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患者经腘静脉插管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髂股静脉并支架置入术治疗,伴下肢浅静脉曲张5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同时行患肢大隐静脉及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3例下肢溃疡患者通过换药后点状植皮。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治疗2周后,治愈和显效14例,有效6例。5例伴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经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浅静脉曲张消失,3例伴下肢溃疡的患者溃疡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经清创后行溃疡点状植皮痊愈。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见效快等优点,其近期效果较好,但需长期抗凝治疗,并穿循序减压弹力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例行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管腔通畅率及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25例,单纯球囊扩张6例,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IVCS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36个月,术后3、6个月及1、2、3年髂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6. 0%、90. 2%、85. 6%、84. 2%及83. 1%。1例(6. 5%)患者置入支架后近端回缩移位,行补救性支架置入1枚。3例髂静脉闭塞(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1年支架内形成血栓,4例下肢溃疡愈合无明显复发,26例下肢肿胀缓解,8例下肢静脉曲张及沉重感缓解。结论腔内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溃疡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顺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引起溃疡的病因,继而对34例(35条)下肢静脉溃疡采用静脉腔内激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膝上大隐静脉主干抽剥术进行治疗,左髂总静脉球扩4例,溃疡处植皮2例。结果术后下肢静脉曲张均消失,溃疡6~45 d愈合。随访28例,时间4~56个月,1例复发。结论消除下肢浅静脉的淤积和反流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关键。静脉腔内治疗不仅可有效消除浅静脉曲张,还可运用合适的方法闭合交通支静脉,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对56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下肢溃疡患者,予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小腿溃疡周围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电凝术,沿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间隙分离溃疡底部,创面换药。结果56例患者溃疡全部愈合。结论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应根据术前下肢深静脉造影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但离断溃疡周围深筋膜下交通支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双股静脉入路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左髂-股静脉血栓(LI-FVT)的有效性。方法左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先经右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向左侧髂静脉逆行插管;对逆行插管失败的患者,行左侧股静脉穿刺插管,顺行开通左侧股-髂静脉至下腔静脉内。对血栓闭塞段应用溶栓导管(OASIS)持续接触性溶栓3~4 d,对溶栓后髂股静脉流出道明显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经双股静脉入路治疗者,10例技术成功,均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另外2例未成功置管改行经左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术。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6个月,无症状性复发及肺栓塞。结论双股静脉入路治疗I-FVT,成功率高、安全、创伤小临床应用可行。  相似文献   

9.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栋 《安徽医学》2010,31(4):366-36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改进。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麻烦、费时,有较多并发症。采取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无症状情况下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外科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48侧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通过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引起溃疡的原发病变,根据患肢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种类和程度对24例(28侧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16例(20侧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溃疡一律行周缘环行缝扎.结果 术后48侧患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色素沉着、湿疹样病变均明显减轻;44侧小腿酸胀沉重感、疼痛、水肿12~18 d消失;所有患者溃疡均在14~40 d内愈合.随访4~24个月,平均18.6个月,4侧(8.3%)患肢溃疡复发.结论 纠正浅静脉、交通支静脉和重视溃疡创面的处理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疗法,EVLT和SEPS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对合并髂动脉狭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的效果。方法:对合并髂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患者2例,术前增强CT明确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和髂动脉的狭窄程度,术中先行狭窄髂动脉球囊扩张,再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必要时行球囊后扩张使覆膜支架完全展开。结果:2例造影结果均提示腹主动脉瘤隔绝满意,未见明显内漏的发生。结论:腔内治疗合并髂动脉狭窄的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术中采用球囊预扩张或后扩张处理狭窄髂动脉,可为支架系统的通过和展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王祥魁  高涌 《实用全科医学》2010,8(4):421-421,459
目的探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左髂静脉病变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其中20例行单纯性球囊扩张,12例球囊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Z型支架或Wallstent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扩张成功32例,出院时所有患肢疗效良好。术后随访,所有静脉曲张消失、溃疡愈合,14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2例明显减退,11例慢性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3例。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今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在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具备微创的特点,且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成型及支架置入术(PTAS)等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共识。介入术后仍存在再狭窄的可能,即便是支架置入也有一定的术后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患的预后,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如何有效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0岁。左小腿肿胀并浅静脉曲张2年,反复小腿慢性溃疡3个月,有间歇性跛行史。查体:左小腿前内侧浅静脉曲张,小腿轻度凹陷性水肿,内踝上方有1.5cm直径皮肤溃疡,周围色素沉着。各种化验均正常,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左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左髂总静脉入下腔静脉处局限性狭窄,静脉血流通过扩张的骶中静脉及右髂内静脉等侧支经右髂总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见图1);造影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亚奇  丁福万 《当代医学》2009,15(29):536-53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技术(球囊和/或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0例(35条肢体)。结果33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2例转手术搭桥。1例髂动脉支架,2例股浅动脉支架后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36月,平均21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6±0.12。结论介入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又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是指髂静脉被从其前面跨过的髂动脉压迫,导致静脉管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引起髂静脉血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分型及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按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型、水肿型、静脉曲张型、髂-股静脉血栓型,常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症状常不典型,与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难鉴别.当患者出现如下症状时应怀疑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单侧下肢肿胀乏力,症状晨轻暮重;(2)单侧下肢及下腹壁浅静脉曲张;(3)单侧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9.
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支架打通狭窄或闭塞2例,PTA联合支架置入术4例。结果5例患者的腔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22mmHg。1例腔内治疗失败,导丝无法打通闭塞段动脉。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1~19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PTA和支架置入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OLUS(团注)步进减影技术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患者,健侧(单侧)或较轻侧(双侧)股动脉Seldinger经皮穿刺,在透视下将导管送至髂总动脉上或单侧靶血管,双下肢近端作为步进造影起始位、足背作为步进造影终止位行BOLUS步进减影技术造影,显示双或单下肢动脉全程影像;膝上狭窄采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膝下采取腘动脉球囊封堵术及远端干细胞置入术。结果 BOLUS造影成功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造影不成功2例,其中右侧髂总动脉完全闭塞及股动脉闭塞各1例。股动脉狭窄及球囊扩张3例。阻断腘动脉后干细胞置入10例,于闭塞段取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未阻断腘动脉直接置入干细胞1例,腹主动脉下端直接注入干细胞1例。12例患者中11例效果较为显著,疼痛、麻木感明显缓解,皮温及AB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溃疡4例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BOLUS步进减影技术是目前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形态改变的最先进的检查技术,注射一次对比剂可长段显示血管,减少造影次数及剂量,减轻造影剂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腘动脉球囊封堵及远端干细胞置入可延长干细胞在远端血管内的停留时间,保证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