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医病因、致病因素、邪气、邪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邪是一切不正常、不正当的因素,邪气是邪的一部分,主要指六气异常以及疫疠之气等外感因素。两者可以独立于人体而存在,也可以进入人体,成为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即致病因素,邪(邪气)进入人体是致病因素,未进入人体不是致病因素。未导致疾痛的致病因素不是病因,已经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病因。  相似文献   

2.
从六淫邪气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邪气发病",《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说明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便是"邪气",简称"邪".  相似文献   

3.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肾炎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因主要是人体的肾气,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疮毒之类。肾气不足,病邪乘虚而人.导致肾炎的发生;反之,肾气充足的人,纵遇六淫或疮毒之类侵袭。也不致受其害而发生肾炎。  相似文献   

5.
中医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6.
《三因方》外感病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发病特点、病机分析、现代研究及临床治疗体会等方面对外感因素在糖屎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医外感因素是引起耱尿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治疗上笔者根据外感邪气轻重缓急的不同,本着驱邪安正的目的,在辨证的基础上多采用驱邪为主佐以补虚或二者并重的原则.在对糖尿病人的日常治疗方剂中也主张加用驱邪安正的药物达未病先防之目的,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外感六淫学说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淫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汉以前部分非医学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人们认识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来自自然界的气候气象异常变化,但这一认识还比较粗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内经》的成书,丰富与发展了外感病因学说,在运气理论"六气主时"的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六淫学说。  相似文献   

9.
从行为免疫学角度看中医淫情交错的致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张雪亮:这讲是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外感发热和咳嗽。大家知道,每隔几年总要有一次病毒性感冒流行,中医叫做发热性外感疾病。有人对中医治疗发热感冒不屑一顾,怀疑中医的疗效。绝大部分人感冒发热都会去看西医,认为打针输液来得快,一挂“瓶”心里就踏实。实际上大家肯定有同感,用药后虽然很快热度退了,但2小时以后又升上来了。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20,(2):232-233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现代,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或体征,见于很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因此及时、有效退热,迅速控制体温可防止坏病与变证的发生率。目前西医对外感发热多采取对症处理的方法,并无特效治疗,而中医在此领域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就外感发热的中医证治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名老中医病机辨证规律,建立基于机素和机元的中医病机辨证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统计软件快速漂洗和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名中医医案海量信息中的病机辨证思维和模式,以及中医病机辨证规律。结果通过周仲瑛教授病机理论和大量医案的研究,提出了病机构成的最小单元-机素的概念,而病机的最小功能单元则为机元,采用数据挖掘和广义字典模型,从6 843个医案记录中抽取了63个机素,几乎表达了医案病机的90%信息。从医案病机表述中析出107个病机的功能机元,医案中的单一或复合病机表述实际都是由功能机元构成。结论中医病机辨证特点是执简驭繁,有限的机素是构成病机的最小结构元素,机元是构成病机的基本功能单元,由机素本身或机素非线性组合而成,以机素-机元-单一病机-复合病机为主线的中医病机辨证规律提出和发现,既源于《内经》,又是《内经》理论发展,也是周仲瑛教授审证求机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朝阳区左家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因外感发热而就诊的60例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水煎服,行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给予缓解感冒症状的西药如白加黑,口服对症治疗.治疗期间若合并细菌感染,两组均可给予抗生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d,5d后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退热疗效.结果 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和身痛等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报》2013,(9):1412-1413
目的:总结从外感论治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方法: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着手探讨该病的治疗。结果: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总纲,急者以凉血止血为要,同时配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缓者以补虚、祛瘀求本。结论:从外感论治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主要病理要素,以期对EH的辨证有所帮助。方法:纳入1 000例EH患者,对其主要中医症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F1:X4腰酸、X5膝软;F2:X6五心烦热、X18失眠、X17心悸;F3:X11面赤、X12目赤;F4:X21口淡、X22食少;F5:X1眩晕、X8胸闷、X7头如裹、X2头痛;F6:X25肢麻、X26胸胁刺痛;F7:X20健忘、X19耳鸣;F8:X13口干、X14口苦;F9:X10畏寒肢冷、X24夜尿频、X23气短;F10:X15便秘、X16溲赤;F11:X3急躁易怒;F12:X9呕吐痰涎。结论:高血压病病理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阳虚、阳亢、痰湿与血瘀;病位主要涉及肝、肾、脾、心。  相似文献   

18.
临床试验设计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设计是完成临床试验的前提和基础。中药疗效的优势是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证候的失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的序贯疗法讲的是量效关系,它的研究不能脱离临床,离开证候、症状。应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与试验相结合,探索中药序贯意义。证候是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核心所在,撇开证候的改善,完全用西医的指标体系评价中医的疗效,无异是本末倒置,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外感发热的临床试验设计来达到完成中药序贯疗法临床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舒亚玲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1195-1198
转移支付均等化分配一直广受关注,而中医药作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大领域,中医药转移支付均等化分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不尽合理的分配方式以及地区间财政努力存在的差异,使得中医药转移支付与均等化目标相差甚远。影响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因素很多,总结为公平性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学因素、绩效因素、政治性因素以及财政激励和政府偏好等。本文通过讨论因素法在其他领域转移支付均等化中的应用,加以借鉴,从中医药转移支付实际出发,希望确定一个衡量中医药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定影响中医药转移支付均等化分配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得到一个匡算中医药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当多的人错误地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中医现代科学化”的前提就是“中医不科学”、“中医落后”, 这是对“科学”的评价标准认识错误所致。“中医现代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其结果将导致中医学的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