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观察42例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CTA后均可见清晰血管,诊断为脑动脉瘤25例,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未见异常3例,与DSA或手术结果对照基本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疾病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目前颅内动脉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采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与 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黄河中心医院于 2013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多排螺旋 CTA 检查与 DSA 检查,分析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影像质量优良率。结果:84 例患者经多排 螺旋 CT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92 个,直径在 3.0 ~ 24.0 mm 之间,经 DS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85 个,直径在 2.6 ~ 22.0 mm 之间,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动脉瘤率为 97.87 %,显著高于 DSA 的 90.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排螺旋 CTA 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70.65 %,DSA 诊断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5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可采用多排螺旋 CTA 诊断、DSA 诊断,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影像质量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可疑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微小动脉瘤3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32个,敏感性为91.4%。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56例SAH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患者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静脉窦血栓3例,阴性5倒;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5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阴性1例,其中除1侧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脑血管立体成像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疑诊脑动脉瘤患者行MSCTA检查.36例同时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将MSCTA结果与DSA及手术对照。结果:38例患者经过手术证实,共40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8个,其诊断敏感性在97%以上。结论:MSCTA具有无创、快速、经济、准确等特点,可作为脑动脉瘤术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筛查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5例头颅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行CTA检查后进行MRI及MRA检查,8例行DSA及手术治疗。结果:CTA显示25例患者中8例为动脉瘤,5例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4例为动脉瘤术后复查,3例动脉狭窄、闭塞治疗后复查,3例阴性,8例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筛查、病因诊断、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和以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可评支架共有35枚)以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175节段,分别接受16层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效果和价值。结果:CTA清楚显示了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动脉狭窄情况和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25处,其中钙化病变4处,非钙化病变21处;支架近端狭窄13例,中段狭窄6例,远端狭窄6例。DS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28处,其中钙化病变6处,非钙化病变22处;支架近端狭窄1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6例。DSA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28节段,CTA正确诊断24节段,漏诊4节段,敏感性85.7%,准确率95.1%。结论:CTA能有效显示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能准确判断狭窄部位及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复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多层螺旋脑部 CT 血管成像(CTA)诊断脑血管病的价值。 方法:选取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 70 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血管造影检 查确诊,同时均进行多层螺旋脑部 CTA 与复合 MRA 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诊断准确度、检查结果。结果:血 管造影确诊的 70 例患者中,发现脑出血患者 1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8 例、脑梗死患者 48 例。复合 MRA 检查现脑出血患 者 1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7 例、脑梗死患者 49 例。多层螺旋脑部 CTA 检查发现脑出血患者 1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5 例、 脑梗死患者 40 例。复合 MRA 检查诊断准确率为 95.7 %(67/70),高于多层螺旋脑部 CTA 的 85.7 %(60/70),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脑血管病诊断中,与多层螺旋脑部 CTA 相比,复合 MRA 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查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MSCT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分析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疑似患者中,经DSA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例,检出率为82.35%,经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4例,检出率为79.41%;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时间短于DSA检查,检查费用低于DSA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4.64%,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8.15%,阴性预测值为78.57%。Kappa检验显示: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κ=0.810,P <0.001)。结论: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较好,与DSA检查一致性强,且检查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立体像素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中效果对比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30例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在动脉清晰度上及轻、中度狭窄两者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都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结论现在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CTA来进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等疾病的初步诊断,但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检出率和敏感度。方法:选取灵宝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将其中同时行CT血管造影的组别为CTA组,同时行磁共振的组别为MRA组。观察并记录DSA、CTA、MRA三种血管造影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MRA和CTA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诊断情况。结果:CTA组检出率为66.67%,MRA组的检出率为70%,与DSA检查的9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DSA结果作为金标准,CTA组和MRA组所测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和MRA检查的检出情况明显低于DSA检测,但这两种检查对于患者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的敏感度与DSA检查并无显著性差异,而这两种方式较DSA检查方式方便,患者不适感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CTA与DSA三维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4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A与DSA技术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作分析、对照、治疗。具体统计CTA与DSA的检出率,并对CTA与DSA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计算。结果 DSA检查检出率为97.56%,CTA为95.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诊断敏感性为97.30%,特异性为75%;CTA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94.87%,诊断特异性为100%。在诊断敏感性上,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特异性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三维成像与DSA旋转成像在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CTA诊断的特异性要略高于DSA,且简单、无创、安全,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DSA在造影诊断虽为侵入性检查,但在检查的同时对大部分脑动脉瘤病例可以采用介入填塞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同时行CTA检查(CTA组)与MRA检查(MRA组),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组和MRA组的诊断符合率和图像质量。结果 59例患者共检出肿瘤72个,DSA、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P<0.05)。结论 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A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径肿瘤方面有优势,但MRA具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无辐射、检测费用较低等优点,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161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就检查率及脑动脉瘤检出阳性率行后谵性研究。方法:以2005年4月-2008年4月住院204侧SAH,做DSA161例,接受检查率动脉瘤捡出阳性率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接受DSA检查率占收治病例(204)78.9%,检出脑动脉瘤81例(50.3%)、脑动静脉畸形(AVM)24例(14.9%)、moyamoya病(烟雾病)1例(0.06%);有高血压史DSA阴性的SAH2254(13.7%),检查率及动咏瘤检出阳性率低,而无诱因DSA阴性的SAH33例(20.5%),比文献记载高.结论:客观认识DSA检查时SAH者诱发再出血、脑血管硅挛(CVS)微侵袭性,与有效救活方案策略的积极意义、决定性价值。改变观念,严守评级原则,相时抉择检查”安全时间窗,提高检查率。改善投照技术充分显影及高质量阅片,是DSA对SAH病因阳性检出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42例多层螺旋CT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肺内病变部位病理标本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42例穿刺成功100%(42/42),对肺部病变病理诊断正确率95.24%(40/4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75%(3/4),1例并发大咯血经抢救好转出院。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下对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尤其对支气管镜不易取得活检的周围性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固始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颅内动脉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后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种方法在检出率、所检出的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全面反映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可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应用CT平扫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镇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2例AD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血管成像(CTA)检查,记录两种诊断方式下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特征与解剖学测量值,并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特征比较,多层螺旋CT平扫检出局限性扩张、管腔内密度不均匀、钙化内膜内移 5 mm、见线形高/低密度影百分比与CTA检出结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主动脉夹层解剖学测量值比较,多层螺旋CT平扫在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距离、左锁骨下动脉最大径、真腔远端直径上测量值与CTA结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尽管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比较可靠的手段,但其操作复杂,有一定的创伤性,难以广泛普及,而多层螺旋CT平扫操作简单方便,在检出AD影像学特征与解剖学测量值上能取得与CTA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计算机断层投扫描技术(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SA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CTA检查,结果:共37例颅内动脉瘤(40枚);DSA检查结果:39例动脉瘤(43枚);CTA的总诊断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85.72%,准确性为92.8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CTA成像诊断,能够准确、快速确定患者发病病因,可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的32例患者成功地进行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 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2例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CTA的MIP、MPR及VRT技术在显示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方面各有其优势并可相互补充,从而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的组织关系。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刨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对其分别行CTA、MRA、DSA三维重建,对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DSA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1个,经CTA检出37个,符合率为90.24%;经MRA检出36个,符合率为87.80%。显然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各具优势,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