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CT增强检查的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术前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行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纹理特征以预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前瞻性 收集本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PTC的189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然后基于其PTC的超声横 切面、纵切面及双切面的纹理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纹理特征进行筛选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发生 转移,并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结果189例患者中,术前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 率为35%,灵敏度为28.6%,特异度为55%。影像组学分析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双切面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 确率为66.06%/68.12%/77.69%,灵敏度为53%/46%/40%,特异度为52%/53%/51%。结论结合PTC的超声横及纵双切面纹理 特征,影像组学方法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单切面高,且远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203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48例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55例,使用影像组学智能分析软件(AK)对甲状腺微小结节的CT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组学分析,运用6种模型进行评估:Forest模型、SVM模型、KNN模型、Tree模型、Bayes模型及Logistic模型.获取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IQon Spectral CT平扫图像,通过影像组学联合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其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07例(161个结节)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CT平扫图像,应用RadCloud平台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提取分析,采用k-Nearest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VM)和logistic回归(LR)分类器建立预测模型(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训练组和测试组的比例为4∶1),并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KNN、SVM和logistic回归三种模型预测效能相当,其中SVM模型性能相对较优,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可信区间:0.750~0.890),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77%;在测试组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95%可信区间:0.640~0.940),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68%。结论:基于影像组学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TC术前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声晕、内部血流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高频超声特征。结果:本组27例PTC中16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17例、22例纵横比≥1、以实性低回声为主20例、出现微钙化18例、周边无声晕19例及内部血流丰富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高频超声在PTC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最为多见,约占80%,由于其临床表现隐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确诊为PTC的43例患者行高频超声及螺旋CT增强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提高PTC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基于CT增强图像影像组学鉴别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经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强CT图像资料,其中低级别组(Ⅰ-Ⅱ级,n=111)、高级别组(Ⅲ-Ⅳ级,n=81)。对于增强CT皮质髓质期(CMP)、肾实质期(NP)、排泄期(EP)及三期联合的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运用最小绝对收缩率和选择运算符(LASSO)进行降维,选取有价值的组学特征,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量分为训练组及测试组,训练组采用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 mach ine,SVM)及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两类分类器创建CMR、NP、EP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最终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并用测试组进一步验证。结果 基于CMP、 NP、EP及三期联合图像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与CCRCC恶性程度显著相关,且CMP影像组学模型对于CCRCC恶性程度诊断效能最高(R=0.83,1, 0.801)。SVM分类器模型测试组CMP、NP、...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代谢组研究,并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代谢组学上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健康对照组(n=29)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n=31)血浆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检测。通过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得到两组血浆的差异性代谢物,并探讨相关生化过程的改变。结果两组血浆代谢物有明显的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血浆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乳酸、丙氨酸、糖蛋白、谷氨酰胺、肉碱、α-酮戊二酸、肌酸、甘氨酸、不饱和脂类、酪氨酸、甲基组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降低,丙酮酸、柠檬酸、肌酸酐、胆碱、鲨肌醇、β-葡萄糖、肌醇、α-葡萄糖和甲酸的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血浆代谢物的差异可以分辨健康对照组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血浆中的差异性代谢物。这种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提供可靠代谢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双能量CT图像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良性结节28例,恶性结节27例。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双能量CT平扫和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分析得到各期的Mixed图、VNC图及iodine图,分别对各期图像进行3D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及组学特征提取,采用单因素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别构建混合能量模型及双能量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效能。结果 经过特征筛选得到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模型。混合能量预测模型的AUC为0.86(95%CI:0.75~0.96),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72.4%、92....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最佳颈部单能量CT值鉴别诊断甲状腺腺瘤与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入院且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7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颈部CT资料,依据术后病理将患者分为腺瘤组(81例)及乳头状癌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最佳颈部单能量CT检查的病灶CT值(CT病灶)、甲状腺CT病灶与同一层面甲状腺正常组织CT值(CT正常组织)的比值(NCTT)及甲状腺CT病灶与同一层面颈总动脉CT值(CT颈总动脉)的比值(NCTA)。以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最佳颈部单能量CT值诊断腺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CT病灶、NCTT、NCTA诊断甲状腺腺瘤及乳头状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CT病灶、NCTA及NCTT诊断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乳头状癌组CT病灶、NCTA、NCTT较腺瘤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病灶、NCTA、NCTT诊断甲状腺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0.924、0.927,其截断值分别为134.8 HU、0.860、0.844,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864、0.877、0.790,特异度分别为0.922、0.844、0.956。结论 甲状腺腺瘤患者最佳颈部单能量CT值较乳头状癌患者显著升高。颈部单能量CT值对甲状腺腺瘤与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T病灶识别甲状腺腺瘤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光谱CT参数和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光谱CT增强扫描的11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43个结节,其中包括46例良性结节和97例恶性结节)影像及临床资料,7∶3随机分为训练集 (n=100)和验证集(n=43)。采用差异性检验、组间一致性评估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运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 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6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建模,筛选最佳的模型并构建列线图。结果:XGBoost模型在验证集中性能最好(曲线下面积:0.938;准确度:86.05%;灵敏度:89.29%;特异度:80.00%),标准化碘值、影像组学评分与年龄是重要且有效的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性能。结论:结合光谱CT和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及列线图能够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非侵入性预测提供高准确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病理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患者超声(US)、临床特征及其与结节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PTC及PTMC的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PTC组和PTMC组,其中将PTMC组分为最长径>5mm组和≤5mm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350例共发现412个结节,PTMC组259个,PTC组153个,其中最长径≤5mm为65例。结论 超声检查时PTMC患者和≤5mm患者偶然发生率高,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评估结节的超声特征,对于可疑病例应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以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诊治的50例PTC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行CT、高频超声检查,比较分析CT与高频超声影像学相关资料、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经病理诊断,50例患者有4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94. 00%; CT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95. 74%(45/47)比74. 47%(35/47),76. 60%(36/47)](P <0. 05)。结论 CT结合高频超声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较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就诊甲状腺肿瘤患者80例,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记录超声诊断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及其它类型肿瘤患者的例数,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诊断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d≤1cm)20例,其它类型肿瘤6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彩超结果为:患者甲状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实性不均匀回声、周围无声晕,可见微小钙化、血流紊乱。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表现是:结节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见砂粒体,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两种诊断方法结果比较,诊断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最大流速峰值与阻力指数分别为(25.89±10.56)cm/s 和(0.67±0.23),均较良性肿瘤明显增加,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指标是:粗糙毛刺状结节、结节内部微小钙化灶、结节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诊断的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病理诊断,评估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率。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内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阴影,伴囊变、钙化,增强后组织呈不均匀的乳头状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结节数目以多发,边界清晰,边缘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易囊变,可伴发出血及钙化。同时,结合病理诊断,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5.0%、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结论螺旋CT能有效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对提高患者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木乃伊结节最早由Lacout等[1]提出,是由囊性或囊实性结节内部囊液被吸收、塌陷、皱缩而成.这类良性结节在二维超声上与甲状腺恶性结节极为相似,特别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容易给患者造成焦虑和不必要的诊疗(如穿刺活检甚至外科手术等).目前国内外对甲状腺木乃伊结节的超声造影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甲状腺木乃伊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选取同期4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血流特点作为对照.结果 本组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诊断34例,符合率91.9%(34/37);其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占86%(32/37),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占73.0%(27/37),砂粒样钙化占51.4%(19/37);Ⅲ型血流信号为主占70.3%(26/37),且血供以高速高阻力为特征,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颈部淋巴结肿大占43.2%(16/37).结论 高频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完善和术前行CT增强扫描并获得完整图像的160例,随机分成训练集(103例)和验证集(57例),运用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结合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资料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radiomics predictive mode)并进行验证。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术前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影像组学标签为食道癌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91,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2.3%;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757,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73.0%。结论:基于CT影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食管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84-286
目的:探讨彩色血流联合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分级)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30个甲状腺结节,采用TI-RADS分级并评估其彩色血流情况。结果: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TI-RADS分级:1级、2级均为0;3级2个,6.67%(2/30);4级4个,13.33%(4/30);5级24个,80%(24/30)。彩色血流:0级0个;Ⅰ级为2个,6.67%(2/30);Ⅱ级5个,16.67%(5/30);Ⅲ级23个,76.67%(23/30)。将TI-RADS5级和彩色血流Ⅲ级示为恶性,单用TI-RADS分级法,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符合率为80%(24/30),单用彩色血流法,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6.67%(23/30),两者联合运用,超声诊断符合率91.67%(22/24)。结论:彩色血流联合TI-RADS分级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