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试析《温病条辨》以桂枝汤开篇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神机气立学说”分析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时邪、伏气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并结合临床经验体会分析“发表不远热,攻里不无寒”,强调外感热病初起,或发病时间较长仍以表寒证为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开篇第一方,符合温病学的卫气营血理论及临床实际状况,具有中医温病学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通过阐释营卫与睡眠、精神的密切关系,认为失眠、抑郁关联的关键在卫气失常,其基本病机为卫气失常,神机不和。"昼不精,夜不瞑"为抑郁障碍共病失眠的临床特点之一。基于从卫气层面对抑郁障碍共病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提出相应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阐述营卫与呼吸的关系,探讨营卫失常特别是卫气失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机相关性。呼吸与营卫密切相关,营卫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上焦布散周身。营卫协调,要在卫气,故营卫病变,卫外不固最为常见,邪自外感,损伤肺气;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行为失常,营卫损伤,以致郁热、痰浊、水饮、瘀血诸邪内生,犯肺致病。邪蕴于肺,肺卫亏虚,营血滞涩,津停痰结,导致气壅息阻,卫气失常贯穿于疾病全过程。提出以下观点:(1)将慢阻肺之呼吸壅塞,名之曰息阻,建议以此作为慢阻肺中医病名;(2)营卫受损,卫气失常以致邪结肺系,气壅息阻是其病机关键;(3)卫气失常是探索慢阻肺病机的最佳切入点;(4)通调营卫,固卫护肺,保持呼吸清顺是防治慢阻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中医病机复杂,对其辨证历代医家认识不同。伤寒六经辨证最早揭示了外感热病包括流感病的传变规律,认为外感热病是"伤于寒"所致。明清时期医家通过临床发现了伤寒学的一些不足,补充了伤寒对某些疾病包括流感病的认识,如叶天士和吴鞠通基于《内经》分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温病包括流感病提供了辨治方法。从伤寒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三方面探讨,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邪毒所引起的四时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发的急性外感热病。“身热咳嗽烦渴”为必见证。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指出“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原则,结合风温肺热病病机特点分为三期:①初期,(邪犯肺卫)以表证为主,伴有咳嗽、咯痰,治以解表散邪。②中期(邪热由卫入气,或入营血),以痰热之邪壅肺为主要病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③末期恢复期症见余热未净、气阴两虚表现,治以养阴清肺、益气健脾。这是典型病人的一般规律,通过我科近期治疗的69例风温肺热病资料来看,这类病人约占一小半(33例)。另一多半病人(36例)临床表现三期均有其特殊性,究其原因,与其素有旧疾有关,即其内伤基础不同,病机、病证、治疗及预后亦均有不同。姜良铎教授在《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一文中就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与内伤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就风温肺热病与内伤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在《热论》、《刺热》、《评热病论》、《热病》等多个章节对外感热病进行了阐述。对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变化、治疗原则、禁忌、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对后世临床及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心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内经》关于卫气营血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开始将卫气营血的病理引入外感热病的领域;叶天士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卫气营血的病机传变而具体运用于温热病的辨证治疗,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完整纲领。然而,笔者在复习文献中发现,在叶天士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颈椎病治疗的文章虽频见于各个医学刊物上,但对其病机的探讨却略显欠缺。笔者详读《黄帝内经》并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根据其中的营卫理论对当今社会颈椎病的病机与治疗提出一些看法,认为“补营血,行卫气”在治疗颈椎病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理论复习整理,探讨失眠的理论及治疗原则,认为失眠的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运行失常、神失所养等,治疗应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安神定志。  相似文献   

10.
风温源流考     
风温是一种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作为温病的一类,其理论发展始终与温病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风温起源于《黄帝内经》,作为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自此以降,日臻全面。本文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进行了全面考察,考究其源流,对于应对当今温热疾病频繁流行,研究温热病发展脉络规律,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失眠症是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以三大主症为主:入睡困难、睡眠时间过短、易醒,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患者的情感及日常的工作学习状态,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幸福感。着眼于《黄帝内经》"卫气不能由阳入阴"的理论,指出不寐与脾胃、卫气的相关性,阐述"脾为之卫"的主张,并基于此主张来探讨失眠的病机,指出"脾为之卫"理论可用于临床指导失眠的治疗,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13.
卫气的先天之本为元气,卫气的后天之本为谷气与清气。卫气病分为虚实两端,其治疗大法为调补卫气,虚者以补益卫气为主,实者以调畅卫气气机为主。基于中医卫气理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属于卫气虚滞,疠毒上受肺胃,治宜调补卫气、解毒除疠。  相似文献   

14.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8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寒热理论。《黄帝内经》寒热概念涉及病、证、症和病因层面,寒热病性则是基于五行属性,创立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著名的病机学说。寒热致病特点包括影响体温、影响腠理开阖、影响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运行、影响经脉功能和影响脏腑功能。可通过触扪皮肤寒温、审查皮肤及血络颜色和审切脉象变化来诊察寒热。《黄帝内经》辨寒热包括内伤热病和外感热病,为后世外感病诊治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所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之准绳,在针灸治疗方面还具有审证用针、明确腧穴、辨证施术、补泻有法和刺有宜忌等特点。用寒热理论指导养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  相似文献   

16.
正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诸多论述,如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诸多论述,为后世认识痿证奠定了理论基础。谢晶日教授幼秉家学,学贯中西,业医40余年精研不辍,总结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理论。谢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注重滋养胃阴,补益后天。笔者有幸师从左右,受益匪  相似文献   

17.
中医热病是临床多发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性传染病,西医以抗菌、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等药物对症治疗,降热快,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大量服用药物具有一定副反应。针刺治疗具有疗效快,治疗范围广和副反应小等优势,临床针刺治疗热病时以经验取穴为主,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梳理针刺治疗热病相关原文,从热病病因病机、辨证、针刺治疗和针刺禁忌四方面进行理论论述,为临床针刺诊疗热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祖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是病传理论。它包括病传的概念、病传的形式、病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影响病传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现存的最早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记载。汉·张仲景丰富发展了六经传变的理论。至清·叶天士、吴鞠通又补其未备,确立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传变之说。这样,对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认识才逐渐系统完备起来。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加以归纳分析,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黄帝内经》借鉴阴阳理论阐述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是一脉相承地运用阴阳理论解析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理。兹将体会阐述如下。1病因病机重阳气,"阳微阴弦"为总纲《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明确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总纲为"阳微阴弦",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诊上焦"阳微",可见上焦阳气极虚,为胸痹的病因,上焦为心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