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疾病是人体内部正邪斗争的结果,扶正祛邪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大法。详析了经方是临证灵活驾驭扶正祛邪治则的关键,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宜攻补相辅相成,补虚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相似文献   

2.
高奎滨用青龙衣制剂治疗肿瘤用药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奎滨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从70年代以来,高奎滨老师根据祖国医学中的中医理论“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原则,以青核桃为祛邪药,刺五加为扶正药、制成合剂、胶囊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均收到较好的疗效。青核桃与刺五加配伍应用后,即可减轻青核桃的毒副作用,又能提高其抗癌效果。二者配伍完全符合中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理论、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高辉远教授对脾胃病的辨治法则:即治病求本,调养脾胃;扶正祛邪,先后有序;调整阴阳,泻余补虚;三因制宜,灵活运用。认为在运用扶正祛邪法时,高辉远常用扶正补虚、祛邪攻病、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攻补兼施等法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通过结合壮族地区的环境与气候条件,分析壮族地区皮肤病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归纳总结出:"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皮肤病诊治的基础指导理论;解毒补虚是壮医皮肤病内治法的基本治则;擅用解毒药、寒凉药以祛除毒邪,兼以补虚药,清补兼施,以扶正祛邪是壮医皮肤病内治法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和虚劳干血的病机演变过程的分析,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阐述了虚劳干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以此为指导,确立扶正祛邪,通络缓急的治疗法则。针对正虚络损、干血内阻病机特点,提出补虚首重脾肾,治络重视虫类和辛味药物的应用,攻补兼施,重药缓行的理念,方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6.
探讨阐释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西医注重扶正祛邪,中医注重补虚泻实;西医擅长于杀灭病原体,中医擅长于改善内环境。本文探究了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医是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张欣荣  张雷 《天津中医药》2016,33(6):348-350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65-67
肝宁方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研发的协定处方,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芍、当归、鳖甲、泽兰、葫芦茶、猛老虎组成。全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阴阳平调。肝宁方是基于在中医药"清热利湿、补气健脾、活血祛瘀"理论基础上,结合瑶医药盈亏平衡理论及技术专长,组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药。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补虚化瘀法是补虚和化瘀的结合,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法对不孕证中具有正虚血瘀者最为适用。付老用此法治疗不孕症,效果显著,笔者用此法验之于临床,均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菊妍 《陕西中医》1991,12(9):423-425
补气活血方是由补气药与活血药为主,用以治疗气虚血瘀的一类方剂。本文从以补为通,以通助补,扶正祛邪、相辅相成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探讨其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11.
人体宏观免疫规律和张仲景的临床诊断目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体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驱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宏观免疫规律。这一规律是历经自然选择形成的自我免疫的最佳选择。张仲景首先辨病,并根据脉象和其它症状确定正气虚实、邪气盛衰、目前正气欲驱邪外出的态势,即邪气欲进之势和路径,特别是正气欲驱邪外出之势和路径,即人体宏观自体免疫规律这一正气驱邪离体的宏观态势,这一切都可以称为病势,然后应用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所以说张仲景施治之前的最后诊断目标是病和病势。  相似文献   

12.
以气、阴阳平衡学说、五行学说等角度为切入点,从整体观方面揭示乙肝病毒变异后的发病本质,挖掘温补正气法指导乙肝病毒变异后的补救治疗意义,指出本病以变异且活跃的乙肝病毒被再次诱发,且无力透邪外出之正气相对亢进,以致邪正持续激烈交争为特点,提出以温补因势利导为重,以驱邪直挫邪势为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英信 《河南中医》2008,28(2):9-10
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的常用治法,将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以开通气机,祛寒化湿,泄热消积,降逆和胃。实践证明,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具有升清降浊、分消湿热、疏通气机之功。本文首先阐明了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和寒热并用法的治病机制,并针对仲景调和肠胃除痞、柔肝涩肠止利、清上温下降逆三法在寒热并用法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替代方法,我国腹膜透析患者人数庞大,且呈进行性增加趋势.在治疗过程中,许多致病因素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有限.中医药从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出发,采用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为指导综合辨治,达培扶正气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祛除病邪以延长患者...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认为痹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表现为人体本身之气虚及阳虚,外因为风、寒、湿邪之侵袭.因此,在治疗上以益气温阳、解表散寒、祛风除湿药为主药.观其用药,在众多的此类药物中,又偏重于黄芪、附子、麻黄、桂枝、白术、薏苡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张聿青医案》中的泄泻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可归纳为:发热泄泻,解表除湿;腹痛泄泻,清热解郁;腹胀痛泻,柔肝培土;便泄深酱,化饮清热;泄泻红腻,苦辛通降;初泄后硬,温脏清腑。结论:张乃修辨治泄泻谨守病机,分别采用解表除湿、清热解郁、柔肝培土、化饮清热、苦辛通降、温脏清腑等法。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诊治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强调寒邪,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急性传染病又提出了“戾气”、“厉气”和“杂气”说。中医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诊断模式应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补充。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历代众多名方验方即是战胜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库”。今后,更应加强培养“铁杆中医”,发展中药针剂,加强运气学说研究,引进西医的分析科学方法进行辨证,进一步提高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46-447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为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内因责之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而人体正气的强弱由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所决定,故张金荣认为肿瘤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肾亏虚;其外因责之于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气滞血瘀。张老师以"保先天(肾)固后天(脾),软坚散结,理气化瘀"为治疗大法,重视调补先后二天,扶正祛邪;同时强调依据患者症状及病情的变化,攻补兼施,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特点可归纳为辨病论治、对症用药、注重引经、日常调护四方面。  相似文献   

19.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