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背景: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血流动力学因素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生长、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术前术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壁面切应力的变化对动脉瘤是否复发的影响.方法:对1例复发病例和1例未复发病例术前、术后的动脉瘤进行建模,实行血流动力学计算.结果与结论:复发病例术后动脉瘤残颈处的切应力局部剧增;未复发病例术后动脉瘤残颈处切应力普遍减小.术后动脉瘤残颈处壁面切应力与术前相比,若普遍减小,能够降低动脉瘤复发的风险;反之,则增大了动脉瘤复发的风险,动脉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脑出血。确切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目前尚属未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无定论,通常认为是由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异常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剪切力和炎症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动脉瘤壁中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且可以分泌多种炎性因子以及活性物质,削弱或者破坏动脉瘤壁。本文对巨噬细胞的浸润、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及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以隐匿发生为主, 大多数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发现.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 颅内动脉瘤的确诊越来越明确.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以其微创、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越来越被病人所接受. 近年来我科对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为0.5%~i%,但其破裂出血后的病死率却高达42%,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创伤性检查,具有检查时间长、价格昂贵、以及不能观察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缺点。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方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25%~60%[2].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正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对于合并心、肾功能异常且不能耐受麻醉的老年患者,或后循环、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来说,是首选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3].2009年4月,我们对1例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在围术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血管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因素,目前认为高血压与动脉瘤发生、生长关系紧密,明确高血压在动脉瘤中的促进机制有利于高血压患者在发现动脉瘤后合理控制血压,改善预后。我们回顾了近年关于动脉瘤与高血压关系以及血压管理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1].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相比,因其有效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已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和认可.而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这种治疗手段最可怕的风险之一.本院2007~2009年在施行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微弹簧圈(MCS)瘤腔栓塞治疗中发生4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这类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全方位的术后护理,除1例患者术后10d死于多发性脑梗塞外,其他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未留下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显微手术器械、动脉瘤夹的改进、以及麻醉技术的提高,采用直接手术夹闭动脉瘤颈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3例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血管造影与颅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主要护理措施是:对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舒适护理、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认为及时周到的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和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689-1690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在颅内动脉壁的囊性突起。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诱发出血的危险性居第四位,仅次于家族动脉瘤史,酗酒和多囊肾。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但是目前还缺乏确切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高血压同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我院2002年8月~2006年10月对5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施行了显微镜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巨大动脉瘤,在以往被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并且,瘤体的破裂及死亡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1].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动脉内栓塞,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手术的安全性,但是,栓塞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我院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经股动脉插管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46例,栓塞材料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术后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相关的处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突[1],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ugliu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是目前颅内动脉瘤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侵袭性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为19例颅内动脉瘤行铂金弹簧圈栓塞术,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系颅内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破裂后可以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预后不良.其病因迄今尚未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素与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6.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表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可以增加动脉瘤填充密度,降低弹簧圈伸入母动脉的发生率,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24].然而,伴随着支架的植入,动脉瘤患者出...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颅内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针对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原因进行防护;加强术后护理,监护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等.认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加强术前、术后各项护理措施及预防并发症,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79例常规DSA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旋转DSA,并将影像资料传输至飞利浦公司3D-RA图像工作站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成像.结果: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仿真内窥镜技术重建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的血栓情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颅内动脉瘤段血管及动脉瘤腔内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比常规DSA检查能更清楚地提供颅内动脉段血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提供更加全面的血管腔内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50例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手术治疗的护理要点。主要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见性发现、预防和有效处理并发症。认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微弹簧圈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棉窦瘘等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13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