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九虫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九虫丹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九虫丹低、中、高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九虫丹对并发DPN的大鼠糖化血清蛋白、血液流变性各参数的影响.结果:九虫丹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含量、调节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九虫丹可能通过降低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从而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36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穴位注射组,建立大鼠DPN动物模型。二甲双胍组按0.04g/kg灌胃,穴位注射组取肾俞、足三里,注入弥可保注射液。60天后动物处死取坐骨神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呈现日趋加重的神经细胞损伤,二甲双胍组和穴位注射组治疗后,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而2个治疗组间比较,穴位注射组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法能有效改善DPN大鼠的病理损伤,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益气活血通络法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弥可保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并发DPN的大鼠血液流变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8周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血液流变学改善.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防治DPN.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36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穴位注射组,建立大鼠DPN动物模型。二甲双胍组按0.04g/kg灌胃,穴位注射组取肾俞、足三里,注入弥可保注射液。60天后动物处死取坐骨神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呈现日趋加重的神经细胞损伤,二甲双胍组和穴位注射治疗后,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而2个治疗组间比较,穴位注射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法能有效改善DPN大鼠的病理损伤,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等角度,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弥可保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并发DPN的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液流变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影响.结果 治疗8周后,糖尿病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组与弥可保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法可能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发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模型大鼠,观察该法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神经保护的角度探讨温针治疗DPN的可能机制。方法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肌肉注射诱导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温针组。温针组每日针刺大鼠双侧脾俞、肾俞、环跳和后三里穴,得气后在针尾缠绕艾绒点燃施灸30 min,弥可保组每日肌肉注射弥可保50μg/kg。另设正常组进行对照,模型组和正常组只作捆绑处理。共治疗8星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一般状态、血糖,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坐骨神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治疗后,弥可保组和温针组坐骨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SOD和TAO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温针组与弥可保组相比较,以上各项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针能有效提高DPN模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并且能有效地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芪通络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及活性氧簇(ROS)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乌芪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选择14只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组66只,后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造模成功51只.将模型组随机分为乌芪通络胶囊组、弥可保组及模型组,每组17只,分开饲养.连续给药8周后处死,取坐骨神经,提取总RNA,采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荧光方法测定DPN大鼠的坐骨神经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及活性氧簇(ROS)的变化.结果:DPN模型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中VEGF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弥可保组和乌芪通络胶囊组VEGF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乌芪通络胶囊组表达低于弥可保组(P<0.05).DPN模型组大鼠的坐骨神经ROS水平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加(P<0.05),弥可保组和乌芪通络胶囊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但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乌芪通络胶囊组ROS水平比弥可保组低(P<0.05).结论:ROS、VEGF mRNA在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表达增高,乌芪通络胶囊可以促使糖尿病大鼠ROS、VEGF mRNA表达降低,该变化可能与乌芪通络胶囊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痹康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n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用ELISA法测定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坐骨神经中NGF基因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中、高剂量组血清NGF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坐骨神经NGF基因含量显著增高(P<0.01)。 结论: 糖痹康能增加糖尿病大鼠NGF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对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通活血乳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ERK1/2蛋白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75只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后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 mg/kg(STZ)腹腔注射而诱发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的糖尿病大鼠继续高糖高脂饲料饲养8周,制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通活血乳膏高剂量+二甲双胍组、温通活血乳膏中剂量+二甲双胍组、温通活血乳膏低剂量+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组、辣椒碱+二甲双胍组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热缩足潜伏期、冷缩足持续时间,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DRG中ERK1/2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温通高、中、低+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感觉神经潜伏期缩短,热缩足潜伏期、冷缩足持续时间延长(P0.05),DRG中p-ERK1/2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通过抑制DRG中ERK1/2发生磷酸化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温经活血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Nrf2/HO-1/NQO1信号通路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DPN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选择60只DPN大鼠随机分成DPN模型组、温经活血方低剂量组、温经活血方中剂量组、温经活血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12只,...  相似文献   

11.
补气通络方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与结构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补气通络方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造模,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补气通络胶囊组、补气通络注射液组、维生素B1加B6组和空白组。经过造模给药后4、8、12周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神经轴突计数(NAC)测定作为观测指标,判断神经功能与结构的修复情况。结果:补气通络方2个治疗组的神传导速度及神经轴突计数均比维生素B1加B6组和空白组恢复快(P<0.05或P<0.01)。结论:补气通络方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针灸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本课题采用体重在200 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40只,选其中30只以(STZ)左下腹单次注射诱导形成糖尿病模型,造模后选血糖≥16.7 mmol/l的Wistar大鼠喂养8周形成DP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弥可保组、温针组,其余10只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例。温针组选用脾俞、肾俞、足三里、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尾上搓捏艾绒点燃施灸。每穴施灸20 min,隔日1次,共治疗8周。弥可保组肌注弥可保50μg/kg。通过对大鼠一般情况、血糖监测,结合神经电生理方法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评价温针对DPN的治疗效应。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AGEs,用RT-PCR检测坐骨神经RAGE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8周后,温针治疗提高了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抑制坐骨神经中AGEs及RAGEmRNA的表达,其结果与弥可保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证实了温针疗法可以提高DPN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能抑制坐骨神经AGEs及RAGEmRNA的表达,减少AGEs与RAGE结合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减轻了对神经和血管的损害,进而改善了周围神经的结构和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DPN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变化探讨丹参注射液改善老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作用机制。方法:70~72周龄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4.4 g生药/kg)、低剂量组(1.1 g生药/kg)和模型组。另外10只轻龄大鼠作为轻龄对照组,ip给药14 d后,取血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变性指数等指标,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注射液组能够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全血黏度(P<0.01)、血浆黏度(P<0.05)以及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P<0.01);并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减少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含量,影响红细胞膜上脂质代谢,是提高红细胞膜变形性,改善血液黏度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彭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103-104
目的:观察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予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6%,对照组有效率为4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补肾活血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40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足浴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3周,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密西根糖尿病神经评分及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改善末梢血氧饱和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足浴能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疗效较好,且该疗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敷贴配合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敷贴配合川芎嗪粉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中药敷贴配合川芎嗪粉针剂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神经妥乐平。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神经电生理即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1%、65.31%;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右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中药敷贴配合川芎嗪粉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PN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患者的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糖尿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明显,对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按摩可明显提高DPN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草锌颗粒对胃溃疡大鼠模型溃疡愈合及胃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醋酸烧灼法将Wistar大鼠制成胃溃疡模型,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Western blot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及EGF、EGF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HE染色显示甘草锌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较模型组黏膜厚度有所增加,溃疡周围炎性细胞侵润明显减少,纤维排列较整齐。②EGF、EGFR在正常胃组织表达呈弱阳性,甘草锌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表达明显增高,干草锌低剂量组、模型组及正常组EGF表达升高并不明显。③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甘草锌高、中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的表达为阳性,其中高剂量组表达最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甘草锌低剂量组表达较弱。结论:甘草锌能保护大鼠胃黏膜组织,降低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指数,改善溃疡的愈合质量,增加胃黏膜组织的EGFR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中药风药对肝郁脾虚型UC大鼠肠黏膜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痛泻要方加风药组、痛泻要方组、痛泻要方祛防风组,每组10只,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加乙酸局部刺激法建立大鼠复合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用药组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祛防风药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均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分离其结肠组织,计算肠重指数,评价黏膜充血、组织损伤。结果: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组在改善大鼠肠重指数、结肠黏膜充血、组织损伤方面明显优于痛泻要方祛防风组。结论:风药通过减轻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炎性反应,减缓黏膜充血水肿来促进实验性UC大鼠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痹康汤剂结合胰岛素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强化降糖和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糖痹康汤剂,疗程共3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3项总积分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2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3项总积分明显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比较,临床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3项总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痹康汤剂结合胰岛素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