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子宫颈病变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春 《陕西中医》2008,29(7):849-851
目的:论述"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子宫颈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宫颈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医妇科学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研究"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是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人体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成为疾病状态,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的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固护脾胃在"治未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阐述"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防治的意义。1"治未病"思想的蕴义"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  相似文献   

3.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5.
周滔  张声生 《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研究"治未病"思想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对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义理精深,其防治原则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领域切实可行.本文从"治未病"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策略,对"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对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指导意义予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治未病"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治未病"视为治病的最高境界。《素问遗篇·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即是通过各种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及修复能力,使之不得病、少得病、得轻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肾,充养于脾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研究成为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1]。兹将健脾和中法与"治未病"的相关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蕴涵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人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关系着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未病先防,保养脾胃;既病防变,调补脾胃;瘥后防复,顾护脾胃。因此,摄生防病当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1.
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霞 《陕西中医》2012,33(6):709-710
目的:探讨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意义及应用。方法:解读孙思邈的"治未病"理论,总结现代研究成果。结论: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探讨李东垣脾胃藏象的现代科学内涵、疫病辨治学术思想、防疫“治未病”思想、肺系疫病治则治法等,探究其肺系疫病证治经验。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关系密切,疫病辨治思想主要包括“疫病防治,首在辨证”“疫病诡变,不拘古方”“疫病防治,主治未病”,其防疫“治未病”思想亦基于脾胃藏象系统,善从脾胃论治肺系疫病,有关肺系疫病的主要治法包括“风升辟秽,透达调神”“斡旋中焦,健复气机”“清涤脏腑,予邪出路”等。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防治阳虚失眠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阳虚失眠病因病机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阳虚失眠"未病""欲病""已病"状态的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干预、运动锻炼、针灸方药等防治阳虚失眠。结论运用温养阳气、温运阳气、温潜阳气的治未病思想防治阳虚失眠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为中医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著作,蕴藏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值得研究。通过总结与探讨《脾胃论》中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思想,认为应将保护脾胃元气置于首位,从脾胃调畅情志、用药顾护胃阳、存胃中津液,主张法于四时、食饮有节、避醉酒、起居有常、慎劳役、省语养神、加强平素防摄,从五行防治疾病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养生保健、防病延年。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7):947-948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痛风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痛风病各期的病因病机,结合"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探求痛风的防治之法。结果:"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对于痛风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结论:痛风在我国古代被称作"富贵病",但现如今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愈见增高,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故从中医学中"治未病"的角度出发,结合痛风病各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指导痛风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防治老年阴血亏虚失眠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阴血亏虚失眠病因病机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阴血亏虚失眠"未病""欲病""已病"状态的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变、运动锻炼、针灸方药等防治阴血亏虚失眠。结论运用养血、滋阴、安神的治未病思想防治阴血亏虚失眠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优势,探寻运用中医药调理"治未病"的方式.方法:用中药对中医内科门诊的不同证型相关人群以不同方式进行调理,观察疗效,分析病机,总结方法.结果:运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具有成本低、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