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旭 《中国实用医药》2013,(12):165-166
目的探讨滋燥养荣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治疗于我院的89例银屑病(血虚风燥型)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维A胶囊治疗组)45例,观察组(滋燥养荣汤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组)44例,比较两组银屑病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虚风燥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时采用滋燥养荣汤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方法选择337例脾虚湿蕴型湿疹患者,其中170例予以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为中医组,另167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为西医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EASI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医组EASI评分为(9.57±1.25)分,明显低于西医组的(15.29±3.29)分(P<0.05)。中医组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西医组的71.3%(P <0.05)。结论多途径中医疗法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具有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医辨治湿疹进行探析。方法: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文献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两方面对中医辨治湿疹进行探讨。结果:湿疹病因为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病机为脾湿内蕴,加之风邪外袭,久郁化热,营卫气血运行失畅而病:湿疹的辨证分型多为湿热内蕴型、脾虚湿盛型和血虚风燥型三型,临床分别以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及自拟首乌四物汤进行加减治疗。结论:湿疹病程中各阶段均存在风热湿毒的病理变化,故清热、利湿、祛风法是本病贯穿始终的三大治法。此外,酌情运用活血化瘀之法,重视皮损部位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及内外同治,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20,(4):490-495
目的:系统评价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经方辨证(试验组)对比抗组胺药(对照组)治疗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共计1 8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5.67,95%CI(3.44,9.33),P<0.000 01]、脾虚湿蕴型[OR=4.23,95%CI(1.89,9.46),P=0.000 4]、血虚风燥型[OR=3.57,95%CI(2.36,5.41),P<0.000 01]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0.72,95%CI(0.21,2.41),P=0.59]、脾虚湿蕴型[OR=0.31,95%CI(0.01,13.57),P=0.54]、血虚风燥型[OR=1.08,95%CI(0.18,6.59),P=0.9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湿热蕴肤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SMD=-1.67,95%CI(-2.04,-1.31),P<0.000 01]、白细胞介素6[SMD=-1.53,95%CI(-1.88,-1.17),P<0.000 01]、白细胞介素8[SMD=-1.75,95%CI(-2.28,-1.21),P<0.000 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水平[SMD=1.51,95%CI(-0.37,3.38),P=0.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方辨证治疗湿疹的效果显著优于抗组胺药治疗,且安全性相当;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显著降低湿热蕴肤型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查阅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著者发现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HIV-PPE)类似于古代文献中的粟疮、马疥。它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湿热瘀阻,主要证型为血热生风、血虚风燥和脾虚湿蕴证。著者主张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张力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83-684
目的观察养血祛风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门诊治疗湿疹(血虚风燥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养血祛风汤结合复方蛇脂软膏治疗;对照组选用酮替芬结合复方蛇脂软膏治疗。治疗2月,随访半年,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患病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EASI评分: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较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及随访期间湿疹急性期复发率:治疗组复发例数为7,复发率为17.5%,对照组为13,复发率为32.5%。结论养血祛风汤治疗湿疹(血虚风燥证)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长期服用可一定程度的减轻湿疹慢性期患者的复发率,用于湿疹(血虚风燥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寻常银屑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中草药治疗。结果:治疗后获临床痊愈63例,好转39例,总有效率86.4%。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血热风燥型的早期银屑病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任勤教授认为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外邪内侵。临床将其辨证分为风热夹湿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三型,分别给予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胃苓汤、荆防四物汤加减,并将健脾和日常生活的护理贯穿于各型治疗之中,疗效显著。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 60例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依巴斯丁等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范崇信 《北方药学》2012,(11):14-15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观察分析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亚急性甲状腺炎辨证分为热度炽盛型、阳虚湿困型、肝郁蕴热型,辨证施治后治愈24例,显效3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24~48d,平均(31.5±4.6)d,不良反应发生4例(5.9%),复发3例(4.4%)。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海南省白庀患者不同中医证候常用内服中药的疗效。方法制定诊断、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疗效判断标准,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白庀患者,先辨证分型,后予内服中药,1周为1疗程,观察8周。记录治疗前、后疗效,评价药效。结果海南省白庀患者常见中医证候分布共14型,依次为:血瘀证16.95%、阴虚血瘀证16.10%、阴虚血热证14.41%、血燥证13.56%、血热证5.93%、湿热蕴毒证5.93%、脾虚湿盛证5.09%、血热抑郁证4.24%、毒热入营证4.24%、血虚证4.24%、肝肾不足证3.39%、冲任不调证2.54%、寒湿痹阻证1.69%、风寒证1.69%。常用中药分类依次为:活血化瘀类、清热凉血解毒类、滋阴清热类、滋阴润燥类、健脾除湿类、养血润肤类、滋补肝肾类、养肝疏肝解郁类、温通驱痹类。疗效最好的为清热凉血解毒类治疗血热型,总有效率85.71%。结论不同患者按正确辨证分型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应提倡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雾化结合硫磺膏外治寻常型银屑病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虚风燥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中药雾化治疗+外涂硫磺膏),对照组40例(外涂硫磺膏),观察治疗前后两组PASI评分及瘙痒积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及瘙痒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在PASI积分及瘙痒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雾化结合硫磺膏外治寻常型银屑病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58例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结果58例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血清总IgE水平增高,经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下降。结论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患者存在着血清总IgE水平的改变,健脾润肤颗粒对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海潭 《天津药学》2003,15(3):35-36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顽固性皮肤病 ,祖国医学称“松皮癣”“白疮风”等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笔者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将其分为血热风燥型和血虚风燥型、血瘀风燥型 ,分别对证治疗 ,收到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0 8例银屑病患者 ,男性 6 6例 ,女性 4 2例 ;年龄 14~ 6 8岁 ,以 18~ 38岁居多 ,占 82 % ;病程 1~ 30年。中医辨证血热风燥型者 31例 ,血虚风燥型者 6 4例 ,血瘀风燥型者 13例。2 分型辨治2 .1 血热风燥型 皮疹点状或片状 ,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 ,刮去可见点状出血 ,瘙痒 ;伴有口干、咽干、便秘或溲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治…  相似文献   

15.
郭素香教授认为湿疹患儿宿有伏风,外感风邪,又兼脾胃积滞,滞而化热,内酿湿邪,内外风邪裹挟湿热蕴结肌肤,发为湿疹。病程迁延,血分耗伤,肌肤失养,渐成血虚风燥。临床辨证分为脾胃积滞证、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治疗以和血健脾、祛风止痒为要,随证佐以息风止痒法、健脾导滞法、资脾和血法、运脾安神法、引经法等。方予消风散加减,配伍精确,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方法: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健脾化湿汤100ml/次,2次/d,20d为1个疗程,另外配合常规外用药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160ml静脉注射,外用药相同。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结论: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 60例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依巴斯丁等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方法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不同的方药,观察辨证治疗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疗效。结果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辨证分型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热型、阴虚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常见证型为湿热型、风热型、血热型、血虚型,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脾虚湿盛证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8月收治的脾虚湿盛证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水平,并对其安全性和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糖水平(FPG,HbA1c和OGTT 2 h血糖)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功能,逆转糖尿病前期症状,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湿疹是一种常见变态反应性、炎性皮肤病,容易复发,现代中医统一命名其为"湿疮".中医药对湿疹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在治疗湿疹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与不足浅谈看法. 1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 1.1 整体调节,改善复发 复发问题是湿疹治疗的难点.中医辩治湿疹认为其病机由先天禀赋不足而起,脾胃失约、饮食失调、甚至气候环境调摄不慎等均可生风、生湿、生热,"风、湿、热"邪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则成湿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状态.针对这些特点,临床常把湿疹分为"风热湿阻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或"阴虚血燥型",进行辩证论治.中医药采用的清热祛湿、健脾等方法治疗湿疹,正是通过调整机体整体功能,发挥机体自身的抗病修复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