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中抗返流引流袋在减少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8月留置导尿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抗返流引流袋组(A组)90例和普通集尿袋组(B组)90例,A组每周更换一次,B组每天更换一次,对两组一周以上及一周以内的尿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返流引流袋可减少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减少医疗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术后常规在胸骨旁及腋下分别置引流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因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密闭性能较好,使用方便,很快得到推广,但对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尚不统一,临床上有多种更换时间.张迪君等对腹腔引流袋更换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腹腔引换袋更换频繁,增加细菌污染机会,以1次/周更换为宜.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引流液污染率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的关系,作者对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了引流液细菌学监测,并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引流液污染率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术后常规在胸骨旁及腋下分别置引流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因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密闭性能较好,使用方便,很快得到推广,但对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尚不统一,临床上有多种更换时间。张迪君等^[1]对腹腔引流袋更换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腹腔引换袋更换频繁,增加细菌污染机会,以1次/周更换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科学可靠的引流袋更换时间,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几率。方法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I类切口手术组,Ⅱ类切口手术组,Ⅲ类切口手术组;各组均在置管后3d和7d按要求用标本采集瓶留取引流液标本,每组更换引流袋的频率分别为I,7d;更换引流袋前培养引流液,细菌阳性率最低组为最佳更换引流袋的时间。结果I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均无细菌生长,Ⅱ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的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Ⅱ类切口第7天需更换引流袋1次;Ⅲ类切口需每天更换引流袋。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术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乳腺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已成为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手术是现阶段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皮下积液发生率为6%~42%,因此乳腺癌术中常规在胸骨旁及腋下分别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一次性负压引流袋使用后,由于其密闭性能较好,使用方便,很快得到推广,但对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尚不统一,临床上有多种更换时间。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已成为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手术是现阶段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皮下积液发生率为6%~42%[1], 因此乳腺癌术中常规在胸骨旁及腋下分别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一次性负压引流袋使用后,由于其密闭性能较好,使用方便,很快得到推广,但对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尚不统一,临床上有多种更换时间.张迪君等[2]对腹腔引流袋更换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腹腔引流袋更换频繁,会增加细菌污染机会,所以以1次/周更换为宜.为了探讨负压引流袋最佳更换时间,作者对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了引流液细菌监测及术后7天内体温监测,并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一次性集尿袋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120例在普外科住院治疗需留置尿管的患者分成A、B、C3组,A组每天更换1次集尿袋,B组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C组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比较3组患者的尿培养结果。结果B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率[45.0%(18/40)]低于A组[67.5%(27/40)]和C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到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等6种病原菌。结论一次性集尿袋以每周更换2次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抗反流引流袋更换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留置导尿使用抗反流引流袋合理更换时间.方法 将78例留置导尿使用抗反流引流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为不换引流袋组,对照组38例为每日换袋组,分别对2组引流袋中的血性尿液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2组在一般特征资料及置管天数、输液量、饮水量、尿量和开阀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5%和10.5%,发生泌尿道感染(UTI)分别为2.5%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后留置导尿且尿液为血性的患者,使用抗反流引流袋时无需每天换袋,抗反流引流袋更换的合理时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持续膀胱冲洗期间不更换引流袋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按传统做法在持续膀胱冲洗期间需每日更换引流袋来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观察组根据引发尿路感染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冲洗期间不更换引流袋.结果 尿路感染无明显差异(0.25>p>0.10).结论 冲洗期间不更换引流袋不会引起尿路感染,还可减少护理工作量,节省病人的经济支出.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外科患者术后一般需要留置引流管,少则一两根,多则六七根.每日更换大量引流袋并准确记录引流量是夜班护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规做法是每更换一个患者的引流袋即倾倒、计量,以免发生混淆.此方法费力、费时,给临床工作造成很大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更换集尿袋的最佳时间。方法全面检索国内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研究对象为已发表的有关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的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指标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不同更换频率(每天更换、每3d更换及每周更换)下的尿培养阳性率,干预有效性的效应量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结果共检索到10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每天更换与每3d更换、每3d更换与每周更换、每天更换与每周更换发生泌尿系感染的OR值分别为2.31[95%CI(1.45,3.68),P=0.0004]、0.54[95%CI(0.32,0.92),P=0.02]、1.33[95%CI(0.91,1.95),P=0.14]。结论留置导尿患者若每3d更换1次集尿袋,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后早期导尿管留置时间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人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在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关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结直肠癌术后病人泌尿系统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8月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6篇,研究方法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59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内拔除导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术后24 h[OR=0.22,95%CI(0.03,1.88),P<0.05],但可增加病人尿潴留的发生率[OR=1.73,95%CI(1.03,2.89),P<0.05]。结论: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24 h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也增加了病人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密闭式吸痰管更换频率对吸痰管管壁细菌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4h和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对吸痰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制定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人选的66例患者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24h组(每24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及72h组(每72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各33例,其中72h组有6例被剔除,实际为27例,比较两组更换的吸痰管尖端管壁细菌定植率及定植菌密度的差异。结果导管细菌定植总发生率、24h组发生率及72h组发生率分别为65%、61%、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植菌密度72h组与24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每24h与每72h更换1次吸痰管对密闭式吸痰管细菌定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每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也是安全的,进一步的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器与抗反流引流袋在胃癌患者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的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除留置胃管外均行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根据外接引流不同分为外接负压吸引器组和抗反流引流袋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或其他腹部不适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患者满意率等。结果和胃管外接负压吸引器组相比,外接抗反流引流袋组术后腹部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较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日相对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接抗反流引流袋组的患者满意率高于外接负压吸引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患者,术后采用胃管外接抗反流引流袋能显著减少患者腹部不适,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泌尿系外伤患者导尿管留置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泌尿外科收治的138例泌尿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患者中行导尿管术后并发尿路感染42例,感染率为30.43%。年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并发糖尿病、导尿次数、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应用抗生素是泌尿外伤患者导尿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泌尿系外伤导管术后并发UTIC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对患者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对38例使用一次性塑料尿袋的患者,进行尿液细菌学监测,结果有10例发生尿路感染,感染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通过对10例尿路感染病例的观察,说明留置尿袋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且尿路感染与导尿病人的手术部位密切相关。与有关资料对比,导尿病人应用一次性尿袋对控制尿路感染的效果显著,明确了导尿病人更换尿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神经外科昏迷病人留置尿管恢复正常排尿功能选择一种最佳的拔尿管方法,以减少病人的重复插管.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男性昏迷并留置尿管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遵医嘱拔除尿管.观察组采用拔管前膀胱灌注温热液体至膀胱充盈时,结合膀胱区按摩拔除尿管.对照组不论膀胱是否充盈随即拔除尿管.比较两组拔管后排尿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拔管后第1次排尿成功率为90%,排尿时间9.3±3.6min;对照组拔管后第1次排尿成功率为64%,排尿时间60.7±19.3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膀胱充盈时,结合膀胱区按摩拔除尿管,排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留置尿管或术前不实施导尿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Embase、Medline、Pubmed、Elsevier、CBMdisc、CNKI、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关于术前留置尿管和不留置尿管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采用Cocahrane Handbook 4.2.2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RevMan 5.3.0对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文献,其中6项RCT和1项CCT。5项研究结果显示不留置尿管可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4项研究结果显示不留置尿管可增加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论:术前不留置尿管可以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 ? This study sought to discover the contribu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to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or 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NUTIs), the most commonly occurring nosocomial infection.
  • ? Seventy-five per cent of such infe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urethral catheters.
  • ? The practices of nurses who are caring for patients on a 24 h basis would appear to be fundamental to achieving any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NUTIs.
  • ? This qualitative study utilized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views of 12 registered nurses about three key issues: first, what care do nurses give with the aim of preventing catheter-associated NUTIs; secondly, what improvements in practice would further prevent catheter-associated NUTIs; thirdly, what do nurses see as constraints to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NUTIs?
  • ? The nurses identified many of the measures that were cited in the literature as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NUTIs; however, in reality, they stated that their practice differed because of a lack of time to give care and to update themselves.
  • ? The consequences of under-staffing were that junior and temporary staff (whose competence in preventing NUTIs was questioned) worked unsupervised.
  • ? Those interviewed identified feelings of powerlessness in effecting preventative measures, and identified not only the role of medical staff in influencing NUTIs but also their inconsistent approach to care.
  • ? All these forces effectively limited the nurses' ability to prevent NUTIs.
  • ? The study is concluded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changes in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