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的早期最佳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膀胱肿瘤的临床资料,在诊断上,其80例临床资料的患者均经过B型超声和膀胱镜(内镜)检查及经手术后活检确诊为膀胱肿瘤;而在治疗上,80例的患者中有60例(75%)是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其余20例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等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显示:8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所有病例的状况均呈良好表现,确诊为恶性膀胱肿瘤者随访3月~10年内发现1年生存率的约4例,2年存活者的20例,5年存活者15例;确诊为良性平滑肌瘤者,随访3个月~10年均未发现有明显肿瘤病灶复发现象.结论:在诊断上,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需行B超联合内镜检查及活检而确诊;而在治疗上,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较好也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和增强CT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6例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及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46例患者共50个病灶,恶性37例、良性9例。超声检查诊断肿瘤46例,检出48个病灶;CT诊断肿瘤41例,检出45个病灶。超声与CT对结节数目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0%(48/50)、90.00%(4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和增强CT对膀胱肿瘤病灶的诊断均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周健国  解世亮 《中国医刊》2003,38(11):59-59
1 术前讨论医师甲 :本病例临床特点 :①中年 ,男性 ,病程长。②反复阵发性脐周绞痛 ,伴恶心呕吐、腹泻 8个月 ,无脓血便、无畏寒发热 ,近 2个月来发作次数增加。体重减轻 8kg。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无明确阳性体征。④血常规示轻度贫血 ,便常规潜血 (+ ) ,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基本正常。B超、腹部CT示腹腔内多发肿物 ,与胃肠关系密切。结合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目前诊断 :腹腔肿物。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术前辅助检查已完善 ,提请科查房讨论决定进一步诊疗方案。医师乙 :患者入院诊断为腹腔肿物。患者以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观察未经治疗的无症状性直肠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自然病史。对88例未经治疗的直肠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访1~9年,并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在诊断前和诊断后每6个月,对其疼痛症状、临床和直肠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估。2例患者出现了与病灶范围增大相关的直肠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特殊症状并接受了手术治疗。另4例患者,其直肠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变大,但仍无症状。对直肠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访6年后发现,出现疾病进展和(或)该病所致疼痛症状的患者累积比例大约为9.7%。其余患者的随访结果相似,无病灶的临床和超声改…  相似文献   

5.
输尿管囊肿并发膀胱肿瘤临床上少见,其临床表现复杂,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我院1989年8月~1990年11月收治输尿管囊肿并发肿瘤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女,45岁,于1989年8月30日以膀胱肿物1个月入院。1个月前在 B 超检查时发现膀胱肿物。无排尿困难,膀胱刺激症状及血尿等病史。体检: T 36.8℃,P 72次/min,BP 16.0/10.9 kPa,营养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全腹平软,双肾未触及,双输尿管走行部位无压痛,膀胱区空虚。肝脾不大,包块(一),肠音良好。化验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中红细胞多量,  相似文献   

6.
李腾庆  何波  黄力言 《河北医学》2003,9(12):1075-1077
目的:探讨有下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大肠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年1月至2003年7月对2024例具有下消化道症状而就诊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镜为息肉的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分别为腹泻(24.2%)、便血(31.4%)和腹痛(11.8%)。结肠镜诊断为癌肿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占分别为便血(51.7%)和脓血便(15.6%)。癌肿和息肉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癌肿病灶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分别为32.9%及30.5%,息肉病灶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分别为27.0%及30,9%。结论: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结肠镜检查是一安全、简便且经济省时的方法,对于提高早期结肠癌的的诊断率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肿瘤中的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的患者10例,其中存在血尿表现的患者2例,存在尿频症状的患者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体检偶然发现的患者7例。行B超、CT等相关辅助检查,10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膀胱内病灶生长。行膀胱镜检查,9例患者镜下可见膀胱内局部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完整。1例患者镜下未提示明显异常。其中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10例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例回报均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膀胱肿瘤中,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病率较低,是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好。目前对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情况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内镜对诊断小肠肿瘤的价值。方法:运用双气囊电子内镜对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25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检出82例小肠肿瘤,占本组病例32.41%,以消化道出血及腹痛、腹胀症状较多,而慢性腹泻、呕吐及不全性梗阻症状比例稍低。82例肿瘤患者中检出44例间质瘤,其中29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血管瘤12例;管状腺瘤8例;平滑肌瘤、B细胞性淋巴瘤各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转移性黏液癌各2例;黑色素瘤1例。手术治疗患者中,部分患者术中再行全小肠检查,4例发现病灶为多发,占6.66%。结论:双气囊电子内镜可提高小肠肿瘤的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黄震  王新华  修金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166-1167
目的:探讨常规B超联合直肠超声检查在膀胱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87例膀胱肿瘤患者应用常规B超及直肠超声检查,对单个和联合检查方法的显示率,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常规B超联合直肠超声检查与单个检查相比,显示率和准确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常规B超联合直肠超声检查方法,在诊断膀胱肿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内镜对诊断小肠肿瘤的价值。方法:运用双气囊电子内镜对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25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检出82例小肠肿瘤,占本组病例32.41%,以消化道出血及腹痛、腹胀症状较多,而慢性腹泻、呕吐及不全性梗阻症状比例稍低。82例肿瘤患者中检出44例间质瘤,其中29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血管瘤12例;管状腺瘤8例;平滑肌瘤、B细胞性淋巴瘤各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转移性黏液癌各2例;黑色素瘤1例。手术治疗患者中,部分患者术中再行全小肠检查,4例发现病灶为多发,占6.66%。结论:双气囊电子内镜可提高小肠肿瘤的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4例腹部B超检查拟诊膀胱肿瘤的患者用经直肠超声进行检查,并与膀胱镜及术后病理分期对照。结果TRUS诊断膀胱肿瘤超声分期符合率为72.2%。结论TRUS诊断膀胱肿瘤较腹部超声提高了超声分期的可靠性,对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在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DBE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发现阳性病灶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结果:以最终随访结果为诊断依据,本组患者中DBE的诊断阳性率为80.0%(72/90)。检出阳性病灶中以血管性病变最多,占43.1%(31/72);其次分别为憩室(15.3%,11/72)和小肠肿瘤(13.9%,10/72)。因DBE发现阳性病灶指导外科手术并获临床痊愈者32例,占被发现阳性病灶患者的44.4%(32/72)。结论:DBE对明确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并开展相应内镜下治疗及指导手术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经膀胱镜检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膀胱肿瘤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膀胱肿瘤56例肿瘤68个,经腹超声检查漏诊6个,误诊2个,增加经直肠/阴道超声检查漏诊2个。病理诊断恶性肿瘤51例,良性肿瘤5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经直肠/阴道超声的应用,显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肛周脓肿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给患者造成了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不便。以往检查手段单一而局限,仅靠患者症状、体征及外科直肠指诊而确定诊断,不能直观地了解病灶部位及范围,盲目性很大。虽然有了肛门镜的检查,也只能发现位于肛门直肠腔内黏膜或皮肤上的病灶,如内痔、外痔、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瘘管、肿瘤等,对腔外黏膜下至肛周病灶无能为力。随着各种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波也尝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深度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MRI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深度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和MRI检查资料,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术中所见与MRI表现.结果:25例DIE患者中病灶种植于子宫直肠窝19例,子宫骶骨韧带、圆韧带11例,直肠、乙状结肠13例,腹直肌1例.病灶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影像学难以发现的实质浸润型肾盂癌的临床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方法 回顾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间3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实质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50~71岁。分析合并上尿路结石并延迟诊断肾盂肿瘤的原因,总结其鉴别特征。结果 3例患者均以腰痛及血尿为首要症状就诊,术前完善腹部CT检查,3例均发现肾结石合并肾积水,2例局部肾实质强化密度减低,因合并肾盂感染,仅考虑为肾皮质局限性炎症改变。3例患者接受经皮肾镜或输尿管软镜碎石后发现合并肾盂肿瘤,后行肿瘤根治手术。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多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15个月发现肿瘤多发转移,行化疗带瘤生存中;1例术后16个月膀胱内肿瘤复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规律膀胱灌注化疗。结论 合并上尿路结石的实质浸润型肾盂癌影像学检查表现不典型,易与感染性疾病混淆,应重视CT或泌尿系CT造影(CTU)检查,对于术前CT发现局部肾实质密度减低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实质浸润型肾盂癌可能,可行穿刺活检明确,必要时可重复活检。高危患者需术中仔细检查肾盂黏膜,必要时多点、足量活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症状膀胱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方法对27例无症状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70例有症状就诊,诊断为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有症状膀胱肿瘤相比,无症状膀胱肿瘤均为TaT1期肿瘤,多数病理分级低。结论超声检查对早期发现无症状膀胱肿瘤有重要作用。无症状膀胱肿瘤中膀胱癌多见,但恶性程度低,肿瘤表浅,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罗定平  胡翔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0-1011
目的探讨经腹及直肠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诊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对33例膀胱肿瘤患者,施行经腹及直肠超声联合检查,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经腹及直肠联合扫查使膀胱肿瘤、肿瘤基底部与膀胱壁的关系显示更加清楚,观察更加全面准确,对膀胱顶部、底部、侧壁、三角区和尿道内口处的观察有较全面的优势和价值。结论经腹、经直肠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可以弥补经腹超声检查的不足,提高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符合率,是经腹超声检查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20例,占同期膀胱肿瘤的1.22%(20/1 645),平均年龄(25.8±3.1)岁,男13例,女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0例,因非血尿症状检查发现者6例,健康体检中发现4例.肿瘤多发2例,单发18例;总计24枚,位于侧壁15枚,后壁3枚,前壁1枚,三角区3枚,膀胱颈口部2枚.B超检查发现22枚肿瘤,2例血尿患者B超检查阴性;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为0.4~2.7 cm,平均(1.1±0.7)cm.膀胱镜的肿瘤诊断率100%.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肿瘤19例(其中平坦型病变2例,乳头状肿瘤17例).19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1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剖腹探查.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8±1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l例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癌.结论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总体具有单发、低级别、低分期的特点,但也有高恶性度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当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值得重视,治疗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王晓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711-1713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病灶在腹膜下浸润深度≥5cm,分布于子宫直肠陷凹(CDS)、盆子宫骶骨韧带(USL)、肠道、阴道、膀胱、输尿管,深部浸润型内异症诊断有赖于病史、症状的收集,同时进行妇科检查、TVS等辅助检查;其治疗首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