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皮针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TCD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头皮针针刺前后患者TCD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来探讨头皮针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TCD的影响.结果:头皮针使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速明显加快,并改变了左右脑血流的失衡状态,从而对急性脑缺血起到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头针加眼周穴治疗中风后视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图和眶区血流图的影响。方法 以视力、视野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36例中风后视觉障碍患者行头针加眼周穴的针刺治疗,观察其视力、视野的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针刺后脑血流图及眶区血流图的改善情况。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达97.2%,疗程与疗效关系密切;头针加眼周穴可以改善脑及眶区血流。结论 头针加眼周穴可以改善中风后视觉障碍患者的视力、视野及脑和眶区血流。  相似文献   

3.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剌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体针治疗,B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组采用头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组(头体针)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体针组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佳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287-1291
目的:以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载体,从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采用BOLD-fMRI成像技术,以10例健康被试者(A组)和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比较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与A组健康受试者ReHo的异同。结果: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功能区ReHo存在差异;治疗后基底节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等区域ReHo发生动态变化。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脑功能区异常,基底节区是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是中风患者静息态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是针刺治疗中风患者重要的调制区域。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MP含量。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 h后血流值增加。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后,rCBF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2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
谢西梅  米欣晶 《河南中医》2019,39(4):633-636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态脑Reho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2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电针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普通针刺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普通针刺治疗。采用BOLD-fMRI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Reho信号的异同。结果: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多个脑区Reho信号有所改善,其中电针组治疗后脑Reho信号改变明显。结论:电针及普通针刺均具有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态脑Reho信号的功能,且电针治疗后脑Reho信号改变明显,或许电针对中风患者局部一致性改变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刺缺血性中风病人外关穴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对脑部功能区激活/负激活的作用。方法: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6例,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针刺过程中接受fMRI扫描,所得数据由SPM2分析、比较。结果:与留针状态比较,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外关穴捻针时,激活的脑部功能区为BA7、10、17、18、19、31、39、40区和小脑前、后叶,负激活的脑区为BA1、4、22、45区。结论: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能较为特异地激活主管感觉的脑区,负激活主管运动的脑区,可能是外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观察头针对创伤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头针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2例.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TCD(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TCD提示:头针组的脑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P<0.05),脑血管痉挛缓解.结论:创伤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头针治疗可改善脑血流,缓解创伤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缺血性病变局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本文采用放射性核素SPECT·rCBF(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像机、局部脑血流)显象观察18例脑缺血病患者针刺前后脑血流变化。结果:针刺前患者普遍存在局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针刺后有13例脑缺血状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腕踝针联合甲钴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及对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接受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质量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感觉障碍评分、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波峰振幅、脑血流的波幅及流入容积速度、SS-QOL评分均明显升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感觉障碍评分、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波峰振幅、脑血流的波幅及流入容积速度、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能够改进疗效并改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易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尼莫地平片为主治疗,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营养脑神经液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易通汤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V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67-869
目的 :探讨痰瘀阻络方为主方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患者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46例和单纯西药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组加用中药方剂,分别于就诊当日,治疗7,14 d及3个月后观察大脑中动脉流速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生活能力状态等。结果 :同组内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流速较前均有下降,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同时Barthel指数较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大脑中动脉流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等与单纯西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加用中药组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西药治疗,大脑中动脉灌注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与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方法:于2010年3月~2011年5月将8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即补阳还五汤加减组和常规西医治疗组(每组43例),然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流变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部分血流变指标均得以改善,但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下降程度和血流变指标改善情况则好于常规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用于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价值。方法:将164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尤瑞克林组、联合组,各8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尤瑞克林组使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联合组在尤瑞克林组基础上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生活能力等级、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4 d的生活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尤瑞克林组(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的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均显著低于尤瑞克林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 d、7 d、14 d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尤瑞克林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灯盏细辛联合尤瑞克林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改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生活依赖程度,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两组均接受Schuell语言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辨证取穴;治疗组给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12周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语言功能总积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失语程度分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ACAP)、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P)、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PCAP)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及脑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井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惠芳  郭长青  马文珠  睢明河 《针刺研究》2003,28(3):234-236,220
本文就井穴的实验研究最新进展进行文献整理 ,从生化免疫、血液流变、电生理、微循环等方面进行综述 ,认为针灸井穴对急症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对井穴治病范围的研究仍非常局限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量、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13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合用舒脑欣滴丸,疗程4周。分别于入组当天,14 d,28 d,进行DARS、DHI-S、Barthel指数测评,并检测ET-1、CGRP、TM、v WF,于入组当天、28 d检测颈动脉彩超,并计算脑血流量。结果:试验组治疗后DARS、DHI-S、Barthel指数评分、脑血流量、ET-1/CGR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CGRP、TM、v W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血流量,其作用机制与调节ET-1/CGRP比值促进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