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篇综述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类临床多见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归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范围.该病西医诊疗病程长、总有效率低、复发率高,主要以抑酸药、黏膜保护药及促胃动力药为主治疗,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出发,通过查阅近5年...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疾病,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抑酸为主,效果单一,且治疗后易复发。本文则从中医学出发,总结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论治现状及有代表性医家们的独特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和(或)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其中引起食管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agitis,RE)。其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不适。现代医学认为RE发病主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RE是是十分常见的消化动力性疾病,关于其发病率尚不清楚,有报道国内普通人群胃镜检出率为5%。临床上多表现为烧心、胸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学将之归属于“胸痛”、“反胃”、“嘈杂”、“泛酸”、“胃痛”、“噎膈”等范畴。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动力药,而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RE是是十分常见的消化动力性疾病,关于其发病率尚不清楚,有报道国内普通人群胃镜检出率为5%。临床上多表现为烧心、胸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学将之归属于“胸痛”、“反胃”、“嘈杂”、“泛酸”、“胃痛”、“噎膈”等范畴。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动力药,而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中药药效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中医药防治反流性的食管炎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8.
周明霞  孙志广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41-842
根据临床特征,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吞酸”“嘈杂”“呕吐”“胸痹”等范畴。类似此病的文献记载,最早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四圣心源》指出“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升,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不降,则胆火不降”,认为脾胃升降失调是本病的关键。《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述:“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而酸”。说明反流性食管炎与肺脏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进一步升高趋势,且有复发率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内镜下黏膜损害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严重的RE与Barrett食管、食管狭窄、食管癌关系密切,还可导致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将本病归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医学、祖国医学两方面总结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现状及专家们的有效治疗经验,阐述现代治法及传统治法的各自优势及缺点,同时分析当前在治疗和有关科学研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RE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RE的机理,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造福患者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胃动力药,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RE的病因病机马银成[1]认…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有关研究状况.反流性食管炎是一个较多发的疾病,是由于机体保护性和损害性因素失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各异,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诊断不难,但隐性GERD诊断不易,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4h食管内PH监测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诊断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证实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证实有食管炎.内科治疗的原则是:(1)减少胃食管反流;(2)减低反流物的酸度;(3)增强泵食管的作用;(4)保护食管粘膜.药物治疗多采用制酸药、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等,如奥美拉唑红霉素、思密达等.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性改变,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从症状上看,RE属中医"吐酸"、"嘈杂"、"噎膈"、"胃痛"、"胃痞"、"胸痹"、"梅核气"、"胸痞"等范畴。近年来国内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有关研究状况。反流性食管炎是一个较多发的疾病,是由于机体保护性和损害性因素失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各异,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诊断不难,但隐性GERD诊断不易,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4h食管内PH监测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诊断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证实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证实有食管炎。内科治疗的原则是:(1)减少胃食管反流;(2)减低反流物的酸度;(3)增强泵食管的作用;(4)保护食管粘膜。药物治疗多采用制酸药、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等,如奥美拉唑红霉素、思密达等。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食管反流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返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纤维化等病变。其发病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降低及一过性食管括约肌松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中医文献没有对本病的记载,而根据其临床特征将本病归属为“噎膈”、“反胃”、“吐酸”、“嘈杂”、“胸痛”等范畴。现就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治疗,单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玉 《中医杂志》2005,46(2):93-94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有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病因和机制为抗反流防御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增强.本病属中医学噎膈、胃痛、反酸、嘈杂等范畴.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笔者将其研究治疗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忠有 《北京中医》2007,26(10):684-686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能阻止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了食管黏膜而引起食管炎症甚至溃疡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疼痛,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