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配合穴位艾灸对中风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留置导尿管理及中医针刺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配合穴位艾灸。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配合穴位艾灸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尿潴留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宁宁 《新中医》2020,52(11):155-157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导尿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排尿量及排尿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单日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多于对照组,单日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纳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实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观察组35例,在实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住院时间、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等基线资料均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的减少量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能明显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改善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间歇导尿对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导尿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灸法,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等.选择残余尿量、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及膀胱平衡状态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灸法配合间歇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促进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间歇导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玉屏肾气汤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予基础治疗,针药组31例加用针刺及玉屏肾气汤治疗,针灸组31例加用针灸治疗,药物组30例加用弥可保治疗。观察,瞄床疗效及每天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等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在每天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等方面针药组分别较针灸组、药物组更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临床总有效率针药组明显优于针灸组及药物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玉屏肾气汤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膀胱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法及口服乳果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艾灸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24小时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及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如厕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能促进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3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临床药物及康复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每日导尿的时间和次数由患者是否有自主排尿和残余尿量决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接经针刺法,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选取十二井穴(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每日1次,治疗20 d。2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残余尿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29/32),优于对照组的67.7%(21/31,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接经针刺法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明显,优于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90-392
目的 :观察灸法配合温肾固泉膏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中风后排尿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口服缩泉丸,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灸法配合温肾固泉膏穴位贴敷,两组均治疗15 d。治疗后观察两组排尿功能分级及B超残余尿量,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提高患者排尿功能等级、减少残存尿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对中风后排尿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的护理效果.方法:37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性导尿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WBC.结果:治疗4周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尿WBC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以维持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恢复期并发尿潴留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并配合间歇性导尿,观察组在间歇性导尿的基础上加上温和灸。两组均治疗45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变化优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使用间歇性导尿配合温和灸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韦华荣 《河南中医》2014,(7):1394-139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倒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倒。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治疗14d后,拔出尿管,观察患者的尿残余量,统计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残余尿量平均为(204.00±48.89)mL,有7例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大于100mL;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为(45.12±13.62)mL,有2例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大于100ml。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防治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将40例中风排尿障碍的住院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行膀胱功能训练,而对照组则单纯行导尿或自行排尿,无系统的训练。结果:观察组经过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失禁、尿路感染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中风致排尿障碍患者早期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针刺在中风后排尿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膀胱残余尿量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 5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 00%,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评分及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针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中风后排尿障碍治疗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电针八髎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6%,对照组患者治愈率59.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