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欣杰;王勇超;孔柏添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3)
肾上腺腺瘤在民航飞行员中时有发生,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率也有所提高.肾上腺在内分泌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功能性肾上腺腺瘤对飞行员的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内分泌水平变化、血压升高.而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由于仍有部分分泌激素存在,虽量少或活性很低,也可能因血压升高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对肾上腺腺瘤的航空医学鉴定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对南航1997-2011年临床诊断为肾上腺腺瘤的3例飞行员(其中1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肾上腺皮质囊肿伴局部皮质增生)的航空医学鉴定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强化航空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航空医学鉴定水平,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民航飞行员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病例及文献,以期强化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鉴定水平.方法 介绍4例民航飞行员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分析并探讨该病的鉴定方法.鉴定标准依据〈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和体检合格证管理程序〉:各级体检合格证申请人患有自发性气胸,治愈后无复发,可评定为合格;各级体检合格证申请人如接受胸腔手术,术后地面观察6~12个月,无功能障碍,可评定为合格.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时年龄22~29岁,均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地面观察3个月后评定为合格;2例残留肺大疱,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评定为合格;1例气胸复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后18个月,CT检查发现肺大疱,鉴定结论为不合格.结论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一般认为是胸膜内大疱和胸膜下大疱破裂引起,飞行员的职业因素是否能成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危险因素还没有确切的依据.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气胸愈后进行双肺薄层CT扫描检查必不可少,如有肺大疱残留应建议手术治疗,防止气胸复发.航空医学鉴定时应综合考虑气胸的治疗方式、检查情况、地面观察时间等因素,鉴定合格后应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晶状体混浊可引起飞行员视疲劳感,出现核性近视,视物不清、视物变形,产生眩光现象和对比敏感度下降,影响其在飞行过程中的视物和阅读仪表资料,影响对地面障碍情况的判断和跑道信号的识别以及飞行操作.因此,在招飞体检中,对晶状体混浊人员的航空医学鉴定相对严格,不同于临床诊治标准,主要侧重于行业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飞行员视功能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屈光不正是民航飞行员常见的眼病.笔者回顾分析民航飞行员屈光不正的患病特点,探讨航空医学鉴定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民用航空体检合格证管理系统中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申请体检合格证的民航飞行员26 018名,年龄16~73岁,男性25 857名,女性161名. 相似文献
5.
6.
歼击机飞行员改装体检脊柱病症的医学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近几年来我院改装体检歼击机飞行员脊柱病症健康鉴定进行归纳总结。方法收集分析了261例歼击机飞行员体检和X线、CT的影像诊断资料,并对因脊柱病症体检不合格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歼击机飞行员体检中,脊柱影像诊断中以腰椎间盘突出(49例)最多,但多数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有20例因脊柱病症不合格,其中腰椎双侧峡部裂伴Ⅰ°滑脱9例,占不合格总数的45%,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外科体检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脊柱的检查,影像诊断应结合症状和脊柱功能作出鉴定,必要时应作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调查中国民航外籍飞行员的听力状况并分析其特点. 方法 收集分析2007-2010年持有中国民航Ⅰ级体检合格证的外籍飞行员的纯音听阈测试数据,共计776例,1552耳.按不同年龄分为4组: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按不同测试音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民航外籍飞行员语频及高频听力损失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为4.38%(34例);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9.59%(152例),其中6000 Hz处阈移程度最显著;3000 Hz处阈移发生的时间及幅度介于高频听阈与语频听阈之间;在40岁之后纯音听阈的阈移幅度逐渐增大且向3000 Hz处扩展累及(P'<0.017). 结论 民航外籍飞行员高频听阈损失较严重,尤以6000 Hz听阈为甚;3000 Hz纯音听阈变化可能对语频听阈阈移具有一定的早期提示作用;40岁之后听力损失的发展进程加剧,听力防护应及早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航空医学鉴定中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若干问题,为日后飞行员医学鉴定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及专著。资料引用:引用国内外文献47篇。资料综合:现役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航空医学鉴定,需要综合考虑疾病治疗的时间及方法,还要评估治疗后出现的隐源性脑卒中、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精神障碍等不良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患病及医学鉴定情况,探讨常见疾病的发病规律.方法 对250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年度体检检出的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按年龄分为5组:≤30岁(Ⅰ组,n=104),31~35岁(Ⅱ组,n=63),36~40岁(Ⅲ组,n=55),41~45岁(Ⅳ组,n=21),>45岁(Ⅴ组,n=7),比较不同年龄组疾病检出情况及医学鉴定情况. 结果 ①检出疾病者占61.20%,检出2种以上疾病者占检出疾病人数的79.74%.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243名,暂时飞行不合格7名.②不同年龄组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77,P<0.01),Ⅰ组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③检出位列前10位的疾病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胆囊息肉、椎间盘突出症、肝血管瘤、肾囊肿、腰椎峡部裂、肝囊肿和肝功能异常.④不同年龄组间,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椎间盘突出症、肾囊肿、肝囊肿及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7~56.140,P<0.01或<0.05). 结论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罹患病症以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为主,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也较高.应加强对飞行员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加强颈腰背肌专项锻炼,促进飞行员健康. 相似文献
10.
马峰杰胡墨绳秦彩虹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3):212-217
目的:分析民航飞行员耳硬化症的临床特征和航空医学鉴定,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航空医学鉴定水平。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民航飞行员耳硬化症1例及疑似病例1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耳硬化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病例1患者于2011年发现左耳听力损失,因未做骨导导致漏诊。2013年8月体检做骨导,显示左耳传导性听力损失,骨导2000 Hz阈值升高,连续3 d盖莱试验阴性,声导抗As型曲线,确诊为耳硬化症(左)、Ⅲ度听力损失(左)。考虑到其空中听力实测和背离试验结果正常,结论:飞行合格,建议每年复查纯音测听1次,密切监测听力。病例2患者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3年余,纯音测听显示双耳传导性听力损失,左耳出现典型“卡哈切迹”,高度怀疑为耳硬化症,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声导抗双耳C型曲线,颞骨CT及盖莱试验均正常,排除耳硬化症。临床会诊认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和卡哈切迹可能与中耳负压状态相关,诊断为Ⅲ度听力损失(左)、Ⅱ度听力损失(右)。要求进行地面观察,待鼓室压力恢复正常后重新鉴定。结论耳硬化症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查体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听力学及影像学)综合判断。鉴定时应依据听力损失程度、前庭功能以及手术情况区别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陆军航空兵(陆航)直升机飞行员疾病谱,为航卫保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参加大体检的陆航直升机飞行员516人,查阅疾病诊断,分析疾病谱、年龄组疾病谱及主要疾病患病率,采用秩和比法比较各年龄组主要疾病类型构成.结果 ①2006年陆航直升机飞行员疾病谱的前10位疾病及其患病率分别是:脂肪肝(9.88%)、高脂血症(6.98%)、胆囊息肉(3.49%)、腰椎间盘突出症(2.33%)、窦性心动过缓(2.33%)、胆结石(2.13%)、慢性胃炎(1.74%)、肾囊肿(1.55%)、肝内钙化灶(1.36%)和高血压(1.16%).②3个年龄组陆航直升机飞行员脂肪肝患病率均较高,分别是1.98%、9.66%和45.59%.各年龄组患病率存在差异的主要疾病是脂肪肝、慢性胃炎、高脂血症、胆囊息肉、肝内钙化灶、高血压和糖尿病.③3个年龄组主要疾病类型构成的和谐系数是0.7486,各组主要疾病类型构成基本一致(χ~2=17.97,P<0.05).结论 ①陆航直升机飞行员主要疾病与我军空军飞行员基本相似,但疾病谱的前10位无歼击机飞行员常见的航空性疾病;疾病谱中多数顺位靠前的疾病患病率低于我军其他飞行员的患病率水平.②陆航直升机飞行员脂肪肝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过快.各种致病因素对腰背部、颈肩部疾病的发生可能有累积作用.③在比较陆航直升机飞行员各组主要疾病类型构成的一致性时,秩和比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疾病谱,为新时期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空军总医院收集的飞行不合格的300名歼击机飞行员病例资料按疾病类别、涉及专科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计数.结果①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常见疾病为空中晕厥、加速度耐力不良、地面晕厥、航空性中耳炎、飞行错觉、眩晕、颈椎病、屈光不正、神经衰弱和血管性头痛等.②与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最相关的专科有神经科、耳鼻咽喉科和骨科等.③飞行不合格的飞行员多集中在25~34岁间.结论与航空环境相关的一些疾病是空军总医院收集的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今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歼击机飞行员的日常训练,同时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飞行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近10年住院飞行人员疾病谱特点.为提高新时期特勤医疗保障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2001 2010年1 260例住院飞行人员的资料信息,对其年龄分布、疾病种类、飞行机型、飞行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比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及普通歼击机飞行员的疾病谱特点.结果 飞行人员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成为位居前3的住院疾病种类;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常见疾病种类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疾病是泌尿系结石、关节软组织损伤、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航空性疾病及代谢异常;与普通歼击机飞行员相比,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泌尿系结石、神经衰弱的疾病比例显著增加(x2 =26.28、5.23,P<0.05或0.01),腰椎间盘突出症、航空性疾病的住院年龄显著增大,偏头痛的住院年龄明显减小、飞行时间明显减少. 结论 现代军事飞行人员的疾病谱发生变化,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常见疾病与飞行特点、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应全方位给予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4.
2003-2008年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2003-2008年近5年来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疾病谱,并与我们曾报道的1965-2004年间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疾病谱比较,为联勤后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空军总医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飞行不合格的180名歼击机飞行员病历资料,按疾病和机种类别、涉及专业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统计,并与既往资料比较.结果 ①飞行不合格的常见疾病为加速度耐力不良、颈腰椎病、头痛、高血压、神经症、地面晕厥、乙型肝炎、脑外伤和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②飞行不合格机型分布以歼-7、歼-8最多.③与飞行不合格最相关的专科有神经科、骨科、耳鼻咽喉科和心血管内科等.④飞行不合格在35~39岁年龄段最多.⑤与既往资料比较,加速度耐力不良、飞行错觉和耳气压伤等所占比例下降;高血压等所占比例上升.结论 加速度耐力不良、颈腰椎病、头痛、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地面晕厥仍是飞行不合格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占停飞比率有上升趋势,而航空病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不同层面总结航卫保障和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经验. 方法 对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时结论为原机种飞行合格的127名飞行员进行随访,获取其健康状况和飞行结论资料,做出综合分析. 结果 ①改装体检原机种飞行合格原因中,特殊功能检查不达标及外、内科病症是主要原因,与同时段改装体检原机种暂时飞行不合格主因相似、程度不同.②其中32人再次入院改装体检,26例改装体检飞行合格,6例维持原机种合格.改装合格的26人中,17人原离心机检查不达标,后达标改装合格;余9例分别患各种病症,治疗及观察后明显好转改装合格,均飞行状况佳,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飞行任务.原机种合格的6例中,5人因离心机检查末达标,再次改装体检其中4人仍未达标.1人达标但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仍原机种合格;l例患白细胞减少症,2年半后白细胞仍低,再次结论为原机种飞行合格.③95例末进行第2次改装体检,其中9例停飞,余仍原机种飞行合格.停飞9人中,4例因新患疾病,3例因改装体检发现的病症,2例因技术或其他原因而停飞. 结论 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时所做的原机种飞行合格的结论是恰当的,《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体格检查要求》是符合实际的,但应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特殊功能检查和脊柱问题对改装体检合格率的影响.应重视飞行人员年度大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隐患,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外籍飞行员疾病的构成,为民航航卫决策部门和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深圳航空公司参加2006年度体检的89名外籍飞行员按年龄分布、<中国民航航空人员体检疾病分类统计表>疾病类别进行分类计数,并与同期体检的中国籍飞行员作比较. 结果 ①外籍飞行员疾病谱前3位是老视(68.5%)、高脂血症(48.3%)和屈光不正(46.0%).②外籍飞行员年龄主要分布在36~50岁,占71.9%.③外籍飞行员老视、屈光不正患病率高于深圳航空公司中国籍飞行员(x2=75.98、40.60,P<0.01);两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x2=3.82、1.46、0.04,P>0.05)结论 我国现行的飞行员体检标准与国际间的标准有一定的差别.航卫工作应加强对老年病特别是冠心病和屈光不正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在治疗飞行员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航空医学鉴定标准。方法对1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飞行员进行了电生理(EP)检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E)2例,阵发性心房纤颤(AF)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对其中12例采用RFCA治疗。结果RFCA即刻成功率为100%,全组无并发症发生。1例房性心动过速未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所有飞行员术后地面观察6个月后,返院进行随访复查,同时进行飞行鉴定。12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24h动态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食道电生理检查均未检测到术前的同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延迟成功率为100%,医学鉴定合格。1例AT仍有发作,飞行不合格。结论对于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应作为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医学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从招飞体检源头降低飞行人员耳气压伤发病率和停飞率的可能性. 方法 ①收集某区招飞体检耳鼻喉科资料12 812份,统计捏鼻鼓气法或改良捏鼻鼓气法耳气压机能不良的检出率,并与120例结论为飞行合格的歼击机飞行员问卷调查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率进行比较.②收集某医院歼击机飞行员住院病例资料273份,统计耳气压伤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疾病住院总数的比率;收集某医院飞行人员耳鼻喉科疾病停飞资料50份,统计耳气压伤停飞人数占耳鼻喉科停飞总数的比率,并与招飞体检耳气压机能不良淘汰人数占耳鼻喉科疾病淘汰总数的比率进行比较. 结果 ①招飞体检耳气压机能不良的检出率为0.12%(16/12 812),明显低于飞行人员耳气压伤63.33%(76/120)的发病率(x2=6724.52,P<0.01).②招收飞行学员耳气压机能不良淘汰比率为0.84%(16/1914),明显低于飞行人员耳气压伤23.08%(63/273)的住院比率(x2=339.44,P<0.01),也明显低于飞行人员耳气压伤20.00%(10/50)的停飞比率(x2=136.99,P<0.01). 结论 改善招收飞行学员耳气压机能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有望提高耳气压机能不良的检出率,降低飞行人员耳气压伤的发病率和停飞率. 相似文献
19.
海军飞行人员住院疾病谱及停飞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1-2006年海军飞行人员住院和医学停飞的主要疾病构成及其变迁特点,并对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对2001-2006年海军总医院收治的飞行人员全部病例和2001-2006年海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的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同以往不同时期海军飞行人员主要疾病和医学停飞疾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飞行人员颈椎腰椎疾病明显增多,其疾病构成比达19.1%,医学停飞构成比达140.0%,均位居第1位;②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仍然是飞行人员住院和医学停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疾病构成比分别为18.3%与11.3%,医学停飞构成比分别为11.0%与10.0%;③晕厥(包括加速度耐力性晕厥),在住院疾病构成比仅为4.2%,但其医学停飞构成比达13.0%;④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无论是住院还是医学停飞构成比均逐渐降低,排序亦逐渐靠后,但出现个别性传播性疾病值得重视.结论 飞行人员住院和医学停飞主要疾病与飞行职业因素密切相关,针对飞行人员的职业特点采取合理锻炼和有效装备防护,积极心理学干预和心血管疾病预防等措施,对降低飞行人员患病率和医学停飞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