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在中风急性期多痰热腑实,当通腑化痰,升清降浊为首务,对于痰瘀胶结,祛瘀化痰,勿忘调气,对于中风急性期毒损脑络,解毒通络,善用虫类,中风病急性期常瘀水互结,注重活血利水;中风病未病先防,勿忘滋阴填精,慎温燥太过,中风病后遗症期,调理气血,重用藤类,治疗时纵观整体病情,并重视个体化,祛瘀化痰、活血利水、解毒通络、化痰通腑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指导,国医大师阮士怡提出"育心保脉"理论,结合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疾病发展观体系下,将冠心病从治疗转为预防、调护。提出冠心病危险因素有易损患者、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基于育心保脉理论,分别从调气和血、养心安神,稳斑通络、活血化瘀,化浊解毒、和血畅脉,益肾健脾、调气养血调治以上危险因素,可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世敬  张晓南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07-2509
根据艾滋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易出现免疫系统缺陷和机会性感染,病机概括为虚气(元气亏虚)留滞(气滞痰阻血瘀毒聚),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从气血阴阳脏腑亏损之别,气滞血瘀痰阻毒聚之异,分别阐述了培元以补气为先、固本以脾肾为要,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解毒疗损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强调治疗本病,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解毒;解毒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阳活血解毒方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E-/-小鼠13周,复制AS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温阳活血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蒸馏水、辛伐他汀和温阳活血解毒方干预13周。测定小鼠动脉斑块内成分(细胞外脂质成分、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计算易损指数,并测定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及温阳活血解毒方中、高剂量组易损指数、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温阳活血解毒方中、高剂量组对斑块易损指数、新生血管密度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而高剂量组对新生血管密度的作用优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温阳活血解毒方可通过减少AS斑块内泡沫细胞、增加斑块内平滑肌和胶原成分,降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表达以稳定AS斑块,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常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程丑夫教授认为,其病机乃气郁痰凝、脉道痹阻,其治法多为调气化痰、活血通络,兼清热解毒,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以达消除斑块之功.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上西医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高社光教授总结多年的经验认为,该病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痰浊瘀血互结于脉道所致,治疗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通络活血、化痰为法,兼以补气、泄浊、散结、解毒,自拟化斑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孙光荣教授巧用中和思想,对于治疗肿瘤有着独特的经验。孙光荣教授治疗肿瘤主要从肝肾入手以扶正为本兼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佐以利水,重在肺脾;理气活血通络,佐以软坚散结,重在调肝;健脾养心,利水渗湿,清热解毒重在心脾;通过几个医案,以窥孙光荣教授之大法。  相似文献   

9.
邹国辉善于运用解毒活血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辨治颈动脉易损斑块性疾病。本文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从概念、中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遣方用药、典型医案进行阐述,剖析了颈动脉易损斑块在临床上的辨证施治,及邹国辉治疗本病的独到见解,并另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病变是脑动脉硬化、血管性抑郁、血管性痴呆、淀粉样血管病等患者脑部主要病理改变。根据本病具有年迈体衰、脑白质影像学改变、认知功能减退、抑郁、运动功能低下等临床特征,病机主要为元气亏虚(虚气)、气滞血瘀痰阻毒聚(留滞),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从气滞、血瘀、痰阻、毒聚之不同,分别阐述了益气开郁、培元化痰、补气活血、扶正解毒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强调治疗本病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通络,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PCI术后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PCI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PCI术后RS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提出PCI术后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以心气虚为本,以血瘀痰浊为基本病理状态,以心肾两虚为主要病理表现,其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阳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心肾阴虚8个证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13.
陶根鱼教授认为癫痫的病位主要在肝、脾、心;而火炎风动,痰浊瘀阻,脉络不通,气机逆乱,蒙蔽清窍,神明失守为其主要病机;陶老师提出治疗的关键在于理气化痰,佐以熄风开窍,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慢性心衰病机认识与治疗经验。心衰是各种心病日久的常见转归,其危害严重。由于导致心衰的疾病不同,因而患者发病年龄、体质、病程与病性有明显差异。心气心阳虚损,乃至衰竭,推动无力,气化失司,以致血瘀水停,是心衰发病的共同病机。五脏俱病,病位在心;心脏受邪,体用俱损。正虚邪实互为影响,心气心阳不足,正虚不充,必然导致气滞、痰浊、瘀血、寒凝、浊滞、水停等邪气内生,邪甚伤正。因此,治疗心衰强调补虚扶正与祛邪泄浊兼顾,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行水泄浊为治疗原则。创制心衰1号方、心衰2号方、益心汤等,并随证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和胃的生理特性,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宜和胃降逆,包括理气通降、化瘀通降、化湿降浊、消积导滞降胃、降气涤痰、泻火降逆等。并提出服药方法及调摄宜忌。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因心脏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降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水""喘证""水肿"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心衰是在正气亏虚的前提下,产生瘀血、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上凌心肺、外溢肌肤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郭教授在治疗心衰时分别从气、血、水3个方面入手,以益...  相似文献   

17.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虚积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临床研究实践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从正虚为本、痰瘀结积为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论述正虚积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其主要含义是:正虚是指肺脾肾虚损而以肺虚为始、以肾虚为基,以气虚为本、时或及阴阳;积损是指痰瘀及其互结成积、胶痼积蓄难除并日益损伤正气,正气逐渐虚损而积损难复。为临床应用扶正祛积(化痰活血)为主要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同分级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中医四诊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集20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应用一般统计学方法和熵聚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Ⅱ级至Ⅳ级的转变中,水停类、痰浊类、血瘀类、阳虚类症状呈递增趋势,且变化显著;心功能Ⅱ级以气虚和气虚阴虚为主,兼夹血瘀或水停,证候要素组成较为单一;心功能Ⅲ级时常见气虚、阴虚的基础上兼夹痰浊、血瘀、水停;心功能Ⅳ级多见阳虚兼夹痰、水和瘀,证候要素构成最为复杂。结论:冠心病心衰不同的心功能阶段的证候要素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临床诊治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中医基础理论 ,结合中风病临床实际 ,探讨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提出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认为正衰积损是中风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就正衰积损的理论渊源、病理机转及其产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中风病病机演变过程中 ,无虚则火难炽、风难亢、痰难生、气难滞、血难瘀 ;在正衰积损产生过程中 ,增龄致衰和积因致损互相影响。认为正衰积损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加速性和突变性四大特征 ;积因致损具有七情致损、饮食致损、过劳致损、过逸致损和六淫致损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