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生不同恋爱状态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应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恋爱状况调查表对泸州医学院2006~2008级的临床、中西医、非医专业的455名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结果①医学生总体的幸福感指数水平与幸福感指数量表的常模水平有显著性差异(t=-9.90,P〈0.05);②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维度上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t=-0.39,P〉0.05;F=2.28,1.16;P〉0.05);③总体上正在恋爱与未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t=-0.460,P〉0.05);但大二学生恋爱与未恋爱的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t=2.09,P〈0.05);④不同性别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t=-0.74,P〉0.05);⑤不同年级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F=2.25,P〉0.05);⑥不同专业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F=2.64,P〉0.05)。结论医学生幸福感总体水平偏低。大二正在恋爱与未恋爱的医学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正在恋爱的医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交往焦虑和交流恐惧的影响.方法 对10名学生进行6次团体辅导.用交往焦虑量表、交流恐惧量表进行前后测,并在结束后让成员填写团体成员评价表.结果 ①团体辅导后,成员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显著降低(t=2.902,P<0.05);②交流恐惧量表(PRCA)总分显著降低(t=2.3...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对1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问卷总均分为2.14±0.34,性认知和性态度的均分为2.45±0.35和1.93±0.56。总分及性态度男生得分低于女生(t=5.48和8.70,P〈0.01);总分及性认知高年级得分低于低年级(t=1.99,P〈0.05);性认知城市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学生(t=2.02,P〈0.05);总分(F=8.12,P〈0.01)及各因子(F=11.31,P〈0.01;F=3.09,P〈0.05)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男、女生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4.50和3.96,P〈0.05),且都是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低年级学生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F=6.04,P〈0.01),其中中立组得分最低。结论男生、高年级学生、父母理解支持的学生性心理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多因素影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对555名大学新生进行量表测评,包括交流恐惧、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量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自我概念等因素对社交焦虑影响作用的假设。结果:交流恐惧自陈量表总评分女性大学新生高于男生(65.6±9.7/63.3±10.2,t=2.64,P<0.01),但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模型中自我概念对交流恐惧的回归权重为-0.41(P<0.01),对交流恐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消极应对,权重为0.23(P<0.05),积极应对的权重为-0.10(P<0.05),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积极应对间接影响交流恐惧。结论: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交流恐惧的作用方式得到了模型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唐山市学习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1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学优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32,P〈0.01)和行为不当(t=-2.50,P〈0.01)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困生;②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优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剐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148,P〈0.01)和成就感低(t=-3.365,P〈0.01)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低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F=4.211,P〈0.05)、成就感低(F=6.485,P〈0.01)和行为不当(F=3.92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困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学优生;学优生的学习倦怠不受性别、年级和专业影响,而学困生的学习倦怠受性别和专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山西师范大学的14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学业失败归因上差异显著(F总归因=0.016,P〈0.05;F失败=3.064,P〈0.05);②性别在控制点上差异显著(t内控=-2.282,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稳定性(F稳定=3.674,P〈0.05;F不稳定=2.939,P〈0.05)、控制点上差异显著(F外控=3.073,P〈0.05);③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能力两者正相关显著(r=0.307,P〈0.01),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t=4.399,P〈0.01)。结论学业归因方式是影响元认知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方院校新生大学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15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中等焦虑心理(3.140±0.576);②不同专业新生的焦虑总分(F=3.430,P0.05)和负评价焦虑(F=7.604,P0.01)具有显著差别;③英语A级学生在焦虑总分和4个维度的焦虑上得分均明显低于英语B级学生。(焦虑总分t=-5.470,P0.01;交流焦虑t=-4.892,P0.01;负评价焦虑t=-2.576,P0.05;环境焦虑t=-6.172,P0.01;考试焦虑t=-3.888,P0.01);④不同性别新生在环境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2.143,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结论地方院校新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焦虑心理,应有针对性为新生展开应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们对待性骚扰是否存在态度上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性骚扰行为模型对1018名中国大学生及1117名职场工作人员进行性骚扰态度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①在胁迫性骚扰(t=-5.632,P〈0.01)、攻击性骚扰(t=-2.217,P〈0.05)、非自愿性关注(t=-2.092,P〈0.05)以及总分(t=-2.777,P〈0.01)上,女性对待性骚扰的态度都比男性敏感;②除非自愿性关注外,其他4个维度上男性遭遇性骚扰频率比女性更高(胁迫性骚扰:t=4.508,P〈0.001;描述性骚扰:t=4.746,P〈0.001;性别骚扰:t=6.631,P〈0.001;攻击性骚扰:t=2.62,P〈0.01);③除性别骚扰外,性别与群体类型在其他维度及总分上交互作用都显著(胁迫性骚扰:F=8.681,P〈0.01;描述性骚扰:F=32.848,P〈0.001;攻击性骚扰:F=30.483,P〈0.001;非自愿性关注:F=15.757,P〈0.001;总分:F=30.520,P〈0.001)。结论性骚扰态度和性骚扰遭遇频率上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工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采取整取的方式,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时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工商管理人员的SCL-90人际关系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3.86,P〈0.01),总均分及其他各因子均分与后者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总均分(t=-2.30,P〈0.05)及躯体化(t=-2.16,P〈0.05)、强迫(t=-2.85,P〈0.05)、人际关系敏感(t=-3.22,P〈0.05)、恐怖(t=-2.10,P〈0.05)、偏执因子(t=-2.00,P〈0.05)均分明显高于男性。30~39岁年龄段组躯体化因子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F=5.63,P〈0.05)。结论工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有关,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于被试,两份问卷装订后同时随机发放给被试,并及时回收。结果①经独立样本t检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性别t=-0.043,年级t=1.439与专业t=0.200,P〉0.05,在自我效能上性别(t=2.245,P〈0.05),年级t=0.758与专业(t=0.031,P〉0.05),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不存在年级、性别和专业的差异,在自我效能上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专业和年级的差异;②时间管理倾向3个方面均与自我效能显著相关P〈0.01,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感对自我效能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其自我效能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对自我效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班级团体生涯辅导活动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交流恐惧的影响.方法 根据交流恐惧量表总分将实验组92位大学生分为高、中、低度交流恐惧组,采用双盲设计方法 ,由任课老师实施8个周班级团体生涯辅导活动干预,与对照组76人进行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择业价值观问卷和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进行前后侧.结果 ①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师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50名高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通过单样本t检验,高师生的人际均分与中间值有极其显著差异(t=-11.57,p<0.01);②高师男生人格特质的E分高于常模(t=3.429,P<0.01),L分低于常模(t=-5...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t=2.02,P0.05)、求助(t=-2.41,P0.05)和幻想(t=-4.17,P0.01)因子上差异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解决问题(t=2.41,P0.05)、自责(t=-2.60,P0.05)、求助(t=4.21,P0.01)、退避(t=-2.34,P0.05)、合理化(t=-2.58,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退避(t=2.10,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在退避(t=2.21,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F(4,723)=31.99,P0.01]、求助[F(4,723)=20.43,P0.01]、自责[F(4,723)=25.79,P0.01]、幻想[F(4,723)=19.09,P0.01]、退避[F(4,723)=16.78,P0.01]、合理化[F(4,723)=5.85,P0.01]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因子能够预测心理适应能力。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创业大学生与非创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异同。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100名创业大学生和100名非创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创业大学生的总体自我概念处于中等水平;②在自我概念的几个维度上,创业大学生皆高于非创业大学生,并且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t=-2.056,0.078,-1.945;P均<0.05)。自我批评(t=-2.890,P<0.01)差异显著;③理工类与艺体类创业大学生与非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各维度差异不显著,而文史类创业大学生与非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中有显著差异,即生理自我、自我批评(t=2.821,3.325;P均<0.01)、自我满意与自我行动(t=2.779,2.544;P<0.05),而且总均分(t=2.629,P<0.05)差异显著;④男女创业与非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各维度差异不显著,仅男性自我批评项目存在创业非创业的显著性差异(t=0.110,P<0.05)。结论创业大学生和非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子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创业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偏高;自我概念也受到学科及性别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心理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社会支持因子。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福建师大和四川师范大学的286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学习适应(t=-2.643,P<0.01)、角色适应(t=-3.357,P<0.001)、职业选择适应(t=-2.074,P<0.05)、生活自理适应(t=-4.524,P<0.001)以及身心症状表现(t=-2.401,P<0.05)方面都显著优于非贫困大学生;②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t=-5.015,P<0.001)和对支持的利用度(t=-2.184,P<0.05)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在主观支持方面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t=7.548,P<0.001);③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与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r=0.155~0.416,P<0.01),主观支持仅与人际适应呈显著正相关(r=0.246,P<0.001);④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适应良好的非贫困生的客观支持(t=3.999,P<0.001)、主观支持(t=4.193,P<0.001)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极其显著地高于适应一般的非贫困生(t=3.380,P<0.001);适应良好的贫困生仅在客观支持(t=2.647,P<0.01)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显著高于适应一般的贫困大学生(t=2.737,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社会支持保护因子表现为充分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新乡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1039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整班调查。结果①领悟社会支持在抑郁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r=-0.219,P<0.001);领悟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抑郁情绪(t=-4.290,P<0.001)比领悟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t=-5.278,P<0.001)的抑郁情绪显著少;②新乡市大学生总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83.8%;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抑郁情绪(t=2.158,P<0.05),社会支持(t=-4.274,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③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抑郁情绪无显著差异(t=-1.414,P>0.05),而社会支持状况有显著差异(t=-2.388,P<0.05);④家庭内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家庭外的领悟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更为重要。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作为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抑郁者的不良情绪体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女性青年罪犯与女大学生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以及其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个人自我评价问卷(PEI)对随机抽取的70名女大学生与70名女性青年罪犯进行研究。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极为显著(P0.05);②女性青年罪犯和女大学生在父亲严厉惩罚(t=2.98,P0.05)、父亲拒绝否定(t=2.73,P0.05)、母亲严厉惩罚(t=3.63,P0.001)以及母亲拒绝否定(t=3.45,P0.001)这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女性青年罪犯和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在体育自信(t=-2.29,P0.05)、学业自信(t=-3.13,P0.01)、总体自信水平(t=-2.93,P0.01)这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女性青年罪犯的社交焦虑、外表自信以及恋爱自信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青年罪犯的恋爱和学业自信与父亲教养方式有关;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仅与父亲的偏爱相关(P0.05)。结论父、母亲教养方式之间普遍存在分歧和极端化的倾向。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不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却与父母教养方式(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定)有关,较低的自信水平可能是促成其犯罪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①高校学生干部16PF的A(t=-1.91,P0.05)、E(t=-2.05,P0.05)、F(t=-3.65,P0.01)、H(t=-3.68,P0.01)这4个因子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而Q2(t=2.69,P0.05)因子显著低于非学生干部;②高校学生干部在应对方式问卷中自责(t=5.41,P0.01)、退避(t=2.81,P0.05)2个分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学生干部。结论高校学生干部在人格特质上多表现为乐群、恃强、易兴奋和敢做敢为,在应对方式上较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两方面可以作为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1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不同性别医学院校大学生在焦虑情绪(t=1.826,P<0.05)、负性情绪(t=1.049,P<0.05)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焦虑情绪(t=0.072,P<0.05)、负性情绪(t=-0.698,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应对方式均不存在差异;③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负性情绪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医学院校男生焦虑情绪、负性情绪高于女生;心理学专业学生焦虑情绪高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负性情绪低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影响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气质类型的中间作用。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与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气质类型量表对2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5,9.231;P0.05);不同生源、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1.473,P0.01;F=4.750,P0.05);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8,P0.01)。结论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最低,社会焦虑的程度最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分数越高,社会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