蚕的炮制方法各异,作者分析了生制、清炒和麸炒的三种不同的炮制方法,结果表明,清炒法和麸炒法其夸品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炮制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麸炒品次之,生品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地对僵蚕的炮制方法各异,作者分析了生制、清炒和麸炒的三种不同的炮制方法,结果表明:清炒法和公炒法其成品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炮制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显芬差异(P<0.01),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麸炒品次之,生品最低。  相似文献   

5.
六种僵蚕炮制品的薄层鉴别与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中草酸铵、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影响。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僵蚕6种炮制品进行薄层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炮制品中草酸铵、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结果:僵蚕各炮制品的薄层色谱未见明显差异,但僵蚕经过炮制后体内草酸铵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糖麸炒僵蚕的含量最低,而麸炒僵蚕中草酸铵含量下降的最少。僵蚕经过炮制后所含槲皮素与山奈酚的含量变化不大,与生品较为接近,但姜炙僵蚕与姜麸炒僵蚕中槲皮素与山奈酚的含量降低得较为明显。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功效各异,各有所长。为提高临床疗效和便于患者服用,可根据需要对其炮制方法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6.
马莉  王玄  马琳  王满元  仇峰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3):4629-4633
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僵蚕麸炒前后总蛋白含量的差异及炒制后黄曲霉素限量的变化,探究动物药僵蚕高温炮制的科学合理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水溶性蛋白质含量;SDS-PAGE法比较僵蚕生品及麸炒僵蚕的蛋白质差异性;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进行限量检查。结果显示生僵蚕的水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7.065±0.249) mg·g-1,麸炒僵蚕的水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9.756±1.961) mg·g-1;生僵蚕的蛋白质电泳条带和麸炒僵蚕的电泳条带皆约为6条。在 31.90,26.80,18.71,15.00 kDa左右分别有一个蛋白片段,生品丰度大于麸炒品;而在10.18,8.929 kDa处条带麸炒品明显深于生品,即麸炒品蛋白丰度大于生品,推测可能是部分蛋白质降解为小分子多肽所致。生品中黄曲霉毒素G1,B1,G2,B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82,0.207,0.223,0.073 μg·kg-1,而麸炒僵蚕中未检出。以上结果表明动物药僵蚕经过高温麸炒,蛋白质含量下降。这与炮制缓和药性的目的相吻合,而且僵蚕在麸炒过程中,通过炮制辅料的作用,毒性成分黄曲霉毒素完全被吸附,未检出毒性成分,增加了药材的安全性。麸炒僵蚕作为一种传统的炮制方法,具有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色彩分析仪测定焦栀子碎炒和个炒炒制过程样品的色度值,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0个主要成分含量,对颜色与成分含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与判别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炮制过程中,L*,a*,b*和E*ab均不断下降,颜色逐渐加深,碎炒和个炒在炮制过程中色度值参数变化趋势和范围基本一致;羟异栀子苷、...  相似文献   

8.
三棱不同炮制品黄酮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黄酮类成分系三棱活性部位之一,为优选三棱最佳炮制工艺,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比色法进行黄酮含量测定。结果:醋炒三棱黄酮含量为最高,比生品增加40%左右。麸炒三棱含量为最低,比生品减少50%左右。结论:炮制方法与黄酮含量有密切关析。本研究为优选三棱最佳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颜色变化探究麸炒山药质量标准及炮制工艺。方法利用色差仪测定生山药及不同炮制程度的麸炒山药饮片外观色度值L?、a?、b?值(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求其色度值双侧90%参考范围,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色度值进行聚类分析,结合SPSS 21.0软件,建立L?、a?、b?与T(炮制温度)、t(炮制时间)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生山药、不同炮制程度麸炒山药中相关化学基团的变化。结果麸炒山药炮制适中品色度值范围是47.20≤E?ab<48.71,基于色度值的炮制工艺参数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分别为L?=-0.014T+0.57t+50.517、a?=0.295t+0.025;b?=0.023T+1.845。山药麸炒后,红外共轭效应增强。结论色差仪可以实现不同炮制程度麸炒山药饮片外观颜色的客观化评判,基于色度值建立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可为中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僵蚕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僵蚕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惊痫抽搐。僵蚕生品不宜入药,炮制方法多采用麸炒,包括蜜炙麸炒,姜炙麸炒等。僵蚕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草酸铵,少量微量元素。僵蚕具有抗凝、抗血栓、抑菌、抗惊厥、抗癌、催眠等药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式对僵蚕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以生品僵蚕为对照,以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三价铁离子还原能力及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为指标,考察不同僵蚕炮制品甲醇提取部位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差异;以L-多巴为底物,考察不同僵蚕炮制品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差异;采用HPLC比对和确定甘蒸僵蚕新增成分的归属。 结果: 当提取液生药质量浓度为2~30 g·L-1时,生品、微波品、甘蒸品和麸炒品对DPPH·的清除率基本一致,清蒸僵蚕的清除率最低;生药质量浓度为20 g·L-1时,各炮制品对·OH的清除率均达到最大,清除能力顺序为生品 > 甘蒸品 > 微波品 > 麸炒品 > 清蒸品;生药质量浓度为8~80 g·L-1时,各炮制品的总还原能力大小为甘蒸品 > 微波品 > 生品 > 清蒸品 > 麸炒品;生药质量浓度为80 g·L-1时,各炮制品对小鼠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均达到最大,抑制能力顺序为生品 > 甘蒸品 > 微波品 > 麸炒品 > 清蒸品;生药质量浓度为20 g·L-1时,各炮制品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到最大,抑制能力排序为甘蒸品 > 生品 > 清蒸品 > 麸炒品 > 微波品。HPLC图谱比对结果显示,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相比,甘蒸僵蚕甲醇提取部位增加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和甘草酸铵等抗氧化活性成分。 结论: 僵蚕经加热炮制后,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有所降低。甘蒸僵蚕的整体抗氧化活性不低于生品是因为辅料甘草汁中活性物质起到了相应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30批白芍和蜜糠炒白芍的指纹图谱,研究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颜色的变化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并构建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模型。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色度进行测定,通过HPLC建立白芍及蜜糠炒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样品色度值与共有成分进行关联分析。以色度和相关成分建立ANN模型。结果 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饮片粉末的L*、a*、b*值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峰1)、芍药苷(峰6)、没食子酰芍药苷(峰7)、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8)、苯甲酸(峰9)、苯甲酰芍药苷(峰10)与色度值存在显著相关;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8时,ANN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低(RMSE=0.124 0),R2最高(R2=0.9835),模型整体拟合程度最好。因此选择4个输入层、8个隐含层和6个输出层组成ANN模型为最佳拓扑结构。结论 色度与成分结合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蜜糠炒白芍整体质量,可将色度指标纳入蜜糠炒白芍饮片质量评价体系中,为蜜糠炒白芍饮片在线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姜经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6-姜酚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炒黄、炒炭(清炒、闷煅)、麸炒、砂炒等不同炮制工艺后干姜中6-姜酚含量的变化。结果:传统炮制中6-姜酚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炒黄>麸炒>干姜>砂炒>炒炭>闷煅。结论:炮制火候和条件是影响干姜中6-姜酚含量的主要因素,炒黄的温度条件相对最低,其6-姜酚含量最高为8.57 mg·g-1,麸炒温度条件比炒黄稍高一些,其6-姜酚含量为8.14 mg·g-1,说明一定受热程度有利于提高干姜中6-姜酚含量。  相似文献   

14.
陈鹏  肖晓燕  梅茜  李林  毛春芹  刘明贵  陆兔林  徐葱茏 《中草药》2022,53(14):4285-4297
目的 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的色泽与气味进行客观量化并对色泽与气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并通过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风味热图等方法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薏苡仁外观色泽整体上呈现变暗(L*值不断降低)、变红(a*值不断增加)、变黄(b*值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粉末色度值L*、a*、b*所构建的判别函数实现了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薏苡仁固有及在麸炒过程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挥发性气味物质的丰富度不断提高。热图分析结果表明1-丁烯、2-丁烯、丙烯醛、乙硫醇、2-丁醇、乙偶姻、1,4-二氧六环、丙二醇、1-甲基-1H-吡咯、甲基环己烯、丁酸乙酯、丁基二甲硫醚、糠醇、辛内酯14种成分在薏苡仁麸炒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PCA与DFA均可实现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结论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15批大米理化性质、米炒党参粉末颜色值与米炒党参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探究不同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测定大米理化性质,利用色度仪对不同米炒制的党参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党参多糖进行定量,HPLC法测定党参炔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并测定醇浸出物含量,采用AHP-熵权法结合多元相关分析评价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结果 在相同的炮制条件下,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但饮片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米炒党参样品中党参多糖含量与颜色值L*a*Eab*及大米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党参炔苷含量与大米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成正相关,醇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L*a*b*Eab*及大米水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内在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米炒党参饮片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大米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枳壳燥性的产生机制,并比较不同炮制品对正常大鼠胃窦、结肠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生品枳壳高(10 g·kg~(-1),下同)和低(1 g·kg~(-1),下同)剂量组,麸炒枳壳高、低剂量组,蜜麸枳壳高、低剂量组及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灌服相应药液1次/d,模型组大鼠灌服复方地芬诺酯片溶液,空白组大鼠灌服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实验动物均连续给药30 d。在第30 d处死大鼠并迅速剖取胃窦与结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仪检测组织中c-kit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品枳壳组胃窦与结肠的c-kit和SCF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品枳壳高剂量组所有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麸炒枳壳组、蜜麸枳壳组胃窦与结肠的c-kit和SCF mRNA表达有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长期高剂量服用枳壳生品能显著抑制正常大鼠胃肠道c-kit和SCF mRNA的表达,进而影响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造成肠燥便秘;麸炒枳壳与蜜麸枳壳均能有效缓和生品所产生的肠道燥性效应,且蜜麸炒品炮制减燥作用优于麸炒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槐角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和色度值,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槐角炮制前后的差异性,为槐角和蜜槐角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PLC法对槐角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色谱图进行匹配生成槐角炮制前后的UPLC特征图谱,并对炮制前后的色度值(Lab)进行测定,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比对、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槐角炮制前后进行多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槐角炮制前后的UPLC特征图谱,槐角和蜜槐角分别确定了23、24个共有峰,指认2、15、16、20、21号峰为没食子酸、芦丁、染料木苷、槲皮苷、槐角苷,炮制后新增成分24号峰为5-羟甲基糠醛;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槐角炮制前后相似度均大于0.9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槐角炮制前后区分不明显,PCA可以将槐角和蜜槐角大致分为2类,OPLS-DA分析可将槐角和蜜槐角明显区分为2类,且结果显示1、2、10、22、23、24号峰是引起槐角和蜜槐角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色度值ΔE范围为5~13,炮制前后色差可被肉眼识别。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特征图谱和色度值鉴别方法对槐角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小鼠和脾气虚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气虚实验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成空白组、脾气虚模型组、生升麻组、蜜升麻组和蜜麸升麻组,给药14 d后测定小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大鼠血清胃泌素(GAS)含量和血浆胃动素(MTL)含量。结果:与脾气虚模型组比较,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皆能显著降低小鼠胃残留率,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胃残留率分别为(57.87±9.01)%,(52.01±8.76)%,(49.49±7.88)%;并显著增加肠推进率,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小肠推进率分别为(38.89±9.06)%,(43.27±8.97)%,(44.03±9.76)%。模型组给药干预后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GAS含量,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GAS质量浓度分别为(59.36±8.17),(64.53±9.02),(72.93±10.00)ng·L-1;极显著提高血浆MTL含量,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MTL质量浓度分别为(330.12±19.37),(340.24±18.98),(343.76±21.03)ng·L-1。蜜麸升麻组的各项指标最接近空白组。结论:升麻生品和炮制品均能促进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樟帮特色蜜麸升麻的治疗作用优于生升麻和蜜升麻。  相似文献   

19.
枳壳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枳壳饮片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川陈皮素、橘皮素、水合橘皮内酯、橘皮内酯、马尔敏和葡萄内酯的含量,考察10批枳壳饮片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 麸炒后枳壳饮片中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川陈皮素、橘皮素、水合橘皮内酯、橘皮内酯和马尔敏含量均略微下降,而葡萄内酯含量明显上升。葡萄内酯小剂量(0.6 mg·kg-1)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具有促进作用,高剂量(9 mg·kg-1)则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麸炒后葡萄内酯含量的升高是枳壳炮制的目的,可通过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阐述枳壳饮片的炮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杀酶保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炒桃仁的炮制原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桃仁炒制过程中苦杏仁苷的变化规律,测色计测定桃仁炒制中明度指数(L*)、红绿指数(a*)、黄蓝指数(b*)的变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桃仁炮制过程中色差与其苦杏仁苷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桃仁燀后再炒,至见焦斑,D-苦杏仁苷含量显著增加,L-苦杏仁苷含量下降,总苦杏仁苷含量基本一致;再炒,焦斑明显时D-苦杏仁苷含量下降。不同炒制程度桃仁中D-苦杏仁苷含量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b*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燀桃仁微炒促进L-苦杏仁苷向D-苦杏仁苷转化,使D-苦杏仁苷含量增加,D-苦杏仁苷的含量会逐渐降低,故应避免炮制过度;桃仁炮制过程中颜色改变与其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关于炒桃仁性状描述及含量测定限度规定合理,符合炮制目的,有助于保证炒桃仁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