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清代医学大家王孟英论暑的学术特点进行了探讨。王氏对暑有独到发挥,指出暑性纯阳无阴,反对阴暑阳暑之分;明确暑多兼湿,而非暑必兼湿;对李氏清暑益气汤提出异议,创制王氏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伤津耗气之证。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鲜药鲜地黄、鲜生姜、鲜石斛、鲜葛根、鲜鱼腥草、鲜白茅根、鲜芦根、鲜蒲公英进行了本草考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药性特点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3.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首提伏气温病和外感温病,前三卷分别从伏气温病病因、传变方式、小儿伏气温病、治则治法四个方面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伏气温病学说。在伏气温病病因上尤其重视五脏伏热、三阳经伏热、少阴肾伏热的内因;传变方式上创新伏气温病是血分达于气分,自里而发;发病人群尤重小儿;治疗方式上强调针刺、药物并用,均对临床温病治疗思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平;张学霞 《中医杂志》2013,54(22):1896-1899
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历史悠久,鲜药的使用与医学流派、地域和温病治疗的特点密切相关。部分鲜药比干品药材的作用效果更佳、奏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中鲜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对鲜药在温病临床应用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引起医家对温病中使用鲜药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傅雷 《江苏中医药》2008,40(5):23-24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孟英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认为温病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  相似文献   

6.
7.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王孟英认为温病中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  相似文献   

8.
丰广魁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57-2358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作,诠释了温病顺、逆传变理论;提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指出暑多挟湿,而非暑必挟湿;十分重视伤寒学派对温病思想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蕾 《河南中医》2012,32(1):36-37
王孟英十分重视饮食在疾病中的预防、治疗及调护作用,认为饮食“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主张食疗防治疾病.在临证过程中,擅用饮食疗法,有以食为药者,有药食同用者,又有用食疗法治疗急症者,应用巧妙.  相似文献   

10.
鲜药外敷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血肿等中医伤科疾病疗效迅速,然而现在鲜药多被干品替代,使其临床优势不能得到发挥。本文通过对鲜药在伤科运用的总结,呼吁更多临床医生重视鲜药的运用,让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流传。  相似文献   

11.
<正>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所治病症的不同、轻重缓急的差异及患者的体质状况等,采用适当的应用方法,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根据文献记载主要有如下几种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鲜药作为膳食在民间有广泛的应用,如在四川、贵州等地普遍食用凉拌折耳根,在湖南、广西等地用鲜紫苏叶烹制鱼汤、田螺等。鲜药入膳既发挥了药膳保健养生的作用,又突出了鲜药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制定鲜药入膳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发展药膳餐厅与中药材种植基地一体化的模式;注重鲜药保鲜技术的研究及鲜药入膳的产业化开发,使鲜药入膳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鲜药治病,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用药治病最早应用的就是鲜药,如“神农尝百草”系指鲜药。 历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都很重视鲜药的应用,如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生者尤良”此“生”字,实乃指“鲜”;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生姜  相似文献   

14.
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方便对鲜药的应用,使鲜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迫在眉睫。本文以常用鲜药鱼腥草为例,通过统计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对比干、鲜鱼腥草用量,分析用量差异原因,为鲜药饮片的研发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鲜药研究提供适当的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世界科学技术》2008,10(2):82-82
以“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企业宗旨的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现代鲜药科研成果汇报会上,“现代鲜药抗肿瘤”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浅谈鲜药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毛兆雄  刘和善 《中药材》1995,18(10):532-533
用鲜药防病治病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历代名医就广为应用,许多中医药著作中都有记载。众多鲜药具有芳香轻清、滋阴凉血、生津止渴、解暑辟浊、化湿和中等功能。临床治疗急证、热证和表证等方面的疾病均有独特功效,非干品能及。本文着重对鲜药在杂病、温病临床上应用和对鲜药的开发,作如下论述,以期能够引起中医药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