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蓓 《吉林中医药》2007,27(11):3-4
鲁承业主任医师强调临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尤重舌诊与脉诊在诊断中的作用。用药方面,强调依据药物性质、疾病情况、体质、配伍等多方思考。立法用药中贯彻"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凉而勿凝、温而勿燥、补而勿滞、消而勿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可,药量小,临床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2.
王中男教授指出,临证之际,应慎遵四诊,见微知著;详辨阴阳,去伪存真;未瘥勿忧,纠偏勘误;效验勿喜,当求不足。灵活掌握辨病辨证方法和处方用药特色。特别对于神志病的治疗,紧紧围绕中医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强调四诊合参,判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病与辨证结合施治。  相似文献   

3.
田嘉禾副教授从医六十余年。精求医道,蒐集良方,对温热病的疗效卓著,摘录学习点滴供函授师生参考。一、温病诊治、统观五脏、勿失整体在温病治疗中,田老常指导要详查四诊,统观五脏,勿失整体。在审因论治上必须想到:六气的变化,水土的差异,环境的变迁,禀赋的强弱,切不可孤  相似文献   

4.
<正>王惠珍主任医师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40余载,擅长中医妇科病的诊治,主张谨遵生理,辨重气血;明晰标本,掌握缓急;审证求因,辨证诊治;攻补兼施,攻伐勿过;四诊合参,注重舌诊。对高泌乳素血症、月经失调、不孕症等妇科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对导师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肝经郁热夹瘀型高泌乳素血症的经验介绍如下。1丹栀逍遥散功效本方来源于明代薛立斋《薛氏医案·内科摘要》,  相似文献   

5.
循证医学对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诊客观化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探讨四诊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四诊客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出实现四诊客观化的对策。四诊合参,真实准确全面的记录病史资料;四诊重在分级,逐步实现量化;开展大规模四诊与客观检查结果相关性的研究;采用大样本,遵守随机、对照、双盲和重复的原则,逐步实现四诊客观化。  相似文献   

6.
清代医家王士雄(1808~1867),字孟英,著有《归砚录》、《王氏医案》和,《霍乱论》等,其中对于诊治急症尤有丰富经验。今归纳、总结于下,俾有助于今后中医治疗急症工作的开展。四诊合参洞察细谛急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王氏谓治病应“不惑外显之假象”,“必探其源,勿徒遏其流”。在四诊中,王氏尤注重于切诊、望诊,对诊脉、观舌、察神,积有丰富的经验,以脉舌辨寒热、分阴阳、别虚实、判生死。如诊吴某,脉左寸数疾,余皆软大,  相似文献   

7.
吴崑,明代著名医家,其针灸代表作《针方六集》记载的针药结合学术思想如下:针药理一,功无二致,强调针药的共通互补之处;辨证论治,施针遣药,强调医家应细审三因、四诊合参;针药互补,调和气血,主张针药相互配伍;针药勿过,待时有序,提倡针药并用应中病即止、有序进行;兼收并蓄,以人为本,认为医家应博采众长、批判继承。全书论述层次鲜明,言简意赅,不断推动着后世针药结合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医四诊在无偿献血征询体检中的运用。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3月400例无偿献血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00例。西医常规组实施常规西医体检方法,主要是结合测量血压、体质量、听心肺等方法进行体检;中医四诊组在西医常规组基础上结合中医四诊方法(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体检。比较两组体检合格率、体检不合格率;献血反应发生率、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体检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中医四诊组体检合格率、体检不合格率和西医常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医四诊组献血反应发生率、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低于西医常规组,P0.05;中医四诊组体检者满意度评分高于西医常规组,P0.05。结论中医四诊在无偿献血征询体检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提升体检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中医辨证施治体系构建原则,是构建传统四诊辨证施治加内窥镜下延伸辨证施治的五诊辨证体系。构架可分别进行2种模式探讨,模式一是内窥镜下黏膜望诊辨证施治的单纯模式;模式二是将传统四诊辨证构架与内窥镜下望诊辨证合参为五诊辨证体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内窥镜下诊),称为复合性内窥镜下延伸辨证施治模式。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包括:①准确进行传统四诊合参与新的五诊合参辨证比较;②如何创建内窥镜下辨证标准和分型;③根据内窥镜下辨证施治的效果进行反馈改进。该体系在实践、理论、应用方面都是创新,将推动非内窥镜器诊的中医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孟英在舌诊方面深有造诣,发挥了前人的舌诊经验;在温病诊断过程中,详辨舌象,常将其作为辨证关键;重视舌诊,又不拘于舌诊,强调四诊合参;对于真假错杂的病证,临证能够对四诊资料灵活取舍。王孟英的舌诊特色和经验研究,对今天的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最常应用的治疗思路与方法,结合临证体会,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病毒与调整免疫疗法相结合,扶正祛邪兼施;(2)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改善机体内外环境;(3)不失治疗时机及时因势利导,正复则可胜邪;(4)抗肝组织损伤,改善肝细胞功能。临床充分发挥二者优势,联合用药,综合治疗,定会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对210例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分布进行了辨证归经分析,结果表明:白癜风皮损分布于阳经多于阴经,脏腑分属腑多于脏,其中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者居多,其次为手阳明大肠和手少阳三焦经。提示白癜风发病可能与上述脏腑经络有关,对临床针灸择经取穴和辨证用药治疗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14.
人体十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智强  王一中 《针刺研究》1989,14(3):389-394
<正> 对人体经穴和经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国内外学者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如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经络学说,探索经络实质,仍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曾以人体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传导规律,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特定穴、交会穴、子母穴的冷光特性,并对人体四肢部位经穴经线冷光特性作了观测。近年来,由于对测量装置作了较大的改进,得以对人体躯干部位的经穴经线冷光进行了观测,并且对人体四肢部位部分经穴  相似文献   

15.
该文总结了廖品正教授辨治中医眼科疾病的学术思想。要点如下:(1)强调打好内科基础,整体、综合论治。(2)力主中医眼科和现代诊疗、科研方法相结合。(3)治内障眼病注重"阴阳和抟",力主"矫枉不可过正"。(4)擅治"水血同病"证,常用"活血利水"法。  相似文献   

16.
王瑞平教授认为卵巢癌是在肾阴亏虚的基础上,外邪内侵、七情饮食内伤,脏腑经络功能进一步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紊乱,血行瘀滞,痰饮内停,有形之邪阻于冲任督带,结聚胞宫而成,提出卵巢癌应以滋肾养阴、调理冲任固其本,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祛其邪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对激素副反应的认识与用药心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认为 ,激素药性偏阳、归肾经 ,性同“少火”且具有“壮火”样副作用。拮抗激素副反应的中医用药应当 :①不影响激素的治疗作用或具有协同效应 ;②对原发病没有不良影响 ;③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另外阐述了拮抗激素副反应的治法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天疱疮3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率为90%。初步摸索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高中 《中医杂志》2005,46(5):323-325
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以下看法:(1)中药体外抑杀Hp实验存在局限性,应借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抗Hp的研究.(2)Hp感染临床辨证分型存在多态性,应努力寻求反映本病中医证的金标准的特异性指标.(3)应进一步提高本病疗效判定的规范性.(4)应努力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平滑肌细胞内第二信使Ca2 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每组9只.分组处理后,取胃窦平滑肌,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结果:针刺足阳明经穴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 ]i明显高于阿托品模型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细胞内[Ca2 ]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影响与胃平滑肌细胞内Ca2 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