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清代医学大家王孟英论暑的学术特点进行了探讨。王氏对暑有独到发挥,指出暑性纯阳无阴,反对阴暑阳暑之分;明确暑多兼湿,而非暑必兼湿;对李氏清暑益气汤提出异议,创制王氏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伤津耗气之证。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鲜药鲜地黄、鲜生姜、鲜石斛、鲜葛根、鲜鱼腥草、鲜白茅根、鲜芦根、鲜蒲公英进行了本草考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药性特点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3.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首提伏气温病和外感温病,前三卷分别从伏气温病病因、传变方式、小儿伏气温病、治则治法四个方面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伏气温病学说。在伏气温病病因上尤其重视五脏伏热、三阳经伏热、少阴肾伏热的内因;传变方式上创新伏气温病是血分达于气分,自里而发;发病人群尤重小儿;治疗方式上强调针刺、药物并用,均对临床温病治疗思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历史悠久,鲜药的使用与医学流派、地域和温病治疗的特点密切相关。部分鲜药比干品药材的作用效果更佳、奏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中鲜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对鲜药在温病临床应用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引起医家对温病中使用鲜药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孟英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认为温病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 相似文献
6.
7.
傅雷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3(3):251-252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王孟英认为温病中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 相似文献
8.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作,诠释了温病顺、逆传变理论;提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指出暑多挟湿,而非暑必挟湿;十分重视伤寒学派对温病思想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11.
郝近大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8,(4)
<正>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所治病症的不同、轻重缓急的差异及患者的体质状况等,采用适当的应用方法,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根据文献记载主要有如下几种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方便对鲜药的应用,使鲜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迫在眉睫。本文以常用鲜药鱼腥草为例,通过统计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对比干、鲜鱼腥草用量,分析用量差异原因,为鲜药饮片的研发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鲜药研究提供适当的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19.
20.
浅谈鲜药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鲜药防病治病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历代名医就广为应用,许多中医药著作中都有记载。众多鲜药具有芳香轻清、滋阴凉血、生津止渴、解暑辟浊、化湿和中等功能。临床治疗急证、热证和表证等方面的疾病均有独特功效,非干品能及。本文着重对鲜药在杂病、温病临床上应用和对鲜药的开发,作如下论述,以期能够引起中医药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