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献血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无偿献血正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过渡,如何进一步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和加强血液安全已成为献血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本站针对不同献血人群采取不同的献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学资源设立献血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保定市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逐渐完成了由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转变。目前临床用血全部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为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2005年6月本站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建立了一个献血屋,对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方便学生献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献血模式逐步由组织计划献血向街头无偿献血过渡。我们通过观察不同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的献血,认为献血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在血站推广应用心理学知识,能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减少不良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1日实行无偿献血以来,本市无偿献血队伍由无偿计划献血和自愿献血组成,无偿计划献血存在许多弊端,完全实现无偿自愿献血是输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对163182人次无偿献血者献血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愿无偿献血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自愿无偿献血是保证献血者及用血者安全的理想献血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实施以来,各地普遍实行的是以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主的献血模式。卫生部在2001年提出,倡导公民自愿无偿献血,逐步淡化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献血,用3~5年的时间实现由指令性计划献血向无指标的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河北省血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简称《献血法》)颁布实施,献血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有偿献血、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逐渐转变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以期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本站于1988年开展无偿献血,1998年取消计划性献血,全面实行街头无偿献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无偿化。但是在《献血法》实施初期,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飞速发展.无偿献血模式已从计划献血为主转为自愿献血为主,因此,加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已成为保证血液数量、质量的重要手段。2002年11月23日昆山市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俱乐部,至2005年4月底已吸收会员6700多人,应急无偿献血数100000ml。在俱乐部的帮助下,本市提前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献血.笔者现就开展无偿献血俱乐部建设工作的做法,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洛阳市输血管理的两翼:搞好农村献血和基层用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洛阳市献血工作先后经历了有偿献血、计划无偿献血、街头自愿献血3个阶段。1990年以前为个体献血,1991~1998年个体献血、计划无偿献血并存,1998年至今临床供应全部为无偿献血,其中2000年至今实现了河南省卫生厅提出的“四个过渡一个延伸”目标,即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向街头自愿献血过渡达到100%;临床用全血向成分血过渡达到98.56%、一次献血200ml向400ml过渡达到99.27%、机采成分有偿献血向无偿过渡达到100%、农村人口献血占献血总量的68.78%,先后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仍有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献血人群主要以城市人口为主,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市无偿献血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合理安排献血计划,在2004年邢台市中心血站就走出了一条长计划和短按排经常性与应急任务有机衔接的献血模式,2006年至今全部来自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在这几年来的无偿献血工作经验中,笔者认为语言是献血者和采血者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献血服务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献血服务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对无偿献血特别是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宣传、组织、发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纵观各地的无偿献血工作,目前所采用的献血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政府向各单位下达献血计划为主,另一种是几乎全部依靠街头流动献血车和献血屋。对于这两种献血方式,特别是对由政府下达献血计划的做法,各地专职从事献血工作的同志有着不同的意见分歧。大部分同志认为,现在献血工作难度较大,要想迅速提高无偿献血量,就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向各单位下达献血计划;有些同志则认为,上述做法属于政府行为,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所规定的自愿献血的原则,采用这一做法是当前献血工作的误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无偿献血者对国家有关献血政策及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献血行为会产生影响,笔者对本站2002年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及单位组织计划无偿献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街头无偿献血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血液安全战略的首条是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较安全的血液,根据这一战略目标制定了无偿献血三个转变,即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转变;全血向成分血转变;计划献血向街头自愿献血转变,从而使街头无偿献血成为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因此,应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献血有益健康。随着无偿献血的寅传动员工作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公民无偿献血意识的加强。街头无偿献血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对本中心街头无偿献血情况做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计划献血与个人自愿献血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笔者对2001~2002年计划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的献血反应、初复检不合格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一从有偿献血和计划献血快速向无偿献血模式转变。面对这个难题,昆山血站早在1998年就通过各项措施,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  相似文献   

15.
开展团体无偿献血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无偿献血工作是由各级献血办公室主导、各级采供血机构及目标献血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目前存在三种献血形式,即计划献血、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大学团体无偿献血。因计划献血的弊病和街头献血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推广团体无偿献血,保障首都血液稳定、有序地供应,笔者用小组访谈的方法调查了现有献血形式的实施情况,并就团体无偿献血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提高农民无偿献血比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保定市是1个有100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辖23个县(市)区,80%以上为农民人口。自1998年10月1日施行无偿献血以来,本市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逐渐完成了由政府指令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过渡。目前,本市临床医疗机构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然而血液库存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缓解库存压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献血比例,本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州自1998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成功地从有偿献血和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过渡.2005年本州临床用血全部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为了解本州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作者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1日19882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8—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献血体制经历了各单位分指标、下任务,组织献血的计划献血时期,近年终于进入全面实行自愿无偿献血的模式。但是由于医疗水平的发展与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各地用血量连年攀升,各血站库存常常处于应急状态。  相似文献   

19.
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从有偿献血到计划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当前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较安全的血液成为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安全献血模式.近年来,各地在建立固定献血队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这项工作还在初始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总结.我们结合本单位的实践,对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和管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晓红  田会  赵莉华  牛宏伟  杨凤霞 《临床荟萃》2006,21(6):F0002-F000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求,自2002年起河北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献血反应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总结了自愿无偿献血和计划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