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特点和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集团式浸润及预后较差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及浸润性乳腺癌(IDC)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3年的21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DCIS 66例,DCIS-MI 48例,IDC 100例。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4组:Luminal-A [ER(+)和/或 PR(+),HER2(-)],Luminal-B [ER(+)和/或 PR(+),HER2(+)],HER2(+)型[ER(-),PR(-),HER2(+)],和三阴型[ER(-),PR(-),HER2(-)]。结果从DCIS、DCIS-MI到IDC,肿瘤大小逐渐增加(P<0.001)。IDC腋窝淋巴结阳性率高于DCIS和DCIS-MI(P<0.001)。ER、PR、HER2阳性表达在纯DCIS、DCIS-MI与IDC之间的表达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随着浸润的发展,Luminal-like 型比例下降,而HER2+型和三阴型的比例增加(P=0.016)。Ki-67指数分别为DCIS(10.4±12.9)%,DCIS-MI(13.9±16.3)%,IDC(43.9±26.4)%(P<0.001)。结论在DCIS、DCIS-MI、IDC中不同亚型的分布以及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除了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外,该肿瘤具有较高的浸润性和转移潜能,高度的淋巴管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并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infiltrative ductal/lobular mixed carcinoma,IDC-L)与浸润性小叶癌(infiltrat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及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理特征及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 收集24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 全组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48岁;肿物平均最大径3.1cm;病理学特点:癌细胞成筛孔状排列,但筛孔形状较不规则,细胞分化较好,体积较小,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可出现反应性增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表达率较高(均为79.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B-2)阳性表达率较低(4.1%);患者预后极佳,复发转移少见,5年生存率达100%.结论 乳腺ICC组织学形态结构独特,复发转移率较低,预后良好,治疗应有别于一般的浸润性乳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差异,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5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做对照.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乳头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水平、软组织侵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闭经状态、发病侧别、淋巴结转移个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及局部复发和远处器官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6~ 75个月),3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4.3%.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呈现侵袭性生长方式的少见乳腺癌类型,具有嗜淋巴特性和易发结外软组织侵犯的特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高表达激素受体,三阴乳腺癌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为乳腺癌中两种常见的病理类型,病理形态学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ILC和IDC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1资料和方法ILC及IDC共523例,均为女性。其中ILC有173例,IDC为350例,年龄20~80岁,  相似文献   

8.
9.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一组重要蛋白,是细胞周期调节因子之一,通过相应的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及其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 kinases inhibitor.CKI)对细胞周期中G1/S期起重要调控作用。正常细胞中cyclin的合成和降解受到高度有序的调节,但乳腺癌细胞中却往往有异位表达。本研究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超声表现,分析两者的异同,提高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术前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小叶癌的70个结节和浸润性导管癌的731个结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两组间的异同,明确各超声征象的诊断价值。两组在年龄、绝经状态、厚径、长/厚、病变类型、触诊、导管异常、形态及边缘表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83,P<0.001,R2=0.082)。年龄较小者(OR=1.025)、长/厚较大者倾向于浸润性小叶癌(OR=0.619)。尽管多种临床和超声表现在诊断浸润性小叶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病例年龄和病灶长/厚比值在单因素和多因素中都有重要意义,对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行MRI检查,且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75例患者的术前MRI检查资料。结果形态学分型:团块型54例,结节型21例,囊实混合型0例。肿块形状:圆形3例,卵圆形9例,不规则形63例。边缘:不规则66例,规则9例;呈微小分叶状56例。肿块内有钙化者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8例。MRI的T1WI呈低信号(65例)或等信号(10例),T2WI呈低信号(3例)或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72例),增强后大部分呈均匀强化(64例),部分呈不均匀强化(11例)。结论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成像特征,可为临床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提供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心体相关调节因子Nek2和β-连接素(β-cat)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IDC伴发的导管内癌(DCIS)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186例IDC、伴发的75例DCIS和8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4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Nek2和β-cat蛋白的表达定位及表达水平,并与其他多个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DC中不同组织学分级(x2=8.756;P<0.05)、不同肿瘤大小(x2=6.518;P<0.05)间Nek2细胞质表达不同,在其他指标分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k2细胞核表达在IDC中有32例(32/186),在伴发的DCIS中有15例(15/75);IDC中不同组织学分级(x2=45.493;P<0.01)、TNM分期(x2=9.510;P<0.01)、淋巴结转移(Z=-2.035;P<0.05)、雌激素受体(ER)表达(Z=-3.004;P<0.01)组间[β-cat细胞膜表达有差异,在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at细胞质表达在不同TNM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4;P<0.05),在其他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的75例DCIS中Nek2和β-cat表达在各病理学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ek2细胞质表达与β-eat细胞质表达正相关(r=0.226,P<0.05).IDC中Nek2细胞质表达与β-cat细胞质表达正相关(r=0.368,P<0.01).此外,在75例伴发DCIS的病例中,β-cat细胞膜表达率在DCIS中比IDC中要高(Z=-3.804,P<0.01).癌旁正常组织和纤维腺瘤中Nek2细胞质和细胞核均为低表达或阴性,β-cat细胞膜均为高表达而细胞质均为低表达.结论 研究中心体调节因子Nek2和β-cat的表达可能成为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和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例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64%.患者均可触及肿块.12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15例行辅助化疗,其中5例另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2.5个月.1例发生骨转移于术后2年死亡,1例发生多器官转移于术后7年死亡.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对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治疗宜选择低创伤的手段,对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须按浸润性导管癌治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并对比乳腺黏液癌(M B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特点与超声表现,明确黏液癌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提高其超声诊断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枚MBC结节及184枚IDC结节,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依据乳腺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BI-RADS)记录超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MBC与IDC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超声特征方面,MBC与IDC在病灶位置、形状、边缘、内部结构、回声、后方回声、钙化、亮环征、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病灶回声、钙化、后方回声对二者的鉴别最为重要。39.1%MBC和12.5%IDC的超声BI-RADS分类为4a类以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C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应充分了解其超声特征,避免误诊和漏诊。混合回声且后方回声增强是MBC特征性表现,各年龄段患者符合该超声表现时,均应警惕MBC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征象与其WHO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9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DCEMRI征象,并分析其与WHO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92例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瘤长径≤2cm者29例(31.52%),2~5cm者53例(57.61%),≥5cm者10例(10.87%);病灶形态为圆形者3例(3.26%),卵圆形者7例(7.61%),分叶形者33例(35.87%),不规则形者49例(53.26%)。病灶边缘光整者11例(11.96%),不规则者47例(51.09%),毛刺状者34例(36.96%)。病灶早期均匀强化者15例(16.30%),不均匀强化者40例(43.48%),环形强化者37例(40.22%)。WHO病理分级:1级者5例(5.43%),2级者30例(32.61%),3级者57例(61.96%)。经统计分析,肿瘤大小、病灶形态及病灶早期强化特点与WHO病理分级有关(P=0.012,P=0.004,P=0.000),即病灶长径越大,WHO病理分级越高;圆形和卵圆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相对较低,分叶状和不规则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高;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的WHO病理分级高,均匀强化的WHO病理分级较低。病灶边缘形态与WHO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DCEMRI特征与WHO分级有一定关系,可根据MRI征象对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BC)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的汇聚征与肿瘤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经病理证实的IDBC患者(160个肿块)的超声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ABVS冠状切面的汇聚征的出现与患者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结果:160例中,有汇聚征56例(35.0%),无汇聚征104例(65.0%)。汇聚征在不同年龄、不同肿块大小、不同绝经状态组中出现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汇聚征在组织学I~II级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以及在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Ki-67阴性组中出现的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汇聚征在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状态组中出现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BC肿块在ABVS冠状面的汇聚征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可为临床选择乳腺癌个性化诊断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201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局(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388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388例病人中,287例(74.0%)为T1期,321例(82.7%)为N0期,374例(96.4%)接受手术治疗,204例(52.6%)接受放疗,85例(21.9%)接受化疗。病人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4%、8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态、T分期、M分期、手术、放疗是影响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病人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M分期、放疗是影响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浸润性筛状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M分期。放疗对浸润性筛状癌病人的生存率是否有益仍需对浸润性筛状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乳腺三阴性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6例单发IC-NST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三阴性组)和非三阴性(非三阴性组),对比组间一般资料及ABVS表现。结果 156例中,病变位于左乳76例、右乳80例,三阴性30例(30/156,19.23%)、非三阴性126例(126/156,80.77%)。组间患者年龄、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灶ABVS冠状面"汇聚征"及后方回声衰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微钙化、边缘、形态、方位及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三阴性IC-NST的ABVS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中乳腺冠状面"汇聚征"及后方回声衰减相比非三阴性IC-NST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的5种分子亚型之间,年龄、病史、导管异常、纵横比、后方回声、病灶多发性、钙化、超声误诊及病灶长径、厚径、横径和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超声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超声征象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