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体外测定不同直径不同长度延长管下人工推注注射器灌注法输尿管软镜的液体流量,研究其稳定性及影响流量的因素。方法:根据延长管长度不同分为AB两组:A组延长管长度为1m,B组延长管长度为0.5m。6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后连接到直径分别为0.2、0.5、0.8cm的延长管,再连接到输尿管软镜人工推注,体外计算每分钟的流量。对AB两组的体外液体灌注量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组使用直径为0.8、0.5、0.2cm延长管人工推注液体的流速分别为(70.59±1.68)、(65.45±1.50)及(60.16±1.27)ml/min;B组使用直径为0.8、0.5、0.2cm延长管推注的液体流速分别为(76.59±1.56)、(75.00±1.40)及(69.23±1.14)ml/min。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使用0.5m延长管流量明显大于使用1m延长管时的流量(P0.001);当使用1m延长管时,三种不同直径的延长管之间的流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使用0.5m延长管时,直径为0.8cm和0.5cm的延长管之间的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而直径为0.2cm延长管与其他两组相比,流量明显减少。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采用人工推注射器灌注法流量不稳定,受延长管长度和直径的影响,不同的人推注的力量不同,难以调控,浪费人力资源,应用到临床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输尿管软镜和Microperc治疗婴幼儿≤2 cm肾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输尿管软镜和Microperc手术治疗婴幼儿肾结石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输尿管软镜组共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19.6±9.9)个月,结石最大直径(13.7±4.5) mm,结石数量(1.29±0.57)个。Microperc组共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0.7±10.6)个月,结石最大直径(13.9±4.5) mm,结石数量(1.31±0.54)个。所有患儿提前2周留置4.7Fr双J管。输尿管软镜采用全身麻醉,截石位。经输尿管硬镜拔除双J管。使用14G套管针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使用POLY组合式小儿输尿管软镜经导丝进入输尿管和肾盂内,注射器手动推水保持视野清晰,200μm钬激光光纤碎石。Microperc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留置尿管,俯卧位。B超引导下可视穿刺设备对目标肾盏行经皮肾穿刺建立操作通道。注射器手动推水保持视野清晰,200μm钬激光光纤碎石。结果:输尿管软镜组共进行41次(47侧)肾结石手术;Microperc组共进行32次(37侧)肾结石手术。输尿管软镜组手术时间(38.1±16.5) min,灌注液用量(193±117) ml,术后住院天数(2.45±1.05) d,完全清石率73.17%,并发症发生率34.1%;Microperc组手术时间(40.6±22.7) min,灌注液用量(210±133) ml,术后住院天数(2.29±0.92) d,完全清石率81.25%,并发症发生率1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尿管软镜组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下降(0.48±0.26) g/dl,灌注量-引流量(49.5±43.4) ml;Microperc组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下降(0.65±0.33) g/dl,灌注量-引流量(20.8±13.6)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软镜和Microperc技术治疗婴幼儿≤2 cm肾结石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Microperc技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胃.空肠三腔喂养管,同时行胃减压和早期空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鼻胃管喂养受限患者62例,随机分为鼻空肠营养管组(A组,15例)、鼻胃管+鼻空肠营养管组(B组,23例)、胃.空肠三腔喂养管组(C组,24例)。置管方法均采用在X线监视下,借助于营养管内置金属导丝的引导,将营养管经鼻置入到空肠,注入造影剂确认。比较各组的营养液输入情况、管腔应用情况、管腔耐受性、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B组和C组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5.6±2.6)、(5.1±2.3)h]比A组[(10.3±5.1)h]明显提前,前48h营养液输入总量[(3312±272)、(3765±251)ml]也高于A组[(2508±261)ml](P〈0.01);但C组置管时间[(17.0±9.2)min]比B组[(25.0±10.5)min]更短,管腔护理时间[(9.0±6.7)min]低于B组[(15.0±7.1)min](P值均〈0.01);C组在呕吐、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并发症方面低于B组(P〈0.05)。结论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胃.空肠三腔喂养管简便、快捷、安全,可以同时进行胃减压和空肠内营养,有助于实现早期肠内营养,比普通营养管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结石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灌注泵引起的不同肾盂内压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62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灌注压力分为正常压力组、高压组、反流压力组,通过监测不同灌注压力下肾盂内压的变化,了解灌注与肾盂压力的关系,以及肾盂压力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中肾盂内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2例患者术后共有8例(12.90%)患者出现发热,其中正常压力组1例、压力升高组2例、反流压力组5例,各组术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03%、11.11%、45.45%。感染组灌注泵流量状况为231.2±34.2 ml/min;未发生PCT感染组患者的灌注泵流量状况为197.3±24.3 ml/min,明显低于感染组。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存在肾盂内压增高,增高与灌注压力有关,患者术后感染率与肾盂内压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及输尿管软镜对孤立肾肾盂结石的治疗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8例孤立肾肾盂结石,其中30例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经皮肾镜组),28例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组),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结石清除率进行比较,同时测定2组患者术前24h和术后3、24、48h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结果 经皮肾镜组结石清除率76.7%(23/30),输尿管软镜组结石清除率75.0%(21/2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22,P=0.882)。输尿管软镜组出血量(50.3±21.5)ml,显著少于经皮肾镜组(80.2±20.5)ml(t=5.422,P=0.000);手术时间(60.5±25.1)min,显著长于经皮肾镜组(45.34-10.5)rain(t=-3.045,P=0.004)。术后3h2组血NGAL浓度均明显升高,其中输尿管软镜组从术前(3.6±0.6)μg/L上升到(7.9±0.8)μg/L(g:33.457,P〈0.05),经皮肾镜组从术前(3.8±0.7)μg/L上升到(6.3±0.5)μg/L(q=22.068,P〈0.05),输尿管软镜组高于经皮肾镜组,有显著性差异(t=-9.200,P=0.000),术后24h开始下降,但48h仍未降低至术前水平(q=4.414,P〈0.05;g=8.559,P〈0.05)。2组血BUN、Cr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经皮肾镜及输尿管软镜均是治疗孤立肾盂结石的有效方法,且2种方法对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但其影响都是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置入输尿管镜,经膀胱逆行置入F5输尿管导管,缓慢将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后在直视下观察结石,置入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取石结束后常规留置F6双J管。结果手术时间30~58min,(45.8±10.1)min;术中出血量7—18ml,(10.9±3.1)ml。8例由于术中结石冲人肾盂,术后改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一次手术成功率86.7%(52/60)。2例分别于术后7、9d发生脓毒血症,经保守治疗痊愈。43例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无肾积水及输尿管狭窄发生,术后1个月内结石均排净。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小的结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用导丝经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涤纶环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2例次利用导丝经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涤纶环导管(A组)和24例次新穿刺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环导管(B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A组和B组导管中位使用寿命分别为19、21个月,导管使用寿命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A组和B组插管处皮肤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O.13±0.01)、(0.15±0.02)次/100导管日,导管引起的全身感染发生率分别为(O.31±0.03)、(0.32±0.02)次/100导管日,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插管时局部出血或血肿发生率[40.91%(9/22)比45.83%(11/24)]、使用导管透析时血流量[(230.53±28.27)ml/min比(238.71±25.94)ml/min]和导管血栓形成率[31.82%(7/22)比33.33%(8/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纤维鞘形成和颈内静脉狭窄发生。结论利用导丝经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涤纶环导管可避免再次穿刺颈内静脉,同时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可作为留置涤纶环导管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方法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80例分为3组,均行EST联合LC,随机并按其EST术后手术时间分为3组。分别于EST术后3d(A组),7d(B组),30d(C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EST术后7d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间(51.00±2.31)min明显较A组(34.70±2.24)min、C组(34.43±2.51)min延长(t=0.002,P〈0.01);中转开腹率10.0%(6/60)较A组1.7%(1/60)、C组1.7%(1/60)明显增高(t=0.028,P〈0.05);术中出血量(50.43±3.90)ml较A组(28.86±3.35)ml、C组(28.57±3.40)ml明显增多(t=0.00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T术后30d组腹腔镜胆囊切除住院总费用(15250.57±1006.67)元较A组(10093.29±496.05)元、B组(10845.86±744.27)元明显增加(t=0.002,P〈0.01)。结论EST术后3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可降低手术难度与中转开腹率,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组合式输尿管软镜(PolyScope)和经皮肾镜(PcNL)治疗〈2cm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输尿管软镜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2cm的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6例和47例,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及一次碎石成功率。结果:输尿管软镜组和经皮肾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0.2±14.7)min和(49.2±11.9)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7±1_1)d和(6.5±2.1)d,住院费用分别为(21318±1171)元和(13474±142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肾镜组有7例出现感染、出血等不同程度并发症,输尿管软镜组无明显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软镜组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0.8%,经皮肾镜组为95.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下盏结石,前者一次碎石成功率仅44.4%,后者达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治疗〈2cm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在并发症、住院时间上依然具有优势,但在处理肾下盏结石时,一次碎石成功率不如经皮肾镜。建议在术前对病例进行选择,。肾下盏漏斗肾盂角过小的下盏结石不宜选择输尿管软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住上球路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2年4月间应用输尿管软镜镜检诊断上尿路上皮肿瘤57例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IVP+泌尿系CT或CTU)。根据影像学俭杏有无肄常,结果分为A、B两组。所仃患者均使用F8输尿管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活榆标本病理确诊后予患侧输尿管肾全切术,肿瘤分期分级以术后大体手术标本病理为准。比较A、B两组间肿瘤大小、分期、分级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肿瘤直径为(2.6±1.5)cm显苦大于B组患者的(1.0±0.5)cm(P〈0.01)。A组患者E尿路上皮肿瘤临床分期亦较B组晚(P=0.020)。两组患者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输尿管软镜能发现传统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的甲期较小肿瘤.有望成为诊断上尿路上皮肿瘤常规检杏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对精液参数的影响。方法:对已诊断无症状前列腺炎的152例患者按EPS中的WBC水平进行分组:A组(WBC+~++)和B组(WBC+++~++++);并设立健康正常的个体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指标包括:精液量、pH值、液化时间、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a级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WBC计数与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等。结果:精液参数中液化时间、a级精子百分率(%)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A组(24.5±5.2)min、(20.0±4.1)、(10.5±4.8)和B组(30.4±5.0)min、(10.0±3.8)、(7.5±4.2)与C组(18.5±5.3)min、(32.3±4.5)、(17.8±3.6)相比,以及B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pH值、精液量、精子存活率、精子浓度:A组(7.6±0.3)、(3.0±1.1)ml、(56.0±6.0)%、(65.9±11.3)×106/ml,B组(7.7±0.3)、(2.8±1.2)ml、(52.3±6.3)%、(62.5±10.3)×106/ml和C组(7.5±0.2)、(2.9±1.2)ml、(62.1±5.3)%、(87.7±10.1)×106/m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精液中IL-1β(58.64±30.82)pg/ml、TNF-α(50.57±27.48)pg/ml与C组IL-1β(17.68±5.65)pg/ml、TNF-α(23.50±4.80)pg/ml比较,显著上升(P<0.001)。结论: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对精液主要参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靶控输注对鼻内镜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对鼻内窥镜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丙泊酚静脉注射2.5mg.kg^-1)和B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浓度4μg.ml^-1),手术全部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前,手术后30min和气管拔管后60min,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皮质醇和血糖,并记录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结果A组病人手术开始后30min心率(73±8)次/min明显高于B组病人(65±13)次/min(t=2.344,P=0.024),MAP(74±7)mm Hg明显高于B组病人(68±7)mm Hg(t=2.711,P=0.010),血糖(6.28±0.11)mmol/ml明显高于B组病人(5.31±0.15)mmol/ml(t=23.321,P=0.000),皮质醇(125.3±11.5)ng/ml明显高于B组病人(89.6±9.9)ng/ml(t=10.521,P=0.000)。气管拔管后60min A组病人MAP(79±6)mm Hg显著高于B组病人(73±8)mm Hg(t=2.683,P=0.011),血糖(6.18±0.09)mmol/ml明显高于B组病人(5.62±0.16)mmol/ml(t=10.082,P=0.000),皮质醇(169.1±16.3)ng/ml明显高于B组病人(149.5±15.3)ng/ml(t=3.921,P=0.000)。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能较为有效地抑制鼻内镜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7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选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8 mL/h持续输注镇痛液。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开始,每间断1 h给予8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前(T1)、镇痛后30 min(T2)、1h(T3)、宫口开大7~8 cm时(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三组产妇T1~T3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产妇T4~T6时点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显示C组B组>A组(P<0.05);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7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选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8 mL/h持续输注镇痛液。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开始,每间断1 h给予8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前(T1)、镇痛后30 min(T2)、1h(T3)、宫口开大7~8 cm时(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三组产妇T1~T3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产妇T4~T6时点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显示C组B组>A组(P<0.05);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3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在全麻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根据全麻维持药物的不同分为2组:A组(吸入异氟烷)和B组(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每组15例。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5±7)ml与B组(12±8)ml无统计学差异(t=1.093,P=0.284)。A、B组尿量分别为(767±285)ml和(738±260)ml,无统计学差异(t=0.291,P=0.773)。A组输液量(1430±391)ml与B组(1367±352)ml无统计学差异(t=0.500,P=0.621)。A、B组拔管时间分别为(10±5)min和(9±5)min,无统计学差异(t=0.479,P=0.637)。2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系统稳定。2组在麻醉前、插管后1 min、术中50 min、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插管后1 min和术中50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这种差异无临床意义。2组各有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无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无论吸入异氟烷,还是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全麻维持。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不同临床条件下实施的胸段硬膜外镇痛(TEA)所具有的各种优势。然而在复合吸入麻醉药、液体治疗、使用血管加压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情况下,手术中硬膜外镇痛应用不同浓度局部麻醉药的影响却罕有报道。我们的实验报道了TEA联合全麻在行上腹部大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45例行上腹部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组1与组2TEA每60分钟分别给予0.5%和0.2%的罗哌卡因10ml和0.5μg舒芬太尼,组3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10ml生理盐水。切皮前麻醉维持吸入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地氟烷复合60%的N2O。手术中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临床体征(PRST评分),根据BIS值调节吸入地氟烷的浓度,使其维持在50~55。手术中镇痛不足定义为脉搏加快、出汗、流泪的PRST评分〉2分或者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大于基础值的20%,其治疗可调节呼气末地氟烷浓度至1MAC,若己超过1MAC可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低血压定义为MAP下降大于基础值的20%,其治疗可减少吸入地氧烷的浓度并维持BIS值在50。55,血压仍低时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输注晶体液和去甲肾上腺素。结果组1和组2的呼气未地氰烷浓度显著降低,分别至0.7±0.1MAC(P〈0.001)和O.8±0.1MAC(P〈0.001),而组3无显著降低。组l和组2的全部患者在20分钟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低血压(组1MAP从80±10mmHg到56±5rainHg),(组2MAP从78±18mmHg到58±7mmHg),P〈0.01。而组3MAP无明显变化(74±12mmHg到83±15mmHg,P=0.42)。三组心率都未发生显著变化。并且三组间静脉输液量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无显著差异。组3(7.2±4.9mg·kg-1·h-1)与组2(1.6±2.2mg·kg-1·h-1)相比,手术中使用了更大剂量的瑞芬太尼,P〈0.01。硬膜外应用0.5%罗哌卡因的患者任何时间都不需要输注瑞芬太尼。结论硬膜外应用0.5%的罗哌卡因与0.2%的浓度相比,在使用了一定剂量的血管加压药和液体治疗的情况下,保证一定麻醉深度的同时可更显著地降低地氟烷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五味子对实验性模拟航渡及高强度运动雄性大鼠睾丸轴功能、超微结构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34只SD雄性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应激对照组(B组)、五味子处理组(C组),B组和C组参照Bedford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分别以生理盐水和五味子灌胃1周,每日2次。实验结束后,取血以放免法测定血清睾酮(T)、皮质酮(CORT)、血清黄体生成素(LH)、葡萄糖(G lu)水平,同时随机取垂体、睾丸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①A组血G lu为(5.22±2.13)mmol/L,T为(0.61±0.68)ng/m l,CORT为(4.67±1.19)ng/m l;B组血G lu为(9.41±2.56)mmol/L,较A组水平升高(P<0.01),T为(0.10±0.15)ng/m l,与A组相比水平降低(P<0.01),CORT为(7.25±6.20)ng/m l,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血CORT为(3.55±3.52)ng/m l,G lu为(5.09±1.64)mmol/L,较B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T为(0.11±0.12)ng/m l,较B组无明显变化(P>0.05);LH在3组之间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组垂体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较A组显著减少,C组与B组相比胞质中分泌颗粒的数目明显增多,B组睾丸Leyd ig细胞线粒体肿胀,电子密度增高,嵴减少或消失,C组睾丸Leyd ig细胞中线粒体结构趋向于正常,可见大小不等深染的分泌颗粒。结论:模拟航渡及高强度运动训练抑制睾丸功能并影响细胞内超微结构,灌服五味子对垂体-睾丸轴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应激大鼠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麻醉前扩容对产妇和新生儿脐血血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孕38-40周,第1胎,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n=40)。A组麻醉前输注5ml/kg平衡液,B、C、C组在麻醉前分别输注5ml/kg、10ml/kg、15ml/kg万汶。输注结束后,行L3-4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于T6以下。术中血压下降大于基础值的30%或收缩压低于90mmHg的病例,静脉注射麻黄素10mg/次,并记录相应的给药次数。观察产妇入室(T1)、输液完成(T2)、鞘内注药5min(T3)、10min(T4)、20min(T5)时的MAP、HR、SpO2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qr评分。采集产妇入室后、输液完成时的动脉血,胎儿取出时的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B组患者在T3、T4、T5各时间点的MAP值均较T1下降(P〈0.05),尤以A组的T4下降明显(P〈0.01),C、D组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黄碱的使用率为30%(12/40),B组为10%(4/40),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C、D组没有患者使用麻黄碱。四组产妇液体输注后的动脉血pH值、PaO2、PaCO2与输注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新生儿的脐动血气分析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ar评分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扩容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产妇孕晚期的碱血症,预防母体低血压对新生儿脐血血气和Aqgar评分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期胆囊炎手术的治疗时机。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8月103例急性胆囊炎,以发病时间分为3组:发病3 d内为A组42例,3~7 d为B组37例,7~13 d为C组24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3±7.0)、(46.5±19.4)、(93.1±21.5)min,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A、B、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5±12.0)、(72.2±17.0)、(102.4±22.3)ml,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住院时间A、B、C组分别为(3.2±1.3)、(4.5±1.5)、(6.4±2.7)d,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A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开腹率均为0,B组和C组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无统计学差异[2.7%(1/37)vs.12.5%(3/24),P=0.290;2.7%(1/37)vs.16.7%(4/24),P=0.073]。结论对发病7 d内的病人,严格适应证的选择,积极实施LC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固定手术;B组11例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同时行椎间融合加单侧经皮内固定手术;c组11例采用扩张通道辅助单侧入路潜行多节段双侧减压术。评估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ODI,根据JOA、ODI改善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0±28)min,(220±31)min和(120±20)min;A、B、C组出血量分别为(290.5±20.9)ml,(270.7±18.7)ml和(120.3±22.6)ml。34例随访14.4~27.6月,平均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A组(70±21)%,B组(73±17)%和c组(63±18)%;ODI改善率分别为A组(69±22)%,B组(71±19)%和c组(68±24)%;满意率3组分别为A组83.3%,B组81.8%和c组72.7%。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影像学表现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条件来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