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法对城乡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城市、农村重点中学各1所,在两所学校各随机抽取初一年级4个班,共8个班,分别随机分为干预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对照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25个月)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均分、认知成份、情感成份的分值高于对照组(172.6±12.8/145.4±17.4,98.7±10.8/85.0±13.3,73.9±4.3/60.4±7.7;t=20.83、13.20、25.29;均P<0.01);城市、农村干预组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170.6±14.3/143.8±18.4;174.8±10.4/147.2±16.1,t=14.02,16.13; 均P<0.01).结论综合干预可提高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综合干预方式。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枣庄市城市、农村重点中学各1所,在两所学校各随机抽取初一年级4个班共8个班,随机分为干预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对照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均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干预前后测评。对干预组父母进行(25个月)的综合干预,采用集体家庭心理教育和个别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分较对照组提高(53.0±10.6/49.3±10.1、55.7±10.9/50.4±10.5,t=4.24、5.80,均P<0.01)。父母的惩罚、过分干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因子均分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17.6±5.5/18.7±6.0、33.6±6.3/36.2±6.7;19.9±4.0/20.8±4.4、12.2±4.4/13.9±4.7;t=-2.51、-4.63、-2.45、-4.49均P<0.01)。结论:综合干预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团体辅导在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以某部队90名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的士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15次团体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CSS)分别对两组的士兵施测,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干预组士兵采用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在干预后进行主观评估。结果团体辅导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SCL-90总分及除恐怖、躯体化目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成员的应付方式问卷得分除“幻想”分量表差别细微外,“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分数增高,“自责”、“退避”、“合理化”3个分量表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自身比较,后测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前减少,除恐怖、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后测的应付方式问卷得分除“幻想”分量表变化细微外,“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分数增高,“自责”、“退避”、“合理化”3个分量表分数降低。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帮助士兵更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提高士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人际容纳的影响。方法从某师范院校新生中随机选择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实验组进行7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容纳他人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前后测,以前后测结果的对照作为干预效果指标。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人际容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P0.05);实验组中,低容纳组和中间组的团体辅导效果优于高容纳组;实验组的孤独水平低于对照组(t=-5.83,P0.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促进大一新生的人际容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积极与传统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从湛江市两所重点中学的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随机抽取8个自然班,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84周期间,干预组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上升,对照组干预42周后心理健康水平上升,但43周—84周期间不再有改善。干预8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干预84周后,心理问题检出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心理咨询的回访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干预优于传统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增能团体心理剧干预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的焦虑、恐怖心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为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一所小学内抽取4、5年级各2个班级,随机将4、5年级各1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干预组,另2个班级(4、5年级各1个班级)的学生即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共计5次的增能团体心理剧活动,而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Marks恐怖强迫量表作为心理测评工具。结果:增能团体心理剧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MSCPOR和SAS的各个因子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组完成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MSCPOR的恐怖因子与SAS粗分、标准分因子中与对照组产生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4.40,6.26,6.10;P0.02)。结论:增能团体心理剧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恐怖、焦虑心理具有较好干预、控制效果,对于强迫行为、总体恐怖强迫行为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考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采取随机整群(班)抽样,选取某医学院2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实验组进行6个单元的班级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运用大学生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及自编的团体辅导反馈表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班的大学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后测得分比对照班有显著性的改善(t=-6.789,-2.999,5.652;P0.01),同时实验班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t=7.507,P0.01)、自我和谐量表(t=13.801,P0.0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13.192,P0.01)后测得分显著优于前测。结论:将班级式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唐山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该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唐山市某小学四年级2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2个班选出量表总分前15名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另外的47名学生作为参照组,对实验组给予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在辅导后再次使用心理健康测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MHT量表总均分为(36.32±11.97),有2名学生的MHT全量表得分在60分(标准不健康值)以上,检出率为2.6%,有12名学生的全量表得分在50~59之间(心理状态欠佳);除学习焦虑量表得分外,其余内容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学习焦虑的检出率和平均分最高;②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显著性差异(t=3.185,P<0.001);③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不显著(t=-1.397,P>0.05);④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3.774,P<0.001)。结论唐山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青少年戒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名男性青少年戒毒者作为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另97名男性青少年戒毒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的自我控制总分由干预前的52.06±6.67降低到干预后的47.68±8.67.除自我情绪性维度外,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前后测差异显著;干预组接受干预后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青少年戒毒者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团体辅导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把24名被试分成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实验1组接受卡尔·罗杰斯的“会心团体”辅导方案;实验2组接受森田疗法取向的“生活发现会”团体辅导方案,各进行8次,每次2小时,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在SCL一90人际关系敏感等维度上的后测有显著差异(F=22.73,P〈0.001)。结论以卡尔·罗杰斯的“会心团体”和森田疗法取向的“生活发现会”为指导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对大学生幸福感和心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07级新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个班)。对实验班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CWB)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辅导后实验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幸福感有所增强。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下降,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分的变化非常显著(P〈0.01)。各因子分≥3.0者由8人减少到2人,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占8.10%,Z=-2.333,P〈0.05)。学生体会也显示很高的学习满意度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结论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绘画艺术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绘画艺术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法 在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20名随机分为2组,1组10人为干预组,1组10人为对照组.干预组参加团体绘画艺术疗法,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干预前1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两组学生进行测查,干预后1周,对上述量表进行复测,同时采用"团体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共获有效问卷336份。结果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63%,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5.36%;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9,P0.001);高社会支持组与低社会支持组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MHT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中学生高焦虑的相关因素有性别(OR=0.508;P0.005)、支持总分(OR=0.803;P0.001)、客观支持(OR=1.278;P0.001)和主观支持(OR=1.212;P0.022)。结论高社会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增加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健康干预对提高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方法将24名学习困难初中生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心理健康干预,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评价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及1个月后追踪后测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和追踪后测相比评分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或P〈0.05),后测与追踪后测相比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变化,但总分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评分相比也产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而对照组前测、后测和追踪后测评分均未产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综合心理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团体咨询改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初中时期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于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不仅增加辍学、犯罪的可能性[1] ,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消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 ] 。本研究使用团体咨询的训练方法针对大、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人际关系训练 ,以改善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研究对象1.1 对象在昆明市三所大学张贴广告招募被试 ,经面谈和SAD量表筛选 (SAD得分介于 12~ 2 0分 ) ,抽取32名大学生 ,其中实验组 16人 (男 10人 ,女 6人 ) ,对照组 16人 (男 9人 ,女 7人 )。昆明市第三十中初二年…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中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农村和城区各2所重点中学、2所普通中学,每个学校6个年级,每年级随机抽40人,实际调查了24个班级968位中学生,采用卫生部制定的《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的总体正确应答率63.4%;其中"心理问题认知"正确应答率85.9%;知道哪里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占47.4%;知道"何时需心理帮助"占11.5%;知道"向何人求助"占24.1%;"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达到80%,但拒绝率也接近20%;在心理卫生知识认知方面,农村中学生高于城市中学生,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P<0.01)。结论 2010年我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了《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02-2010)》中的在校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6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感戴能力关系以及内观疗法对二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内观组SCL-90前后得分差异显著下降了(t=5.036,P=0.000),另外内观组大学生感戴能力在内观前后显著提升(t=-5.928,P=0.000)。团辅组SCL-90得分前后差异显著(t=2.220,P=0.037),而感戴能力在处理后也得到了显著提升(t=-3.017,P=0.006)。空白对照组在施测一周后SCL-90得分明显下降(t=5.485,P=0.000),但感戴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至)3组SCL-90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内观组和团辅组感戴能力前后测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F=9.822,P=0.000)③感戴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线性关系(B=-0.132)。结论①内观疗法和团体辅导活动均可提升大学生感戴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②大学生感戴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由于心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 ,加之缺乏对外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法 ,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适应困难 ,影响其心理健康 ,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据有关调查发现 ,有 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少年 (初中生 )为 13.76% ,青年初期学生 (高中生 )为 18.79% ,并且随年龄的增长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1- 2 ] 。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 ,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提高心理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校三年级456名文、理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26人)和对照组(230人)。两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前组开展以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恋爱的心理健康、应急与心理健康、心理防御的措施、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等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后组不参加心理健康月教育。两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总样本焦虑和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16.72%。观察组干预后SAS和SDS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2.194,3.615;P〈005),中度以上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也明显下降(X2=9.353,5.802;P〈0.05)。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