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易筋经结合饮食调摄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摄,干预组同时给予每日30 min易筋经锻炼。干预1年后,观察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检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干预组2型糖尿病年转化率为6.67%,对照组为21.67%;两组转化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筋经结合饮食调摄可改善糖调节受损状况,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张兰教授认为,糖调节受损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脾气虚弱。治疗上应重在健脾益气,兼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滋养脾阴等。方用六君子汤加味,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延缓IGR向DM进展。 相似文献
3.
糖脉宁治疗糖调节受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中药糖脉宁对干预治疗糖调节受损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糖脉宁,对照组口服金芪降糖片,3个月为1疗程。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0%;治疗组糖尿病发病率为6.7%,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P<0.05),并能显著改善证候积分(P<0.01)。结论:糖脉宁干预治疗糖调节受损能够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王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5):17-18
糖调节受损(impain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前期阶段,是预测糖尿病的临床标志。早期预防干预IGR,对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抵安胶囊治疗糖调节受损(IGR)伴胰岛素抵抗(IR)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胰抵安胶囊,对照组口服卡司平。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BG、P2BG、HOMA-IR值两组明显下降(治疗组P<0.05,对照组P<0.01);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CRP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亦有所下降(P>0.05),组间对比(P<0.05);结论:胰抵安胶囊可有效改善IR,并可降低血糖和血脂,其疗效和卡司平相当,同时还有优于卡司平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易转化为2型糖尿病,所以积极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糖调节受损有很大可逆性,通过合理干预是可以避免发展成糖尿病的.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求园对IGR有着本质的认识,灵活丰富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对IGR患者进行整体调理以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从而在根本上防止IGR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来中医治疗糖调节受损的文献来看,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糖耐量、延缓病情等多方面均有成效。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诊治应通过将中医体质学说和证素辨证学相结合,中药与针推相配合,更好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期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规定刺激穴位的刺激强度、方向及深浅等量化指标。结果观察35例,总有效率90%。结论针灸改善糖调节受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脂异常检出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6个维吾尔族居民较集中的社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529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64.4%,其中糖调节受损患者中血脂异常检出率为87.5%。结论:血脂异常广泛存在于维吾尔族糖调节受损患者中,维吾尔族社区糖尿病控制工作刻不容缓。应在社区人群中尤其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加强糖尿病营养教育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0.
薯蓣胶囊干预对糖调节受损转归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薯蓣胶囊干预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h)、血脂和胰岛素水平,判定薯蓣胶囊干预对IGR患者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10.0%: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4%。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薯蓣胶囊干预IGR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近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中医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结论:中医药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在临床标准化诊疗方案进行降血糖、降血脂、减肥及运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特定主食中辨证加入中药细粉组成中药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餐后2 h血糖(2h blood sugar,2h 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低血糖发生率、血清三酰甘油(three acyl glycerol,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uric acid,UA)、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围。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3%,研究组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 PG、Hb A1c、低血糖发生率、TG、TC、BMI及腰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IGT,可改善不良指标,并且未见肝肾功能的损害,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00例新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依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2组腰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肝功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指标(TG、TC、HDL-C、LDL-C)及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合并NAFLD组124例,单纯T2DM组176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痰湿郁阻证占比明显高于T2DM组(P<0.05),其余分型占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腰围、BMI、TG、TC、FC-P、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P均<0.05),其余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TG、HOMA-IR。结论痰湿郁阻证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最常见证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维生素E和丹参滴丸3组(各36例),在降糖、降压、调脂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口服阿司匹林(0.1g/次,1次/日)、维生素E(0.1g/次,2次/日)和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日)治疗18个月,观察治疗后血糖、血脂谱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及颈、髂、股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丹参滴丸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1),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颈、髂和股动脉IMT无明显增厚(P0.05)。治疗后丹参滴丸组颈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股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组(P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协助血糖、血脂的调控,延缓动脉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识别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IGR向糖尿病进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IGR患者中医体质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及中医体质是否可以独立预测IGR的糖尿病风险。方法 :294例IGR患者采集血液样本,使用体质问卷评估体质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随访3年以上,记录糖尿病发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中医体质的糖尿病比值比(OR)。结果:痰湿、湿热和气虚是IGR患者三种最常见的不平衡体质。痰湿、湿热体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气虚体质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抑胃肽(GIP)水平显著降低(P0.05)。痰湿或湿热体质者表现出显著升高的糖尿病风险(P0.05)。结论:IGR患者中医体质、炎症反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确定患者的痰湿或湿热体质可以帮助识别具有较高糖尿病进展风险的IGR群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建立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联合强化治疗方案,得到该方案的2型糖尿病缓解率,并探讨各因素与缓解率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探讨中药健脾清化方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缓解率方面的作用。方法观察47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短期中药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缓解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组间对照分析各因素与缓解率的相关性,比较缓解组中强化结束时与随访时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中药在诱导缓解率方面的影响。结果强化治疗(11.8±2.5)d后,影响缓解率的主要因素为体重指数(P=0.044)及达标总天数与总强化天数的比值(P=0.00);强化结束时、1个月、随访期(平均6个月左右)的缓解率分别为46.8%、55.3%、53.3%:随访期中药组与对照组的缓解率分别为66.7%、44.4%。结论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联合强化治疗方案可使50%左右的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中药对荻得临床缓解及延长密月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对糖耐量减低进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得出糖耐量减低的主要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从而总结出中医治疗糖耐量减低的治疗原则及方药,为临床糖耐量减低的预防、治疗提供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饮食、运动和中药(降糖补肾方)干预对预防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eose toleranee,IGT)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作用。方法按WHO1999年诊断标准确诊的IGT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中药干预组25例,对照组参加糖尿病宣传教育课程和饮食、运动治疗,中药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降糖补肾方,参试者均在3、6、12个月复查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eose toleraneetest,OGTT)及体重指数、血脂、空腹胰岛素等,观察时间1年。结果51例参试者有6例(11.7%)退出,对照组1年后与干预前比较,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轻度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OGTT2h后血糖、体重指数下降明显(P<0.05)。中药干预组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但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OGTT2h后血糖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期结束,转变为糖尿病者对照组3例(13.6%),中药干预组为1例(4.3%),χ^2检验显示,两组IGT转化糖尿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药干预组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eose toleranee,NGT)年转化率明显优于对照组(Y。=8.31,P<0.01)。结论中药干预在延缓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可能是有效的,且有着良好的综合治理效应,使IGT人群向健康人群回归;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和实施饮食、运动治疗亦有利,但不能有效阻止IGT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