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基本情况,探讨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SL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青少年社会资源量表对湖南某市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1313名11~17(13.66±4.72)岁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的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两个因子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2)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5.32,P0.001);(3)生活事件、社会资源和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4)社会资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水平方差变异的0.5%(F=4.43,P0.05),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与满意度之间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有影响,社会资源在其中起到调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和特点,为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设计,对重庆市25个区县13035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38份。其中非留守学生3057人,留守学生9881人(父母均在外工作的7728人,仅父亲在外的1622人,仅母亲在外的531人)。用自编调查表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和父母外出情况,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调查样本的生活事件发生水平。结果:父母均在外和仅母亲在外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仅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均P<0.05);留守女生在人际关系[(10.4±5.3)vs.(9.7±5.0)]和学习压力[(10.4±5.3)vs.(9.6±5.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留守男生(均P<0.001),在受处罚[(11.0±8.2)vs.(11.5±7.8),P<0.01]和其他[(4.9±4.4)vs.(5.9±4.5),P<0.00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留守男生;父母离婚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49.1±25.6)vs.(47.4±25.4),P<0.05]和受处罚[(11.9±7.9)vs.(11.1±8.0),P<0.001]、健康与适应问题[(7.0±4.4)vs.(6.7±4.3),P<0.05]、其他[(5.8±4.6)vs.(5.4±4.6),P<0.01]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婚的留守学生。留守初中生和留守高中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留守小学生高(P<0.05);每三天以内和父母交流一次的留守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要低于其他交流频率的留守学生(P<0.05)。结论:双亲在外、母亲在外、父母离婚、与父母沟通少的留守学生生活事件发生水平更高,尤其是留守中学生。留守女生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生活事件和更少的受处罚和其他类型的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初中211名留守儿童和2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大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躯体症状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5.
探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和影响因素。采用自编含留守经历的人口学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四川某二本学院6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有无留守经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留守期间父母关系、父母回家停留时长、是否理解父母外出原因、与父亲的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一定影响,留守期间父母对子女更多的积极关注和有效沟通对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等方面的特点。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对129名初中留守儿童和133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是初中留守儿童最经常的支持源;与对照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也感受到较多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持。②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留守男生则比留守女生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的工具性支持;初一留守儿童比初二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和同学的社会支持以及来自老师的肯定价值。③与留守时间1年以内的儿童相比,留守时间5年以上的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及肯定价值。结论:母亲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不同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的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留守孩",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暂由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代养的孩子.选择留守孩集中的福建省福清市文光中学,初一至初三各抽一个班共110名,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90%,其中男50人,女49人.对照选取福州市一般中学(第18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各一班,共有120名普通学生,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其中男58人,女59人.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状态焦虑上农村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在特质焦虑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也存在年级差异,小学生两者之间,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明显,初中生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焦虑水平之间存在差异。1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者状态焦虑水平要明显高于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者(P<0.05);2留守儿童中,初中生比小学生有更多的焦虑(P<0.05);3小学留守儿童中,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状态焦虑(P<0.05);初中留守儿童中,男生则比女生有更多的状态焦虑(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状态焦虑水平普遍比非留守儿童高,但特质焦虑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皖北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94名皖北留守孩进行施测并与非留守孩进行比较.结果 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5%,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为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留守孩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孩,其中,躯体化和恐怖两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女孩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留守男孩,但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①留守儿童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t=2.13,P<0.05);②不同监护的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46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46例健康儿童的父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孤独症儿童父母的GQOLI-74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物质生活状态(t=1.98,P<0.05)和心理健康(t=2.56,P<0.01)尤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t=1.91,P<0.05),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t=-2.59,P<0.01),消极应对表现突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较健康对照者差,他们应对生活应激事件时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3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男生在永久的坏(PmB)、普遍的坏(PvB)、总体的坏(TB)、希望分数(HoB)等项目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t=2.6...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灾民对死亡的态度及其安全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死亡态度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与《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526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①灾民在死亡逃避(t=7.06,P0.001)、自然接受(t=33.71,P0.001)、情绪安全感(t=2.236,P0.05)和自我安全感(t=5.195,P0.001)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灾区被试,但在逃离接受(t=-28.89,P0.01)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灾区民众灾民;②年龄段在18~25岁与年龄段在46岁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年龄段在36~45岁的灾民(F=5.14,P0.01);③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受教育程度在中专、高中、初中文化的灾民(F=17.63,P0.05);④男性灾民在自我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差异高于女性灾民(t=2.80,P0.01);⑤在情绪安全感维度上,初中文化灾民的得分小于大专以上灾民、中专或高中灾民(F=4.19,P0.05);⑥情绪安全感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r=0.238,P0.01),而与死亡恐惧(r=-0.312,P0.01)、趋近接受(r=-0.235,P0.01)、逃离接受(r=-0.305,P0.01)则呈负相关;人际安全感与死亡逃避(r=0.159,P0.01)、自然接受(r=0.251,P0.01)呈正相关,与逃离接受(r=-0.254,P0.01)呈负相关;自我安全感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r=0.182,P0.01),而与死亡恐惧(r=-0.210,P0.01)、趋近接受(r=-0.151,P0.05)、逃离接受(r=-0.275,P0.01)则呈负相关。结论灾区民众的安全感在4年的物质精神援助下已经恢复常态,加强生死教育更有利于安全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差异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农村地区6所学校3~6年级小学生1345名(留守儿童744名,非留守儿童601名),使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的得分,比任何类型的留守儿童均低(F=12.800,6.145;P0.01)。仅父亲外出打工和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存在差异。非留守儿童以及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 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合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三者关系。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对225名留守儿童和6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上有统计学差异(t=2.770,P<0.05);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322,P<0.01),与自责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89,P<0.01),幻想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21,P<0.01),退避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05,P<0.01),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92,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幻想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9,P<0.05),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3,P<0.05);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的回归方程为:MHT=57.345+16.326×自责-0.788×GSES。结论进行应对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与提高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