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肠道病毒71型(EV71)对ICR小鼠的感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经不同途径感染不同日龄ICR小鼠后的感染状况,了解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特点,为了解EV71小鼠感染机制和模型制备提供实验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 分别通过口腔途径、颅腔途径、肌肉途径及腹腔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 ~ 4周龄SPF级ICR小鼠,定期安乐动物,采集各器官组织进行病原学诊断,确定EV71病毒感染情况;同时建立一步RT-PCR、病毒分离、IFA及IEA等方法.结果 经腹腔途径感染成年鼠出现竖毛、弓背、消瘦症状,其他各途径感染小鼠感染后未见竖毛、弓背、觅食减少、体重减轻、精神呆滞及神经系统症状.颅腔注射3 ~ 4周龄ICR小鼠能在脑组织检测到病毒RNA,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日龄乳鼠能在肌肉组织和肠道检测到病毒RNA,其中,肌肉组织病毒分离可检测到活病毒.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适合EV71的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结论 临床分离的EV71毒株通过口腔接种、颅腔、肌肉、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 ~ 4周龄SPF级ICR小鼠的疾病程度和病毒检出不同,ICR乳鼠及成年鼠可作为该病毒感染机制、病毒体内分布等基础研究,但用作EV71动物模型应用,感染程度尚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
EV71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潘家华 《安徽医学》2008,29(4):372-373
肠道病毒71型的流行在我国地区呈上升趋势,该病毒具有明显嗜皮肤和嗜神经特性,除引起手足口病和或疱疹性咽峡炎外,还可以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感染,如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重表现,甚至死亡。现就EV71感染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婴儿EV71感染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2例0~3月小婴儿EV71感染致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诊治体会及预后.结果 22例患儿中发热、无皮疹是共同特点,可伴有嗜睡、反应差、肌力下降、四肢抖动、易惊、肌阵挛、惊厥、哭闹不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脑水肿、尿潴留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结论 小婴儿EV71感染致病毒性脑炎的共同特点是发热、无皮疹,血清EV71抗体或粪便分离EV71病毒检查、脑脊液、颅脑MRI为主要检查手段.治疗甘露醇降颅压,甲泼尼龙抗炎、丙种球蛋白增加体液免疫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甘露醇降颅压,甲泼尼龙抗炎、丙种球蛋白增加体液免疫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987-2010年中国大陆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种系进化、基因分型和遗传变异性.方法 从GenBank/NCBI上获得中国大陆来源的具有完整VP1或近似完整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信息的413株EV71毒株进行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相同或不同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相似性.结果 1987-2010年,中国大陆20个省、市或地区均分离到具有完整VP1序列的毒株,且2008年以来数量陡增;中国大陆流行的主要是C型,只有2008年安徽和2009年湖北发现了A型;各基因型在43、58、142、164、167、184、240、249、292等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特异性变异;从健康人体内分离的HQ129932毒株与其他序列比较,氨基酸无特异性变异.结论 C型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氨基酸位点变异对于EV71病毒进化有重要意义;VP1基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应加强C4a亚型疫苗候选疫苗株对其他基因型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其EV71疫苗接种情况,探索重症发生和接种EV71疫苗的预防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确诊的131例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选取临床确诊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做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结果为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并且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其EV71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的131例阳性病例中包括116例轻症和15例重症,其中80例接受电话咨询其EV71疫苗接种情况的患儿中,17例接种疫苗,63例未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患儿皆为轻症患者,未接种疫苗的患儿中有6例为重症患者。2020至2022年,每年4~9月为EV71阳性手足口病检出率高峰期(χ2=125.705,P=0.000),小于1岁及大于5岁患儿阳性检出率高于1~5岁年龄段患儿(χ2=8.765,P=0.033),男女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1.221,P=0.269)。结论 接种EV71疫苗对减少重症病例出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目前云南昆明...  相似文献   

6.
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抢救成功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截至目前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0例,经治疗后均达临床痊愈与好转出院,并成功抢救1例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雄  林瑞  陈艳 《热带医学杂志》2023,(10):1470-1472+1492
目的 对比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A10)/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重叠感染及EV71单独感染的手足口病(HFM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收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9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病毒检测确诊病例1 510例,分析2019年全年患者区域、时间及病毒型特点,并选择EV71重叠感染患者(重叠感染组)与EV71单独感染者(普通组)进行临床特征对比。结果 2019年手足口病在5-7月和10-11月出现2个高发病期,其中CA6型为成都市全年发生率最高的病毒型,CA6和CA10基本全年都有发现。重叠感染组和普通组比较,口腔、臀部疱疹、发热、扁桃体发炎、心肌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721、0.667、1.227、1.432、6.408,P均<0.05)。重叠感染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超正常值例数占比较普通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1、1.388、1.005,P均<0.05)。结论 EV71重...  相似文献   

8.
汪涛 《中外医疗》2008,27(23):131-131
肠道病毒(H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9.
一例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和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死亡。我科于2007年5月收治一例重症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经抢救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0):20-20
目前,安徽省阜阳市几家医院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臂部皮疹为主的儿童患者。少数伴有啮、心、肺严重损害。经专家确定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相似文献   

11.
人肠道病毒71型是婴幼儿手足口病的致病原之一,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是近期威胁中国儿童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尚无临床疫苗可以预防该病毒感染,而EV71的动物模型是进行致病机理、疫苗评价和药物等研究的基础.本文对EV71的两种常用动物模型:小鼠和猕猴(Macaca mulatta)模型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给与概括,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EV71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之一,并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随着发病率的升高,严重威胁了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可感染EV71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致病机理、疫苗评价和药物研发等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EVT1感染标准化动物模型。本文将对不同物种的EV71病毒感染模型进行总结,并着重就利用基因修饰手段建立的EV71病毒感染模型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V71型在湖北荆门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荆门地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682份,对该病发生地区、时间、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离102份血清、粪便、咽拭子及疱疹液标本的病毒并运用RT-PCR扩增技术对其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该市2008年手足口病城区发病率为113.55/l0万,农村发病率为49.26/10万,城区发病显著高于农村(P〈0.01);流行季节以春季及初夏为主;病原学检查主要为EV71;2-3岁年龄段多发。结论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时间、年龄等特点;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病例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肠道病毒71型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目的探讨深圳市不同人群肠道病毒71型血清流行病学规律。方法收集1999—2003年深圳地区正常人血清584份,按年龄0-岁、1-岁、2-岁、5-岁、15-岁和〉30岁分成6个组,用ELISA方法对其肠道病毒71型抗体进行检测。结果1999—2003年深圳地区正常人血清中肠道病毒71型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组,阳性率超过50%;15-岁和〉30岁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47.7%和39.8%;2.岁血清阳性率约为30%,其中0-岁和1-岁两个低年龄组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不超过20%。结论5岁以下低年龄儿童是肠道病毒71型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并通过系统的分析性能和临床性能评价,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方法.方法 根据EV71基因组中编码衣壳蛋白VP1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荧光探针,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建立了检测EV71的方法,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标本类型共1104例临床样本对本方法和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EV71,而对种属相近的或引起症状相似的其他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本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9.22×102 PFU/ml,不同浓度样本的Ct值的变异系数在1.4%~2.9%之间.1104例临床样本的研究显示本方法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达到96.74%,阳性样本的检出率要高于RT-PCR方法.结论 本方法检测EV71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高、快速简便的特点,并与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在手足口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银川市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病毒71型(EV71型)和埃克病毒(ECHO)感染率情况及IgG抗体阳性率分布情况。方法采集宁夏银川市某医院204份不同年龄组体检人群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EV71型和ECHO IgG抗体。结果 204例受检人群血清中EV71型和ECHO IgG阳性率分别为32.4%和15.1%,其中1岁以内婴幼儿EV71抗体阳性率低,1岁~组EV71 IgG抗体阳性率最高达48.3%,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以内婴幼儿ECHO抗体阳性率低,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增高,15~65岁组ECHO IgG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2.3%,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人群中可能存在EV71型和ECHO隐性感染者,成人EV71隐性感染率较低,儿童是EV71的主要感染者,15岁以下儿童为ECHO感染的高危人群,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7.
肠道病毒EV71感染对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V71感染对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用RT—PCR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EV71能否感染Jurkat细胞,其次用AnnexinV—FITC试剂检测EV71感染后的Jurkat细胞凋亡的情况,最后用ELISA的方法分析感染后的Jurk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EV71能够感染Jurkat细胞,并能够引起Jurkat细胞的凋亡,同时EV71感染还能导致Jurk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1,IL-6和IL-10的能力下降。结论EV71病毒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但能够诱导T细胞的凋亡,还能引起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降低,从而在数量和功能上影响参与免疫应答的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人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婴幼儿可导致手足口病,偶尔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建立EV71的小鼠模型是深入研究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进行疫苗和药物评价的基础.方法将EV71的临床分离株在小鼠骨骼肌中进行系列传代,得到了小鼠的肌肉适应株MP10.使用MP10经腹腔注射感染10日龄ICR小鼠,对感染小鼠的症状、病毒复制和病理进行了监测.结果 与临床分离株相比,MP10对人横纹肌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cell,RD细胞)的感染力提高,并且对小鼠的毒力增强,MP10感染10日龄小鼠可导致其瘫痪和死亡.病毒主要在骨骼肌中复制,并引发大面积的坏死性肌炎,同时神经组织未观察到病变.病理分析发现:感染小鼠体内与呼吸运动相关的肌肉均发生严重的坏死性肌炎,推测此类肌肉的坏死会影响小鼠的呼吸功能,从而成为导致小鼠死亡的因素之一.结论 建立了C4亚型EV71毒株感染10日龄ICR小鼠的模型,该模型可作为研究EV71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疫苗和药物评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例感染EV71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分析2例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大脑及脑干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坏死及软化灶等,脑脊膜炎症明显;肺脏显著充血,主要为水肿和出血,肺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空肠及回肠部分区域肠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层、浆膜均坏死,细胞核消失,胞质及间质溶解,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及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坏死;心肌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水肿,心外膜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脾、肾、胰腺病理改变不明显。肠内容物及总肠道组织EV 71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EV 71病毒全基因共7414个碱基,该2株EV71均为C4亚型。结论危重型HFMD(EV 71感染)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严重的脑干脑炎、脑膜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C4亚型EV71感染的重症HFMD患儿肠道的损害亦极为显著,肠道功能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吴燕  高晶晶  于苏兰  袁潇  王胜军 《医学综述》2009,15(24):3815-3817
目的检测我国镇江地区2008年手足口病(HFMD)散发病例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并进行毒株的种系进化分析。方法采集临床HFMD患者粪便标本,抽提病毒RNA,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特异性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为阳性的标本,采用EV71特异性引物对其VP1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扩增的VP1片段经纯化后与测序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并对阳性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利用Clustalx和MEGA4.0分析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获得EV71VP1基因,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株与1999、2000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以及2000年中国北京地区流行的EV71型遗传距离较近,均属于C型。结论镇江地区HFMD患者中分离的EV71病毒株属C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