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草甜素与蛋白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超滤法研究了甘草甜素与蛋白的结合。结果表明,当甘草甜素的浓度不高于2mM时,98%的甘草甜素皆可与蛋白结合。Scatchard图指出,甘草甜素的蛋白结合具有两种类型的结合点。用MULTI程序对结合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类结合点中,第一类结合点具有很高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离体大鼠肝细胞的膜效应及膜结合位点。方法应用体循环灌注胶原酶法分离正常大鼠肝细胞,在肝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D-Hanks液、猪苓多糖、甘草酸及甘草次酸,24h后收集细胞。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膜效应,应用胶体金探针法检测正常肝细胞表面甘草次酸及甘草酸的结合位点。结果扫描电镜示加入甘草次酸的肝细胞表面微绒毛缺乏,呈现大量大小不等的光滑的囊泡状隆起;胶体金探针实验示透射电镜下可见加入甘草次酸?牛血清白蛋白-胶体金颗粒探针的正常肝细胞表面覆有密集的黑色胶体金颗粒。结论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大鼠离体肝细胞具有明显的生物膜效应;肝细胞膜上有与甘草次酸、甘草酸相结合的位点;且以甘草次酸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甘草次酸的肝靶向特征,对3位、11位、18位和30位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制备具有肝靶向潜能的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并进行结构表征。方法以18β-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C3-位和C30-位酯化或酰胺化、C11-位脱氧及C18β-H的构型转化等化学修饰,制备甘草次酸酯类、酰胺类和11-脱氧衍生物;利用光谱方法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合成制备14种甘草次酸类衍生物;对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优化了制备工艺。结论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的制备在甘草三萜类骨架的化学修饰研究及肝靶向载体特征的研究中以及新型小分子载体介导的肝靶向抗癌药物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CADD)技术中的受体图像法,对不同类型降血脂药物的化学结构及甘草次酸类的降血脂药效结构进行模型化研究,并初步探讨甘草次酸类的降血脂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EMO(分子力学程序)和GEOMOS(量子力学)以及Semi-empirical PM3方法,对4种不同类型的32个具有降血脂活性的分子进行分析。通过分子能量的降低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处理,测定和计算这些分子的有关几何性、电性和能量参数。然后对优化后分子进行类型内重叠和有关参数的类型间对比观察,预测各类分子的共同药效结构和功能基团。分子重叠的可行性用参数RMS(Root Meam Square)进行判断。结果:分别获得32个降血脂活性分子的4种不同特征的药效基本结构图像,并发现甘草酸类(如18β-甘草次酸)与苯氧乙酸类(fibrates)分子的优化空间构型中,存在类似的特定结构片段,相应原子和原子团的电荷密度分布(net charges)、3个电荷中心分布及其相间距离具有可观的相似性。说明在甘草酸类的优化空间结构上可能具有与苯氧乙酸类药物类似的药效结构片段存在,甘草次酸及18-脱氢甘草次酸的铵盐降低71%的甘油三酯和51%胆固醇浓度。结论:甘草次酸类可能具有与苯氧乙酸类类似的降血脂作用机理,同时与苯氧乙酸类的作用特点类似。  相似文献   

5.
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敏  吴红金 《医学综述》2009,15(11):1712-1715
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药理学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日渐被认识。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治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抗氧化、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对甘草次酸的药理作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甘草次酸(GA)脂质体的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甘草次酸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GA脂质体和游离GA,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包封率。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溶出度第3法考察甘草次酸脂质体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测得甘草次酸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91.61%,甘草次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甘草次酸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注入法制备甘草次酸醇质体,考察其包封率、粒径与表面电位,再制备成水凝胶贴剂;采用改良Franz立式扩散池,HPLC法测定甘草次酸含量,评价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体外透皮给药规律与特点。结果甘草次酸醇质体外观为圆球形或椭球形,具有层状结构;其对于甘草次酸的包封率为(75.63±1.86)%,粒径为(106.2±20.54)nm,表面电位为(-41.3±2.8)mV。与甘草次酸水凝胶贴剂比较,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透皮给药速率与累积渗透量高于甘草次酸水凝胶贴剂,24 h时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累积渗透量是甘草次酸水凝胶贴剂的5.55倍,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est,P<0.01)。结论甘草次酸制备成醇质体后能够显著提高水凝胶贴剂的透皮给药效果,表明醇质体水凝胶贴剂是甘草次酸透皮给药的一个理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对增殖速率不同的4株肝癌细胞SMMC-7721,SK-HEP1,HEPG2,HEP3B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 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测定肝癌SMMC-7721,SK-HEP1,HEPG2和HEP3B细胞株体外生长曲线;用梯度浓度甘草次酸(5、 10、20、30、40、60 μmol/L)分别刺激48 h后,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4种肝癌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考察其对 4种肝癌细胞株总ERK蛋白,磷酸化ERK蛋白和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4株肝癌细胞中SMMC-7721细胞增殖 速率最慢,而SK-HEP1 细胞增殖速率最快;甘草次酸刺激48 h 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4 种肝癌细胞的生长,其中对慢增殖细胞 SMMC-7721 细胞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28.04 μmol/L);细胞内ERK的磷酸化,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与细胞增殖速率呈正相 关,SMMC-7721 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的表达在4 株细胞中最低,SK-HEP1 细胞表达最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50 μmol/L的甘草次酸可显著抑制4株细胞内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的表达(P<0.05),而25 μmol/L的甘草次酸可显著下 调SMMC-7721,HEPG2和HEP3B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P<0.05)而对SK-HEP1细胞没有作用。结论甘草次酸 对不同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选择性。其中对慢增殖肝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下调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与抑 制ERK通路的激活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离体大鼠肝细胞膜效应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离体大鼠肝细胞的膜效应及膜结合位点。方法 应用体循环灌注胶原酶法分离正常大鼠肝细胞,在肝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D-Hanks液、猪苓多糖、甘草酸及甘草次酸,24h后收集细胞。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膜效应,应用胶体金探针法检测正常肝细胞表面甘草次酸及甘草酸的结合位点。结果 扫描电镜示:加入甘草次酸的肝细胞表面微绒毛缺乏,呈现大量大小不等的光滑的囊泡状隆起;胶体金探针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甘草次酸通过Wnt/β-连环素(β-catenin)通路抑制黑色素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为研究对象,MTT法进行浓度梯度试验选择0、1、2、4μmol/L为细胞处理浓度,并以顺铂0.01 mmol/L干预为阳性对照。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16-F10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蛋白和侵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水平。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无药物处理)、甘草次酸组(40 mg/kg),观察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组织生长情况及肿瘤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蛋白和侵袭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甘草次酸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B16-F10细胞增殖,当甘草次酸浓度≥2μmol//L时,其对B16-F10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次酸2、4μmol/L浓度处理后,B16-F1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大肠癌肿瘤细胞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关联,其抑制剂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增殖作用,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研究11β-HSD 2种同工酶在人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及11β-HSD抑制剂甘草次酸对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肠癌细胞株HCT-8中11β-HSD 2种同工酶mRNA及蛋白的表达.HCT-8分别培养于糖皮质激素及甘草次酸单用和联合用药环境中,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11β-HSD1 mRNA及蛋白在HCT-8中未见表达,11β-HSD2 mRNA及蛋白在HCT-8中均表达.活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及甘草次酸对肠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0μmol/L氢化可的松应用后12h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40.87±1.47)% ,加入11β-HSD2辅酶NAD 0.5mmol/L后细胞生长抑制率(5.7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氢化可的松、NAD联合甘草次酸后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45.55±1.01)% ,明显高于单药各组(P<0.05). 结论:11β-HSD2可能通过灭活糖皮质激素促进肠癌细胞增殖.甘草次酸可抑制11β-HSD2活性,提高氢化可的松的抗肠癌细胞增殖作用,并与自身抗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可用于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主产地栽培甘草皂苷类成分及多糖含量,并考察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栽培3年生甘草中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及总多糖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碱解滴定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等方法测定甘草根周围土壤因子。通过对甘草药材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影响甘草药材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 不同产地甘草中皂苷类(总皂苷、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及总多糖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药材品质呈现区域性;内蒙古和甘肃产甘草中总皂苷及总多糖含量较高,甘肃产甘草中甘草酸含量较高,内蒙古产甘草中甘草次酸含量较高。总皂苷的土壤决定因子为K全量及Ca全量,总多糖的土壤决定因子是蔗糖酶活性及K全量,甘草次酸的土壤决定因子为Cu全量及K全量,甘草酸的土壤决定因子为Cu全量、pH值、速效氮含量、K全量、Fe全量及速效磷含量。结论 土壤因子是影响甘草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土壤K、Cu、Ca可能是影响甘草皂苷类成分的土壤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甘草的合理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分析其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及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测定细胞中cyclin D1和cyclin E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甘草次酸对K562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现为量效和时效依赖性,作用48 h的IC50值为(93.1±3.7)μmol/L.甘草次酸可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Hoechst染色可见细胞核内凋亡小体.甘草次酸可以诱导K56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同时G2/M期细胞比例减小,S期变化不明显,仅在最大浓度组稍有降低.甘草次酸可以同时下调K562细胞内cylin D1和cyclin E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下调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甘草次酸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周期阻滞于G0/G1期.该效应可能与其下调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表达有关,有望成为新型抗肿瘤中药.  相似文献   

14.
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对甘草次酸及其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明确其药理作用,它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就抗炎来说,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多个靶点直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产生,也可以通过增强类固醇激素的活性等机制间接地发挥其抗炎功能。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甘草次酸及衍生物的抗炎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甘草的分布、种类、组成、人工栽培、商品生产、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着重阐述甘草甜素类、甘草次酸类、甘草葡萄糖醛酸类、甘草黄酮类、甘草中其它提取物、甘草汤剂与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并介绍了甘草甜素类药物的改良方法,为甘草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18β-甘草次酸的C20位上的羧基与氨基聚乙二醇的氨基缩合形成了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并用紫外和红外波谱分析等手段证实了该轭合物的结构。实验中发现,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的水溶性比18β-甘草次酸高280倍左右;使用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测定了该轭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其抗肿瘤活性与对照物18β-甘草次酸相当。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表明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从甘草中提取甘草次酸的工艺。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并与索氏提取法,超声法进行比较。结果 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MPa,原料粒度70目,夹带剂为80%乙醇,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h。结论 从甘草生药中提取含量较少的甘草次酸,超临界萃取法较其他几种提取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合成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载体并进行结构表征。方法以甘草次酸(GA)为肝靶向基团,丁二酸酐为间隔臂合成GA-suc,再与壳聚糖枝接,获得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载体(GA-suc-CTS),采用HPLC法、UPLC/MS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元素分析法等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确立了制备GA-suc-CTS载体的最佳工艺参数,经色谱法、光谱法等鉴别表明GA-suc-CTS载体合成成功。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最终获得的GA-suc-CTS中甘草次酸的取代度高达7.29%。  相似文献   

19.
甘草酸在体内水解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类似于甾体激素,因此甘草酸是甘草次酸的前体药物。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甾体激素代谢失活酶(尤其是Ⅱ型11β-羟化甾体脱氢酶)抑制剂,可提高内源性和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活性。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又可作为配体,与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呈现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长期使用甘草或甘草酸类药物产生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艾迪生病的治疗,但用于其他疾病治疗时,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就有可能成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约占甘草和甘草酸类药物不良反应的50%以上;并对其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雷公藤红素分别与甘草次酸、紫杉醇、大黄酸联合用药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测定并计算雷公藤红素分别与甘草次酸、紫杉醇、大黄酸联用后HepG2细胞的存活率,利用协同指数(CI)、金氏公式判定协同药效。同时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细胞周期阻滞情况。结果表明,单独应用雷公藤红素、甘草次酸、大黄酸、紫杉醇均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雷公藤红素分别与甘草次酸、紫杉醇、大黄酸联用,能显著增强雷公藤红素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效果,联合用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协同作用;联合用药使HepG2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0.01),并使更多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雷公藤红素与甘草次酸、紫杉醇、大黄酸联用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效果,其与共同诱导凋亡及增加细胞G2/M期阻滞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