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瘀血刍议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的,均称瘀血。《金匮》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旭 《西部中医药》2004,17(5):11-12
活血化瘀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血瘀的初步认识,《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是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论述颇详:“病人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对气滞血瘀理论又有了新的见解和…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5.
浦月红  陆嘉惠 《新中医》2013,(11):147-148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积聚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血瘀证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煤,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临床上,瘀证可能出现在许多疾病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但其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在血液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6.
正原文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物声。病患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腹满,为有瘀血。汗当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病人胸满,口干,髆痛,渴,无寒热,为有瘀血。腹满,口燥不渴,唾如浆状,此有留血尔。简析"被损"是受伤的意思。受伤导致体内有瘀血的人,他会容易忘事,不喜欢听到各种吵闹声。病人会胸闷,嘴唇干枯,舌头为青色,口中感觉干燥,但是含着水又  相似文献   

7.
赵师琪 《国医论坛》2009,24(5):15-16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11条云:“肝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覆花汤主之。”  相似文献   

8.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其中,对“满证”除了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七六》中专篇讨论外,在其他篇章中亦有论述。综合全书,对“满证”的论述,计有六十余处。所述满证,在部位上,有胸满、心下满、胸胁满,胁下满、腹满、少腹满;在程度上,有坚满、胀满、腹满时减、腹满不减;在性质上,有“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之别;在兼证上,有兼呕、喘、咳、痛、烦等证的不同。因此,探讨《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9.
《金匮》通络法的临床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阐述的通络法,为后世治络法开拓了先河。现就《金匮要略》的通络法分别叙述如次,并举临床病例以资佐证。一、辛润通络适用于肝脏血络瘀滞之病证。《五脏风寒积聚篇》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方中旋覆花功在下气散结,故胸满气结者必用  相似文献   

10.
肝著证,是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所论:“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其主证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即病人喜欢按压胸部以觉舒适,在有些症状之前常喜热饮。仲景常用旋复花汤治疗。清代学者王清任与唐容川都注意到此病,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说:“《医林改错》言曾治一女常欲人足蹈其胸,用通窍活血汤而愈。”其堪为对肝著证认识的发展。仲景用旋复花汤治疗,重在温阳散结。王清任和唐容川重视通络活血,是对理论的发展。笔者临床曾见一例:某商店营业员赵某,男,40岁,患甲肝一年余,临…  相似文献   

11.
甘遂半夏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主治“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之饮邪久居心下,留饮欲去而不能尽除之证。经云:“色鲜明者,有留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此饮邪留着于内,水饮上泛于面,则见面目浮肿,色泽鲜明;留饮内积于心下,其俞在背,阳气为饮邪所阻,难于展布,则见背部寒冷犹如掌大。即尤氏《金匮要略心典》所云:“背寒冷如掌大者,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故而,笔者认为本方主证,应在原文基础上增入面色鲜明、背部寒冷如掌大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辨治血证六法管窥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225800)张长顺【关键词】《金匮要略》,血证,辨证施治一、苦寒清泄法《惊悸吐觑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觑血、泻心沥主之”.方用污心汤者,取其苦寒清泄,直折其热,降泻其火,血证自...  相似文献   

13.
舌色紫暗一般被认为是血行凝滞、瘀血内结所致。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通俗伤寒论·秀按》亦云:“舌色见紫,总属肝脏络瘀。”然而在不少病变过程中,虽见舌色紫暗,但运用化瘀逼络法往往难以奏效,若采取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后  相似文献   

14.
<正> 黄土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组成。原主治“下血、先便后血……”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各种血证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该篇论述了惊悸的脉象和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16.
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文中的“心气不足”,非心气亏虚,“不足”实乃心烦不安之意,指心之阴气不足,阳热独盛,热扰心胃而烦热不安,热盛则火升,火升则血迫妄行,发为吐血、衄血病证。  相似文献   

17.
新绛旋复汤原名旋复花汤,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方,由旋复花、新绛、葱3味药物组成。主治肝着及妇人半产、漏下病。《金匮要略》记载:“肝着,其人常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复花汤主之。”又云:“寸口脉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及病情进退,在临床上对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立法用药,诊断疾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瘀血舌象临床上很常见,对其理论研究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当时已认识到青紫舌与瘀血有关,“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寐,不欲咽……为有瘀血。”[1]至隋朝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有“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的记载,而且记载了舌下络脉的诊法及瘀血舌象在临床上的应用。随后各朝代医家对此均有详细的论述,使对瘀血舌象的研究日趋成熟。近代随着西方…  相似文献   

19.
一、大黄(庶虫)虫丸证浅释大黄(庶虫)虫丸证始见《金匮·血痹虚劳》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五劳七伤言其病为诸虚百损——虚劳,是形成干血的原因。干血病本为虚,但干血既形成之后,则为有形之邪,属实证。故干血一证,非同一般瘀血,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 1.五劳虚极羸瘦,由虚损劳伤,气血虚弱,血行无力,血脉不充以致皮肉筋骨皆失濡养,因而身体羸瘦。2.腹满不能饮食:《金匮·瘀血脉证》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因内有瘀血所致腹满不能饮食。3.内有干血,是因气血虚损,则经络荣卫气伤,  相似文献   

20.
胸痹心水(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急症诊疗规范(草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病证命名]胸痹一病,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源于《内经》,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类似.《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之心水证:“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心力衰竭类同,所以将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命名为胸痹心水.排除它因它证它病.[诊断标准]1 临床特点(1)胸膺部满闷,甚或疼痛难忍.(2)心悸而烦,动则少气,甚则喘息咳唾,不能平卧.(3)跗肿大腹,小溲不利,或全身浮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