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2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主动性人格与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63名大一新生展开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在入学3个月时各方面适应情况不佳,普遍低于常模,且在人际适应(t=-2.40,P0.05)、学习适应(t=-2.01,P0.05)和择业适应(t=-2.28,P0.05)上差异显著;2大一男生的学校适应普遍好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动性人格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62,P0.001);3主动性人格和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需要关注,主动性人格是影响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8,ΔR2=0.19,Δ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ΔR2=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 eta=-0.15,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人口学特征对此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与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北京950名本科新生(其中有效被试874人)进行调查。结果:1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总体的46.1%,迷恋型占34.9%,淡漠型占12.2%,恐惧型占6.8%;2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情绪及总体适应维度上,城市新生显著高于农村新生;3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适应较好,而依恋回避程度较低;4安全型依恋的学校适应显著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5依恋焦虑和回避负向预测学校适应。结论: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学校适应性最好,依恋高焦虑和依恋高回避不利于良好学校适应的发展,且依恋与学校适应两者关系同人口学背景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专新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以306名中专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学校适应性行为量表进行测查,收回有效问卷290份。结果中专男新生在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与回避性4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新生;城市中专新生在依恋性、亲密性与回避性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专新生;除冲突性与人际技能、学业技能、社会能力总分;依恋性与人际技能、敌意-易怒、苛求-破坏以及回避性与苛求-破坏相关不显著外,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性相关显著;师生关系各维度对学校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中专新生的学校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应对方式和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学校适应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羞怯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被他人容纳量表和学校适应量表,以667名大学新生为被试,使用Amos 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羞怯、积极应对方式、被他人容纳和学校适应4个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消极应对与羞怯呈正相关,与被他人容纳呈负相关,与学校适应的相关不显著;②应对方式在羞怯与学校适应间起中介作用;③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学校适应间起中介作用;④积极应对方式、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学校适应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可见羞怯可以直接影响学校适应,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被他人容纳影响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25~0.595;P均<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595~-0.290;P均<0.01);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6~0.492;P均<0.01);③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456,P<0.001),还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509;P<0.001)。结论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校与专业满意度、师生与同伴关系等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新生学校影响因素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选取某新建本科地方院校中2211名2008级新生进行测量。结果1不同学校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不同专业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0.05);3不同同伴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4不同师生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高校应改善其生态环境以便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与新生适应的关系.方法 对3206名大学生被试分别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大学新生适应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①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与新生适应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关系;②心理健康在自我同一性3个水平与新生适应的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0.08,0.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研究当前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不同(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科大学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生。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较之其他3类家庭所在地的学生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以方便抽样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一般状况问卷,对某军校591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该军校新生中有23.7%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2.2%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19.8%可能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3人际关系总分及其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均存在统计学正相关(r=0.200~0.551,P0.001)。结论:军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和心理问题,且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改善军校新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幽默感水平、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维幽默感量表、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69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高、低幽默感大学新生在适应性各因子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t=-4.209,-4.634,-3.576,-4.905,-4.156,P<0.001;t=-2.0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团体心理训练对军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问卷(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调查。测查中重点学员所在班中数据有效的91名学员作为干预组进行小团体心理训练,另随机抽取剩余班中数据有效的78名学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训练前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在3次测验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2.1,6.49,4.19,8.21,5.78,5.37;P<0.05),LSD比较发现7个阳性指标的基础值得分均明显高于后两次测验得分。应对方式问卷幻想得分在3次测验中存在显著性差异(F=3.80,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3次测验结果比较,第一次干预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3.04,2.59,2.5,2.29;P<0.05),第二、三次测验各因子分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改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具有较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问卷”、“大学生适应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三所医学院校新生 5 5 6人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筛选影响新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家庭因素。结果 :入学新生四个月后仍有9 7%不能适应大学学习 ,3 6 %不适应大学生活 ,11 9%不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女生差于男生。父母情感温暖、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与适应得分呈低度正相关 (r =0 16~ 0 2 4) ,而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矛盾性、控制性呈低度负相关 (r =-0 15~ 0 2 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 :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父亲过度保护是影响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r =3 8~ 2 1)。结论 :家庭背景对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警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978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来自边远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大学生;离异、单亡和双亡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家庭的大学生;生活在暴力、冷淡、争吵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和谐家庭的大学生;低收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结论不同的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也是影响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商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际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商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改造过个人资料部分的UPI对2853名商学院新生进行测试,由SPSS10.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商学院新生中I类学生占4.5%,Ⅱ类学生占22.3%;随着他们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由很好到很差,新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也相应地增大。结论:商学院新生的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有效的做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教育部编制的CSMHS对1293名硕士研究生新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2.11%的硕士研究生新生无心理问题;7.89%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5.26%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关注;不同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结论:硕士研究生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教育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00名师范生填写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 来自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师范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学习成绩、参加社交活动情况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但与社会支持有关.结论 不同家庭环境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应加强心理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20.
经管类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经管类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采用16PF、SCL-90对39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测出心理障碍阳性38例,发生率9.9%。结论在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针对其性别、年级、专业等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