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石,中医气论的证构对中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医气论证构是指借助传统气论与现代科学、哲学与心理学等研究对中医气论创新理论和技术的构建进行论证。文章首先在中国古代科学的背景下,对中医气论的6条基本定理和参量模型进行了证构。其次,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对证构的意义、原则和路径进行了证构。笔者认为中医气论证构的原则是守正传承、锐意创新,路径包括理论创新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实践研究和内证体察研究。中医气论证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奥秘和开启中华文明的宝库。  相似文献   

2.
王付 《中医杂志》2002,43(3):226-228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气的认识与应用远远大于当今对气的认识与应用,若能对仲景所论气的主要特性有比较客观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则有助于全面理解仲景所论旨意,更能比较客观地运用仲景所论指导临床,从而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气的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为我国历史上众多医家所重视。清代名医何梦瑶于其著作《医碥》中尤重人身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医者所论之阴阳实为气的运动变化,进而从气的角度对人体生命规律、疾病发生及治疗规律进行阐发。他指出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气,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人身之气出现了异常,治疗方面以调解人体气机为手段,其中对脾胃气机的调理是关键环节。本文从人体生命源于气、百病之生因于气、治则治法本于气等三个方面对何氏《医碥》气论予以探讨,对中医气论研究及临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论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核心理论,“以时为正”的观念是气论产生的关键。文章对形气关系进行探析,认为物有形,气无形,气与形构建万物,并且气物交融而生象,象介乎无形和有形之间。基于此,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3条路径:有形物质世界的认识,无形之气的认识,对事物“象”层面的认识。文章还对气论与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量子力学归根结柢属于物质科学,与同心念相通的气学属于两个本质不同的门类。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75-27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之一。运用《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分析了气与肺的密切关系,指出气的病变是肺间质纤维化发展演变的关键,"肺痹"与"肺痿"分别是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并论证了"调气"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这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恒耀  纪少秀 《新中医》2024,56(6):157-161
中医学现有辨证体系中缺少能够反映慢性疾病病机演变规律的辨证方法,而伤寒及外感温热病有 诸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以反映病机传变规律和预判病势发展的分期辨证理论和方法。“百病生于气” 和“久病入络”是气病和络病理论的总纲,两者揭示了疾病发生和演变的一般机制。因此,基于气病和络病理 论形成的“气络辨证”法可以指导慢性疾病分期或分阶段辨证治疗,同时气络辨证也可为中医治未病、功能性 疾病辨治、慢性病早期扭转和进展期截断等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方法。本文结合气病和络病相关理论,从中医 发病学和病机学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进行探讨,从而辨析“百病生于气”和“久病入络”的病机内涵,对 气络辨证法在中医慢性病分期诊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素问·宣明五气》所论“五气所病”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本文针对各家看法展开讨论与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旨在阐明“五气为病” 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欣欣  秦曦 《江苏中医药》2007,39(12):16-18
《内经》中气论与睡眠(失眠)关系密切.阴阳学说、营卫学说及五脏论均为气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均与睡眠的生理、病理紧密相连,诸气的偏盛偏衰均可导致失眠.从气论治失眠的方法,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病气论     
章琪 《光明中医》2003,18(1):6-8
病气论论述了疾病产生的本质原因乃病气所致。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以药物之气祛除病气或培补正气 ,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气”是具有中国民族性的重要思想范畴。以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宇宙模式具有四大特征:①一元多体;②体用不二;③生化交易;④整体和谐。它们分别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要义:①天人合一;②实用理性;③血缘宗法;④理气一统。中医学受此文化要义之深刻影响而形成了与西医学不同的四大科学思想:①人与天地相参应;②善言气者必彰于物;③四时五行脏象论与君臣佐使脏腑药物论;④伦理自然一统论。因此,对“气”范围及其宇宙模式的文化要义和科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将对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实现中医现代化以及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西医学的互补结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2.
禄颖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25-1927
主要从营卫昼夜节律运行是睡眠活动的机枢入手,阐述了营卫运行失调是失眠发生的总病机,而在营卫失调这一总病机之下的关键点则在于阴阳节律、阳明、少阴。因此,通调营卫作为辨治失眠的总则和治疗大法,在临床运用时当侧重恢复阴阳节律、调和脾胃和交通心肾。与此同时,还对相应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临床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营卫不和、肝血亏虚之失眠,既能外调营卫又可补虚养肝,使血虚得养,阴阳和合,经络大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切中失眠病证的主要病机特点,契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法,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以半夏秫米汤通调营卫、内达阴阳的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合营卫生化理论对失眠病机的认识。笔者结合《黄帝内经》论述失眠的相关理论,从营卫生会的观点出发,试述失眠病机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病证的证治机理,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以期在临床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皮下脂肪瘤的疗效。方法:皮下脂肪瘤临床多见,以"行气活血化瘀"立法,起到行气散结、化瘀消肿的功效。结果: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内治皮下脂肪瘤,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结论:行气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皮下脂肪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复杂,其中肠腑气机升降失调是形成便秘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便秘不宜单纯通下、润下,调畅气机也是治疗便秘的重要法则,提出了从气调治五法:宣肺降气导滞通便法、醒脾顺气调中通便法、疏肝理气开郁通便法、温肾化气利水通便法、补中益气升阳通便法,在临床上应用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气"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病因病机阐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确定、方药选择、养生指导等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但至今对于其本质的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将具体的、物质的气完全从哲学概念中剥离出来。为此笔者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气本质研究应当遵循的三大原则。并以一氧化氮为例,对三大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笔者也初步提出了气本质的物质基础与一氧化氮密切相关,为中医气本质研究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人体之气顺应天地之气而升降出入,中医学以气机升降出入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其序则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发生病变。明辨脏腑气机的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调和气机,使之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治疗脏腑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则。卢秉久教授潜心医学二十余载,涉猎群书,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对肝病治疗见解独到,辨证用药常中有变,疗效卓著。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卢师注重气机变化,遣方用药中善以补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气机,调理脏腑功能及调畅逆乱之气机,以调畅气机的思想贯穿疾病的治疗始终,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疗效昭彰。  相似文献   

19.
金匮肾气丸主治证候与君药辨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匮肾气丸是至今仍在中医临床被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近年来有关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研究报道逾百篇,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展。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医家一直将肾气丸归于补阳剂,目前中医药院校使用的规划教材亦同此见,对肾气丸的方解又以附子、桂枝为君药。该文从脏腑生理特性与合理的配伍结构来认识肾气丸,指出肾气源于阴精所化,欲补肾气当以滋补阴精为先,分析阐明了肾气丸的组成和配伍达不到补肾阳的需要,认定肾气丸为补益肾气的代表方剂其君药当为熟地黄。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99-900
江杨清认为虚痞形成与否,关键在于中气是否充足。中气一虚,既不能运化水谷,又无力旋转气机,以致停积气滞成痞。治疗以扶中气为主,少佐辛通,用药剂量宜轻。临证主要分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