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的鉴别各注家的认识颇不一致,可归纳为风胜与湿胜;风湿胜与寒湿胜;表阳虚与里阳虚.各家认识虽各有所据,但若深推之,均值得商榷.文章从<金匮要略>原文、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均属风寒湿邪在表而阳气已虚,其鉴别关键在于桂枝附子汤证兼有肾气虚而膀胱气化不行;白术附子汤证则兼有脾气虚而湿邪中阻.  相似文献   

2.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普遍认为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则是表里阳虚。而从方药的比较可知,桂枝附子汤中含有姜草枣,兼顾脾胃营卫的生化,如桂枝汤之意属"表中之里";甘草附子汤中则不用姜枣,且见"骨节疼痛",如麻黄汤之意属"表中之表"。再以风湿三方与《金匮要略》多条经文比较,可知仲景风湿三方应属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表郁比甘草附子汤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术附子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有效率93.3%.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白术附子汤治疗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干姜附子汤新用吴勤瑞武威市金羊乡卫生院733000关键词干姜附子汤中图分类号R287.1干姜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阳虚烦躁证而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阳虚寒滞咽痛证,疗效较佳,供同道参考。例一:朱某某,男,40岁,1995年4月16日...  相似文献   

5.
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的认识沈继泽(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候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以下简称“本证”),出自《金医要略·水气病》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枝枝去芍药加麻...  相似文献   

6.
厘清对《伤寒论》第174条条文的认识,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桂枝附子汤证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症状,其证处于太阴阶段;结合相关条文提出该方亦可治黄疸,并分析"大便硬、小便自利"的含义。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治病求本的理念及"不呕不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1];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  相似文献   

9.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对称性全身多关节肿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古籍中对该病有系统的认知,而中医药治疗有确切的疗效。文章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金匮要略》中湿痹、历节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认为湿痹与历节病理基础相类,属于仲景所论的广义“湿病”的不同时期。风寒湿邪侵袭,痹阻气血,病位偏表,正气未衰,则属于湿痹的范畴,而病情发展累及肝肾及筋骨关节,则属于历节范畴,湿痹可以病传至历节。据此总结了《金匮要略》相关的证治方药,为不同时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提出治疗思路。根据病位的深浅变化,早期可使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表里俱虚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而后期可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相似文献   

11.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为湿病、饮病、火气病各设立治疗大法:湿病的微发其汗,饮病为温药和之,水气病为发汗、利尿,攻逐湿,分析认为三病治法是因部雅而立,又互有圆通。  相似文献   

13.
陈修园是清代名医,善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玄而难解的中医理论,为清代中医科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著作颇多,《金匮要略浅注》是其众多著作之一。书中提出《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互参的研读方法;需注释处以小字穿插于原文进行注解;具有尊崇经典、探本溯源,崇古不泥、敢于创新的特点。该书多方参考,博采众长,见解独到,是《金匮要略》不可多得的注本,为后学者开启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及《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入手,剖析《金匮要略》对月经不调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金匮要略》治疗月经不调立方遣药的特色,系统探讨《金匮要略》论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的症状描述,参考古代文献,其所论胸痹为阳虚阴盛、胸阳痹阻之病证,涉及肺、心、脾胃等脏病变;心痛病机亦为阳虚阴盛,包括心痛、胃痛等。《金匮》胸痹、心痛合篇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脾胃与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心病治疗具重要意义,《金匮》胸痹心痛篇方药体现了和胃降逆、祛痰健脾、温胃散寒、补脾温中等治法。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各种传世版本中,吴迁抄本最大程度保留了北宋官刻原貌。从书名、篇名、篇章顺序、方药名、药物炮制方法、用药剂量、参考医书、宋臣注文等角度,对比分析和研究吴迁本与邓珍刊本及其衍生的各传本,对北宋官刻《金匮要略》的面貌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北宋官刻《金匮要略》的正式书名是《金匮要略方》,全书篇名完整,篇章顺序与当今通行本有异,方名更为古貌,方药用量有所差别,药物炮制方法记载更为详尽,参考较多中古医书。  相似文献   

19.
湿邪为六淫邪气中比较特殊的外邪,既可为外感六淫之一,又可为病理产物,转而成为致病因素。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湿邪的论述深刻,内容丰富,治法各异。对于表湿证的治法张仲景以解表祛湿为主;对于里湿证的治法,或清热利湿,或健脾除湿,或温阳利湿,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对于湿证治法禁忌则有禁大汗,禁火攻,禁攻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