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在治疗急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影响。方法将196例急性中风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组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h内)加用心理护理;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NIHSS评分,早期心理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对急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风急救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风急救合剂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ADL,Barthel Index)、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风急救合剂口服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气脉通片联合针灸、推拿、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140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针灸、推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中风病-气虚血瘀型)、NIHSS卒中量表、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NIHSS卒中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P0.05)。结论:补气脉通片联合针灸、推拿、肢体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致残率、明显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残疾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病情稳定后48 h内)同时接受针灸及康复治疗,而对照组在发病后1周左右仅接受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及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1个月时mRS评分的比较,以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残疾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5天及1个月时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个月时,治疗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的介入可明显促进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康复方案,对照组应用西医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康复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康复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痛苦,尽快恢复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对于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25)和对照组(n=24)。对照组应用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功功能(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精神状态(MMSE)的差异。结果:研究组ADL评分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王欣  崔如珍 《新中医》2015,47(3):45-47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感染等基础治疗,改善脑循环及现代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内服和针灸。疗程8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肢体综合运动功能,进行痰瘀阻络证候评分。结果:疾病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1.11%,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5.56%,对照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金楹  陈晓慧 《新中医》2016,48(5):257-259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与干预组(于对照组护理方案上实施中医康复干预)各34例。比较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HAMD评分、HAMA评分、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及HAMD评分、HAMA评分均改善,且干预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干预组91.2%(31/34)高于对照组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中医康复综合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中医综合康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进行电针、补阳还五汤口服和骨盆控制训练等早期(14 d以内)康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1%,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BI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CSS评分、BI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与内科常规输液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医疗费用。方法依据既定标准选择200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用中药汤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专药3种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静脉输液等常规方法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住院费用进行医疗成本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86%;中医症状评分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8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基于NIHSS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量表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1 844±284)元,对照组(4 025±375)元,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好,医疗费用低,患者依从性好,可为国家调整医保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 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 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情况。方法:运用临床群体研究的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8月入院、发病48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常规脑卒中治疗4周,干预组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加用中药干预4周,4周、12周、24周时分别进行HAMD评分。结果:干预组在4周、12周、24周时脑卒中抑郁率及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可以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中医药内外同治和单纯中药内治疗效的比较,评价中医综合治疗对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中风急性期且伴有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7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和辨证内服汤药,治疗组另辅以中药药酒外擦治疗。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93.1%,对照组有效率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华 《中医药学刊》2010,(6):1184-1186
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果的比较,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8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20例,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中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和MoCA评分比较各表都显示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早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于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主要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中风患者共272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位136例,该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外辅用中药、针剌和推拿等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将患者的运动功能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和BI指数评分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提高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该两组患者评分提高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给予积极的中医康复治疗,能够加快运动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609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研究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1999年连续缺血中风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组和非综合组的疗效。结果:609例患者,显效320例,显效率52.5%,总有效576例,总有效率96.4%;接受中医内科辩证并物理治疗的综合组总有效率96.7%,仅接受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非综合组总有效率88.0%,综合组疗效优于非综合组(P<0.05),且急性期疗效综合组优于非综合组(P<0.05);资料显示,609例患者中,风痰瘀务痹阻脉络证250例(急性期199例),占40.8%。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提高了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同时认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缺血中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运用中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客观地评价益气活血颗粒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微栓子(MES)阳性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IS患者分为益气活血颗粒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颗粒联合西药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 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14 d,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可明显缓解AIS患者中医症状的临床表征以及对患者个体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临床疗效。结果:益气活血颗粒在改善AIS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颗粒能明显减少AIS患者颅内MES数目,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征积分,并可能因此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获益,此种中西医结合治疗AIS的方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入院时1~3d进行首轮评定,35d后由该医师进行第2次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0.
罗霞  ;张剑荣 《中医药研究》2009,(12):1414-1415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