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消渴一证古以“多饮、多尿、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包括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尿崩症及部分甲亢症等在内,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相关记载,至今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古文献,探讨有关消渴脉学的认识,从消渴脉之象;消渴之脉察病因、定病位;消渴之脉审病机;消渴之脉测预后;依消渴之脉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消渴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在论述消渴病因、病机、脉诊、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对于辨证论治理论的贡献尤为突出。朱氏继承并发展前人所论消渴病因;开创"阳有余阴不足""相火妄动"及"六郁致消"学说阐述消渴病机;通过脉诊对消渴病进行辨证,进而提出保护正气、滋阴泻火、三消分证论治等消渴治疗的新理论。朱丹溪独特学术思想在消渴"因、机、证、治"方面的认识,丰富了消渴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其《素问·奇病论》对消渴的认识较为全面,从消渴的症状、形成的病因、发病的机制、相应的治疗方法、饮食调护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指出消渴的症状以口甘为主,甚至见胸闷、烦躁等症;其病因为饮食失调,尤其强调多食肥美之品所致;其病机责之于脾失运化,津液停滞,泛溢于外,以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以祛除积滞之陈气;并对热中消渴之病提出了用药禁忌以及消渴的变证,如禁食膏粱厚味之品,也包括如辛温芳香、金石类药,以预防发狂。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即有"苦渴数饮"、"善食而瘦"、"热中善饥"等症状描述。依据上、中、下三焦病位之不同,消渴病表现不同的症状。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一曰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而言之;二曰消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消  相似文献   

6.
<正> 糖尿病,古已有之,将其归属消渴论治。消渴者,阴虚火旺也。糖尿病虽有阴虚火旺之见证,然其总的病机岂能以阴虚火旺囊括乎?余细察病机,验之临床,确认不可。现将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三大症状产生的机理,逐一分述于后,公诸同道,相与研讨,以求对本病的病机有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多饮,大凡口渴有虚实之别,饮水有多少之分。因实热致渴者,必大渴引饮;因虚热致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8.
白小林  孙月梅 《陕西中医》2011,32(10):1432-1434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关于消渴论述颇多。有些篇章明确记载了消渴病的脉证、治法与方药,也有些论述在原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依据对脉证和病机的描述,可知其与消渴的特征甚为相符,故据其治疗消渴病,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1病因病机1.1胃肠燥热是消渴的病理基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2条说:"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若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指导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对降低消渴易感人群的发病率、控制消渴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消渴病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1《内经》对消渴病因认识1.1先天禀赋不足《内经》重视先天禀赋对发病的影响。《灵枢·五变》中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提出:"五脏脆则善病消瘅。"说明禀赋不同,有其易感之邪与多发之病。  相似文献   

10.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众多。《伤寒论》第71条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1条载:"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儿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该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流率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找出西医病机与中医证型在该病中的内在联系,在临床实践中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符合中医常见3个辨证分型(湿热蕴结证、阴虚火旺证、气滞血瘀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各60例,使用尿动力学分析仪对每位患者的平均尿流率及最大尿流率2项指标进行检测,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尿流率指标改变与中医证型的联系。结果3组病例无论是最大尿流率还是平均尿流率均低于正常组,从最大到最小的排序均为:湿热蕴结证组、阴虚火旺证组、气滞血瘀证组。3组间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间除湿热蕴结证组与阴虚火旺证组平均尿流率外,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降低,且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存在着内在联系。气滞血瘀证组尿流率降低最大,阴虚火旺证组次之,湿热蕴结证组的降低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与尿渗透压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肾功能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21例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肾功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医症状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结果与肾阴虚、肾阳虚有关,且尿渗透...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复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研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文章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优化造模因素、建立严谨客观的动物证候评价标准、注意模型稳定性等方面对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过程艰辛,仍需医家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卓越的医学体系,具有完整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但其宏观、抽象和复杂等特性使得中医药学很难被国际主流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人体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出发,用"组学"手段研究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人体这一"超级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中医药基于整体观的理念和方法论不谋而合,为中医药学与国际主流医学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在总结人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特点与优势,及其在疾病、健康、中医药等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体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策略,有望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患者对中医运动调护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90例(肾气亏虚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实验组予以中医运动调护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训练,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排尿日记记录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尿频、尿急、夜尿、尿失禁、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等中医症状指标变化,分析原因。结果:实验组症状改善显著,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运动调护联合穴位按摩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可为女性OAB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轻度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轻度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RAS阻断剂、控制血压和血糖等西医对症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2组均治疗12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24 h UTP、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 UTP、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 UTP、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S阻断剂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轻度蛋白尿疗效确切,不仅能降低尿蛋白定量,更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为临床通过症状判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轻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采集7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信息,并按统一标准计算患者的MELD评分。分别按照是否出现某种症状或某种症状的轻重程度对752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MELD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提取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症状。对这些症状与MELD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提取与MELD评分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结果:共采集到7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症状。按是否出现某种症状或某种症状的轻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MELD评分的差异,共提取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症状39个。对这39个症状与MELD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1个症状与MELD评分关系最为密切,其中黄疸、面色青黄、呕吐、神疲、数脉、尿量减少、消瘦、面色黑、腹水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胁痛、白苔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MELD评分=4.267+4.921×黄疸+2.529×面色青黄+1.956×呕吐+1.477×神疲+1.197×数脉+0.946×尿量减少+0.797×消瘦+0.762×面色黑+0.704×腹水-1.456×胁痛-1.055×白苔。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与MELD评分存在一定关联,随着MELD评分的不断增高,患者的大部分中医症状亦越来越突出,为临床通过中医症状判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轻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方法在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观察总结了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并进行归纳、总结出恢复期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结果 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夹湿夹热.舌脉体现为气虚湿阻,夹热夹瘀.恢复期患者以肺脾气虚、余邪未尽,夹湿夹热为病机特征.主症表现为乏力、咳嗽、气短、汗出、食欲不振、尿黄、口渴不欲饮,部分患者伴有低热.舌象以淡黯舌、黯红舌,白腻苔、黄腻苔多见.结论热毒、湿浊是SARS的主要发病因素.从症状舌脉观察,伤阴症状不典型,而气虚症状多见.气虚运化无力,湿热瘀滞,故舌象可见瘀点瘀斑,提示瘀也是恢复期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恢复期治疗一方面益气扶正,一方面注意余邪未尽,湿热瘀滞,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9.
陈茜  孙伟 《西部中医药》2012,25(3):104-108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糖尿病肾病伴蛋白尿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加以阐述,说明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辅助降糖降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较于西医治疗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