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的病因病机,临床采用复方黄柏液加地塞米松磷酸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确切。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病机目前尚不确切的慢性炎症性肠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趋势逐步上升,现代医学的治疗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检索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手段多样化,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复发率,有着广阔的治疗前景;但病因病机仍存在争论。现就此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笔者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的研究,对探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其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苏娟萍,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其擅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苏娟萍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如下。1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的黏液、脓血便、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难治的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文从"消托补"理论源流出发,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从消以导引消散、从托以托脓外出、从补以培本固元3个方面分层阐述了"消托补"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笔者认为"消托补"理论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截断其传变。本文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临床的难治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显示出了独特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专用、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概述近5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与优势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明显的优势及鲜明的特色。文章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入手,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与优势对策进行评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迁延,经久不愈,易反复发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免疫、遗传的影响和中医的气血阴阳,尤其是脾肾肝及肠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因此,文章试从气血水的相关理论阐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难治型溃疡性结肠炎以浅示。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张军  叶玉伟 《西部中医药》2013,(12):150-152
通过对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优势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原则组成的方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以验证通过此法为原则所组成方剂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采用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综合组、健脾益气组、清热解毒组、化瘀通络组,观察临床症状,肉眼及镜下的组织学损伤。结果:在与生理盐水组的比较中发现,本方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肉眼及镜下的组织学损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效果(P〈0.05,P〈0.01);在与SASP组的比较中发现,本方在减轻大鼠体重下降,改善大便性状,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方面疗效明显(P〈0.05),在与益气健脾组的比较中发现,本方在减轻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减少溃疡面积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可减轻镜下的病变深度及隐窝破坏的组织学损伤。结论: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原则所组成的方剂治疗UC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2.
介绍薛慈民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经验。早期以热毒郁结为主,治以清热解毒、疏肝养阴;中期痰凝气滞血瘀并见,治以健脾化痰、理气散瘀;后期以脾肾阳虚为主,治以温补脾。肾、化痰散瘀。  相似文献   

13.
安阿玥教授认为先天禀赋异常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生的重要前提,忧、思、郁、怒等不良情志刺激为其诱因,嗜食生冷、肥甘厚味、饮食不洁致湿热疫毒之邪内侵肠道为发病最直接原因,三者常相兼为患。安阿玥教授诊断用药强调中西医并重,二者互补短长,治疗用药方面,UC初起或急性期辨证为湿热交阻、气血壅滞证,主张以清热化湿,行气和血为主;病程日久辨证为寒热错杂、脾虚湿困证,以调补脾胃为主,辅以清热化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起病迅速病情危重的患者局部应用康复新液灌肠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学文教授清肝活血法辨治脂肪肝经验介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汪晓军 《新中医》2003,35(2):12-14
张学文教授认为,肝经郁热、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是脂肪肝发病的重要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肝包括其经,涉及脾胃;治疗上以清肝解郁、活血凉血、疏肝理气、化瘀散结为主,创立了清肝活血饮,临证明随证加减,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风药增效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其性能可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风药可内可外, 能上能下,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不仅长于发散祛邪,而且善于调畅气机,开发郁结,更能引经报使,宣导百药,与其 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重点对风药增效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水除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加 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术后发热为瘀毒结聚,酿生湿热;治疗可从湿温进行辨证,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为基本治疗原则,用药时还应兼顾清营、顾护津液和中气等。并举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慢性鼻渊之本,当责肺脾两虚,营气血难地上布鼻窍,鼻窍失养,加之肺虚难以祛邪外出,邪毒易于滞留,致鼻渊日久绵绵不愈。2、慢性鼻渊之标,常因风热痰湿,痰湿与风迷邪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湿痰内阻、鼻窦失宣,致风热之易于滞留,因此,风热痰湿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病。3、慢性鼻渊之治,主以固本0祛邪,本病病理特点本虚标实,固本祛邪是治疗本病大法,作者常用疏风清热法、清热化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