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对3组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分别灌喂正肝方预防组大鼠;用无菌蒸馏水灌喂模型组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PCNA、AFP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CNA、AFP染色标记指数(LI)、阳性单位(PU)值最高,正肝方大剂量组大鼠PCNA和AFP染色的PU值、LI值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大剂量正肝方能有效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PCNA和AFP的表达,减轻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的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2.
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分别灌喂大鼠;模型对照组用无菌蒸馏水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采血,肝组织取材。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大鼠血清ALT、AST、ALP、GGT活性,亚硝酸钠氧化法测定血清TBil,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Alb。结果:AFB,可导致大鼠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下降。正肝方能有效降低AFB,导致的大鼠血清高ALT、AST、ALP、GGT、TBi1水平。结论:AFB1可导致大鼠严重肝损伤,具有很强的肝毒性。正肝方具有抗AFB。导致的肝损伤,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肝方对诱发性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l)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方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先后用AFB,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0.6g/ml,0.3g/m1)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荆按10ml/kg分别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GGT)阳性肝细胞增生灶的数量和大小(个/cm^2、mm^2/个、mm^2/cm^2)。结果:正肝方大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正肝方能减少AFB。诱发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具有预防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INS-1细胞IGF-Ⅱ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对INS-1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比较其对IGF-Ⅱ与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杂交分析IGF-ⅡmRNA表达,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细胞增生。结果 IGF-Ⅱ在INS-1细胞中表达。当葡萄糖浓度为10-20mmol/L时,IGF-ⅡmNRA表达量提高3倍以上。佛波醇十四乙酸对INS-1细胞的IGF-ⅡmNRA的表达及增生不起作用,而Forskolin可抑制INS-1细胞的IGF-Ⅱ mRNA表达。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促进INS-1细胞中IGF-Ⅱ mRNA表达,低浓度的葡萄糖环境中胰岛素mRNA的表达量高。 相似文献
6.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是一种重要的胎儿生长因子,其基因含4个不同的启动子(P1~P4)。在生长发育过程中,4个启动子不同的生物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独立性表达特征,P2~P4为胚胎型启动子,P1为成人型启动子。在胎肝和新生儿肝中IGF-Ⅱ mRNA表达量最高,其中P3活性最大,其次分别为P4及P2,P1失活,在成人肝脏中IGF-Ⅱ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约为新生儿峰值的1/10,其中P1活性最大,依次为P4、P2及P3,约70%成人肝脏P3呈关闭状态,仅30%成人呈微量表达。近年研究发现,IGF-Ⅱ在模型动物肝脏和人类肝脏的癌前病变及肝癌组织中呈过量表达,但不同学者报道的IGF-Ⅱ异常表达量及阳性率差异较大,且多数为IGF-Ⅱ蛋白水平的定性研究。我们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癌的P1~P4调控的IGF-Ⅱ转录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旨在阐明IGF-Ⅱ基因启动子在肝癌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P)阳性灶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小剂量)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大剂量)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大、小剂量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按10ml/kg分别灌胃;模型组用无菌蒸馏水10ml/kg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组织化学法做肝组织GGT染色、免疫组化法做肝组织GST-P染色,电脑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GT和GST-P阳性灶的数量、大小。[结果]大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为(10.91±4.25)个/cm^2,灶总面积为(2.94±1.52)mm^2/cm^2;GST-P阳性灶为(24.75±10.99)个/cm^2,灶总面积为(4.80±2.75)mm^2/cm2,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正肝方能减少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GGT和GST-P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对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肝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s和TIMPs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肝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s和TIMP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正肝化瘀方组,对正肝化瘀方组大鼠采用四氯化碳+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当天即以正肝化瘀方溶液进行灌胃,6周,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蛋白印迹法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TIMP-1和TIMP-2蛋白的表达,明胶酶图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正肝化瘀方组大鼠α-SMA蛋白表达明显减弱;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MP-2/9活性显著升高,正肝化瘀方组的MMP-2/9蛋白活性明显下降;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IMP-1/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正肝化瘀方组大鼠肝组织TIMP-1/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减弱,其TIMP-2蛋白表达减弱更为明显。结论:正肝化瘀方能显著下调α-SMA蛋白表达,降低MMP-2/9蛋白活性,下调MMP-2/9蛋白和TIMP-1/2蛋白的表达.促进ECM(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促进肝纤维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大鼠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观察坎地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影响.方法 制备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应用坎地沙坦灌胃,共8周.留取各组的血和肝组织,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肝纤维化的程度.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IGFBP-2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FBP-2的水平.结果 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BP-2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增强(P<0.05);坎地沙坦治疗组IGFBP-2阳性表达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均减弱(P<0.05).结论 坎地沙坦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IGFBP-2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是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具有胰岛素样代谢效应的因子。IGF 1受营养状态、激素、遗传等多因素的调节 ,在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病及肿瘤等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和利用这一因子 ,解决与之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 ,将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 ,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卒中时 ,IGF 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显示其参与了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深入研究IGF 1与卒中的关系 ,探索其在卒中中的作用和机制 ,有可能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外周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及防治尚无一致性的结论[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 ,肝组织可能是血循环IGF 1的主要来源[2 ,3 ]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肝组织IGF 1基因表达 ,及其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致病作用。一、对象和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 ,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模型。分正常组 (NC组 ) 16只 ,糖尿病组 (ID组 ) 4 8只。糖尿病组以猪短效、长效胰岛素 2∶1比例每日皮下注射 ,据血糖控制水平又分为ID 1组 [(4 93± 0 72 )~ (4 88± 0 6 7)mmol/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受体(IGF-ⅠR、IGF-ⅡR)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手术标本,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CAG组)和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患者(CAGD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IGF-ⅠR、IGF-ⅡR的表达,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组IGF-ⅠR阳性表达率为64.2%,胃癌组和CAGD组IGF-Ⅰ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AG组(P〈0.01或〈0.05);胃癌组IGF-ⅡR阳性表达率为59.7%,较CAG组明显升高(P〈0.01)。IGF-ⅠR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均〈0.05),IGF-ⅡR仅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IGF-ⅠR、IGF-ⅡR的过表达均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但IGF-ⅠR的关系更密切,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在肝细胞癌 (HCC)中的诊断意义。分别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及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测定了 35例肝细胞癌 (HCC)、16例肝硬化 (LC)和 16例慢性肝炎 (CH)及 10例正常对照者 (NC)的血清VEGF、IGF -Ⅱ水平。HCC患者血清VEGF、IGF -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各病组 (P <0 0 1或P <0 0 5 ) ,二者对于AFP阴性的HCC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3 6 %和 5 4 5 % ,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阳性率达 94 3%。有远处转移的HC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正肝方小剂量、正肝方大剂量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0.6、0.3 g/ml)按10 ml/kg分别灌胃;模型组用无菌蒸馏水按10 ml/kg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Cyclin D1、CDK4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LI)和表达强度(PU)最高,Cyclin D1、CDK4mRNA表达水平也最高(P〈0.01)。正肝方能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的异常高表达(P〈0.01或〈0.05),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正肝方能通过下调Cyclin D1、CDK4异常表达,改善细胞周期G1~S期调控点失控,从而减缓肝细胞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19.
我们将人工合成的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转导入体外培养的HePG2人肝癌细胞内,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旨在为反义IGF-Ⅱ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材料:反义IGF-Ⅱ自行设计合成[1];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第二军医大学毛积芳教授惠赠;HepG2人肝癌细胞株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鸡蛋卵磷脂(phosphatidyl choline,PC)、牛脑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