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回顾性分析行双能量能谱CT扫描的57例尿路结石患者,采用有效原子序数及直方图判断结石成份.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双能量能谱CT分析体内纯尿酸结石、纯非尿酸结石、混合结石得到灵敏度100%、91.7%、97.0%,特异度100%、97.4%、95.7%,阳性预测值100%、84.6%、98.5%以及阴性预测值100%、98.7%、91.7%.双能量能谱CT通过有效原子序数结合直方图诊断体内纯尿酸结石、纯非尿酸结石、混合结石准确性高,可准确区分尿酸及非尿酸结石.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技术对犬肝纤维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beagle犬肝纤维化造模过程中各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实验采用雄性犬14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4只。利用四氯化碳溶液腹腔注射加饮食控制法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在双周末分别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和肝穿刺病理活检,计算各项灌注参数。结果:实验犬于10周末有5只造模成功,死亡两只,其余三只未造模成功的实验数据不纳入统计范围。门脉灌注量HPP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呈降低趋势,S1期与S4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灌注指数HPI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呈升高趋势,S1期与S4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灌注指数HPI呈增高趋势,门脉灌注量HPP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深对纤维化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别是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通过3例腹膜后纤维化和1例纵膈纤维化病例,分析纤维化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可见腹膜后、纵膈内的软组织肿块,并包绕血管、输尿管的邻近组织器官,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不明显或有轻度强化。结论:CT检查是发现纤维化综合征的重要手段,CT增强扫描还可作为治疗过程中判断病变进展或缓解的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不常见,相关影像学研究较少.文中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3例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随后8例行头部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A及DSA检查.结果 23例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均为单发,15例位于基底动脉近段,其中1例合并颅内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位于椎动脉,其中3例位于颅外段,3例位于颅内段;其余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近段,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起始处.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头颈部动脉局限性重复.结论 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是诊断头颈部动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能谱CT单能量区分体外肾结石成分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能谱CT对体外肾石标本进行扫描,探讨能谱CT单能量与CT常规120kVp混合能量对于区分体外不同成份肾结石的价值。方法已知单一成分(尿酸结石8枚,六水磷酸铵镁结石12枚,胱氨酸结石6枚,碳酸磷灰石结石10枚,一水草酸钙结石30枚)的66枚肾结石,分别置于猪肾中,每肾上、下肾盏及肾盂各放2枚结石,并将其浸入水箱中,采用GE宝石CT行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扫描及常规120kVp扫描。测量计算GSI图像的(40keV-140keV,间隔5keV)单能量CT值及120kVp混合能量CT值,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结石CT值的差异。上述结石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其成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120kVp混合能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52.773,P值=0.000)。组间两两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与碳酸磷灰石结石(P=0.831)、尿酸类结石与胱氨酸类结石混合能量CT值(P=0.411)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结石间120kVp混合能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结石单能谱(40keV-140keV,间隔5keV)CT值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269.244、201.823、121.190、97.348、88.719、80.076、71.537、63.110、55.064、47.837、41.086、35.104、30.202、26.182、22.528、19.866、17.501、15.585、14.108、12.785、11.830,P值均=0.000)。组间两两比较,上述5组结石在50keV时CT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0keV及45keV能区分出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结论宝石能谱单能量低keV(40keV-50keV)CT值可以区分出尿酸类结石与非尿酸类结石。单能量50keV为肾结石成分分析的最佳keV,与CT常规120kVp混合能量相比,可以区分出尿酸结石、六水磷酸铵镁结石、胱氨酸结石、一水草酸钙结石及碳酸磷灰石结石。  相似文献   

8.
痛风是由于血尿酸长期代谢紊乱而致尿酸钠(MSU)结晶沉积于关节及软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早期诊断困难。双能量CT(DECT)采用双能量X射线扫描技术,利用MSU结晶衰减值的不同,将MSU结晶与其他成分区分开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DECT对MSU结晶检出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痛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段永聚  赵杰 《中原医刊》1995,22(4):31-31
肝脏多囊性病与纤维化(polycystic disease and Fi-brosis,简称P.D.F)是胚胎发育不良的一种表现,肝脏可以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间的肝组织多属正常,但有大量的结缔组织纤维分隔,在其肾、胰、脾、肺也有多个囊肿合并存在,临床多无症状,肝功能可以正常,所以常常被误诊,P.D.F诊断比较困难,自CT检查肝脏以来,P.D.F被检出率甚高,现将手术证实的典型病例的CT征象做出分析,此提高CT对P.D.F的确诊率。 例一,男,56岁。胃纳较差,腹胀,肝区痛20余年,近2年来肝区膨隆,消瘦。既往无呕血、黄疸病  相似文献   

10.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近年来应用广泛,在单次对比增强扫描期间即可同时提供心肌内碘分布图,以良好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显示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综述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CT能量成像是当前的热点话题.本文阐述了CT能量成像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当前应用于市场上的CT能量成像技术情况,对未来CT能量成像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5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平扫(TNC)及双能量CT增强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随后经后处理软件获得不同期相的VNC图像(VNCA、VNCV和VNCD)。对TNC及VNC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显示肿瘤形态学特征数量及图像质量评分)和客观评价(测量病灶CT值、噪声、SNR及CNR),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TNC和不同期相VNC在客观评价方面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is检验比较TNC和不同期相VNC在主观评价方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VNC模式和常规模式间辐射剂量值的差异。结果:TNC和不同期相VNC在显示肿瘤形态学特征和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C图像上病灶和正常肾上腺实质CT值明显低于VNCV和VNCD图像(均P<0.05),而与VNCA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NC相比,VNCA、VNCV和V...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03-1705
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 双能量CT已从单纯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在腹部肿瘤成像中, 双能量CT在提高诊断性能、反映恶性肿瘤病理特征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较常规CT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简述了双能量CT的分类、目前该技术在腹部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双能量CT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应用陷阱, 以期推进该技术的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定量分析功能在颈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40个淋巴结)及20例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40个淋巴结)双能量CT资料,通过后处理得到动静脉期碘分布图,利用能量成像定量分析功能测量病变淋巴结的能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在碘分布图上动脉期CT值(CTA)分别为(33.75±11.08)HU和(13.53±10.33)HU,静脉期CT值(CTV)分别为(42.09±9.68)HU和(20.35±12.57)HU,动脉期碘浓度(ICAP)分别为(1.98±0.77)mg/mL和(0.60±0.49)mg/mL,静脉期碘浓度(ICVP)分别为(2.38±0.66)mg/mL和(1.02±0.37)mg/mL,动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AP)分别为(0.19±0.32)和(0.07±0.78),静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VP)分别为(0.38±0.56)和(0.20±0.16),六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中的碘分布图及碘物质定量分析技术对颈部两种性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纯化技术(selected photon shield,SPS)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对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19~75岁,平均51.2岁。使用具有能谱纯化技术(SPS)的DE-CTA进行扫描,参考电压为80 k V和sn150 k V,参考电流为100 m As和60 m As,并在1周内行DSA造影或介入治疗,评价具有能谱纯化技术的DE-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对瘤体形态、数目及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8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中,DE-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例数及数目是68例(72个),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例数及数目是68例(75个)。以DSA为标准,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病例数及动脉瘤数的准确性分别是100%、100%和96%。DE-CTA诊断颅内动... 更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8例患者的双源CT资料.所有患者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等二维、三维重建及双源CT上肌腱模式重建,并将双能特征与其关节镜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6例,全部与关节镜结果一致;诊断前交叉韧带正常2例,其中1例与关节镜结果一致、1例漏诊;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7.5%(7/8).损伤的前交叉韧带表现为双能肌腱模式下双能染色低于患者对侧正常的前交叉韧带.结论 双能量染色减少可能是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新的征象.  相似文献   

18.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迅速增长,其生存率的延长仍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化治疗。因此,如何对肺部肿瘤的良恶性正确定性诊断及早期发现肺癌,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提高病人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肺部良恶性肿瘤的CT检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功能学检查,如灌注扫描等,灌注扫描利用多种参数如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等在诊断肺部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灌注扫描辐射剂量大,操作过程相对繁琐,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王翔  王涛  王小琴 《重庆医学》2013,42(7):749-751,75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12月该院行DSCT扫描肝脏肿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缘肌肉普通平扫与虚拟平扫(P>0.05),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碘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定  牟奇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44-3846
目的:总结肝脏母细胞(HB)瘤在CT上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B瘤病例进行腹部CT平扫,3例加作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分析HB瘤的CT表现。结果:肿物位于肝右叶3例,肝左叶1例,肝左右叶1例。HB瘤大多表现为肝内单个球形或分叶状融合的实性肿块,1例为多发结节。2例肿物呈外生型,4例边缘清楚,3例包膜完整。肿瘤密度多不均匀,2例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可不均匀或弧线形、网格状强化。全部病例肿瘤以外肝实质正常。1例见下腔静脉瘤栓,1例见腹膜后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结论:HB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对于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